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正文 第一卷 慘淡經營_第97章 黃立極的盤算

  雖然黃立極看清了朱由檢的提議,對整個文官集團不利,甚至有可能改變大明今后士人獨掌朝政的局面。但是這對黃立極本人來說,卻是一件大好事。

  他可以成為自胡惟庸之后的第二位大明丞相,這是張居正都沒有做到的事,也就是說他的身后名將會有可能蓋過張居正,而他承擔的風險卻被商人代表大會分攤了。

  付出如此之少,而收益卻如此之大。黃立極只是猶豫一下,就故作沒看見,崇禎期盼他主動承擔推行稅收、行政改革責任的眼神。

  黃立極拿定主意不蹚稅收改革的渾水,這增加身后名聲,并讓他成為大明第二個丞相的行政改革,他倒是緊緊抓住不愿放棄了。

  黃立極避開了崇禎熱切的目光,故作擔憂的說道:“陛下這召開商人代表大會,討論改革商稅的方案雖然巧妙。但是召集天下230名商人代表,這人數如此之多,恐怕陛下未必能讓這些逐利的商賈,全然支持陛下增收商稅,從他們自己身上割肉吧?”

  對于黃立極的不肯擔當,朱由檢也略失望。如果這位黃立極有張居正一半的勇氣,憑借著他在朝中籠聚的勢力,加上自己的配合,朱由檢就不需要召開沒有把握的商人代表大會,直接由上至下的推動大明的改革了。

  當年張居正聯絡了內相馮保,就能推行他被整個縉紳階層反對的萬歷新政。如果不是萬歷皇帝嫉恨太過,把萬歷新政不分好壞一概廢除,那么今天朱由檢也不必從頭開始推行改革了。

  現在有朱由檢親自支持,加上魏忠賢清理過的朝堂,東林黨人沒有占據多少高位的狀況,可以說是由上至下推動改革阻力最小的時候。

  但是顯然黃立極并不愿意,一開始就走向天下士紳的反面去。這和協助魏忠賢打擊東林黨人不一樣,打擊東林黨人只是打擊了士紳階層的一部分人,屬于內部斗爭。但是推行稅收改革,是針對了天下士紳和豪商勢族,這個敵人看起來實在是太強大了些。

  朱由檢意味深長的看著黃立極說道:“正因為人數眾多,所以他們才不可能齊心。而且既然朕收買不了,這些商人意見一致的支持稅收改革政策。那么那些士商同樣也脅迫不了,這么多代表意見一致的反對稅收改革政策。”

  黃立極心念一動,再次詢問道:“如果陛下召開的大明商人代表會議,最后否決了陛下的稅收改革政策,陛下會怎么辦?”

  朱由檢正想慷慨陳詞一番,說這不可能會發生,朕也決不允許這種事發生之類的話,來顯示自己的決心時,突然看到了黃立極的眼神有些閃爍。

  他猛然才想起,這位首輔大人的立場并不是堅定的支持改革,反而是一個只求平穩過渡的老官僚。如果不是他拋出的恢復丞相制度的誘餌實在誘人,這位大明首輔壓根不會和他談論改革的內容。

  朱由檢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后神情黯然的對著黃立極說道:“朕雖然貴為天子,但也曾經聽說過市井中有這么一句俗語,叫愿賭服輸。既然朕提議召開了商人代表大會,而商人代表大會又否決了朕提出的稅收改革政策,那么朕當然是毫無怨言的接受這個決定。”

  聽到朱由檢這么說,黃立極終于放下了心中最大的擔憂。他最害怕的就是,到時候商人代表大會得出的結論和崇禎期待的不同,這位少年天子臉皮薄,接受不了這個決定,那么他這個首相就成了風箱里的老鼠,進退兩難了。

  獲得了崇禎親口承諾,會以商人代表大會的決定為最終決定,不會有任何反悔之后,黃立極感到自己整個人都輕松起來了。在行政改革上面,雖然行政、司法、軍事被分成了三個獨立的部分,但是在黃立極看來,這不過是文官內部權力的分配。

  不管崇禎再怎么改革,最后做事的始終是大明的讀書人,從這一點來說,只要大明不改變現在官員出仕的方式,那么權力始終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

  而崇禎的改革之后,原本內廷的批紅權力就會被廢除。如此一來,大明文官集團從太祖時代對皇權的抗爭,到了他黃立極手中終于走到了頂峰。

  他黃立極不再是一個平常普通的首輔,而是應該被銘記的,文官集團的領袖,一個奪回了被皇權搶走的相權的政治家。

  看到崇禎輕易的就把太祖收走的權力還給了文官集團,黃立極心里嘆氣的想著,“到底今上還是年幼啊,如此沖動的舉動,想必今后陛下成年后會后悔今日的舉動吧。”

  黃立極心中雖然對朱由檢的行動一直在惋惜,但是口中卻飛快的向崇禎承諾道,愿意為大明的改革獻上自己的綿薄之力。

  看到黃立極壓抑著激動心情的樣子,朱由檢心中暗暗想著,這位大明首輔,一定沒聽過:‘協議是用來被撕毀的,承諾是用來被推翻的’這句話。

  經過了一番艱難的談話,朱由檢終于讓大明首輔站到了自己這一邊。隨后黃立極答應了在下次朝會上提出行政改革,及召開商人代表大會,討論商稅等事宜。

  黃立極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進宮和崇禎私下會了面,但是出宮的時候,腳步沉穩而急促,頗有大權在握的興奮感覺。黃立極出了乾清宮之后,到了文化殿的內閣值房門口,才按捺住興奮的心情,重新整了整衣冠才走進了值房。

  內閣值房是一個隔成大小兩間的大通間,外間是替閣員跑腿的辦事員,而內間則是幾位內閣閣員一起辦公的所在。看到黃立極走進來之后,一直關注黃立極動向的施鳯來,頓時迎了上去,笑著問道:“聽聞我范兄被一太監詔去,可是陛下有什么指示嗎?”

  黃立極摸了摸自己的胡須,不經意的說道:“無他,只是陛下詢問了些往日政事的批示,并無特別的指示。存梅兄不必多慮。”

  雖然施鳯來比黃立極年長,但是黃立極是萬歷三十二年進士,而施鳯來是萬歷三十五年的榜眼。按照大明此時的官場規則,黃立極倒成了施鳯來的科舉前輩。

  內閣四人中,黃立極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施鳯來、張瑞圖則分別是萬歷三十五年的榜眼、探花,而李國普則是萬歷四十一年進士。

  而這也是內閣自仁、宣時期完善內閣制度留下來的潛規則,雖然成為內閣成員要按照資歷及科舉的名次等規則,看上去非常的迂腐,無法讓真正有能力的大臣脫穎而出。

  但是內閣制度本身的選拔過程是非常成熟的,內閣閣員按照科舉的進士出身,努力把內閣閣員分為了資歷較深的首輔主持,資歷中等的從旁協助辦事,而資歷最淺的在幾位前輩面前學習。

  這種制度既保證了內閣閣員的辦事能力,避免了資深閣員出現突發狀況時有人可以接替,也確保了內閣成員老中青接替的輪換秩序。

  即便按照年序資歷推薦進入內閣的官員沒有什么才能,但是最簡單的蕭規曹隨還是可以辦到的。這種制度保證了大明政治的延續性,和不至于發生過于激烈的政治動蕩。

  天啟七年的內閣中,黃立極為主持內閣的首輔,施鳯來、張瑞圖兩人則是協助他的助手,內閣權力主要在這三者中。至于李國普,其在內閣中的作用就是學習前三者如何處理政務,和出現緊急狀況時,作為內閣助手的后備補充。他的地位,到更接近于現代內閣制度中的不管部長。

  黃立極,施鳯來、張瑞圖都是在打擊東林黨的過程中,因為支持了魏忠賢而進入了內閣。因此三人都可以算的上是閹黨的政治盟友,在東林黨面前可以說是一個整體。

  但是他們的關系也僅此而已,雖然在對付東林黨的態度上三人是一致的,但是在對待閹黨的態度上卻各不相同。黃立極是把魏忠賢當成了一個政治上的伙伴,希望兩人可以在內外朝相互支持,但是黃立極始終遵守著最后的政治底線,就是這種政治聯盟不能逾越皇權,不能用來對付皇帝本人。

  這也是為什么,天啟故去之前只是頒發了一道遺命,黃立極就立刻拋棄了他和魏忠賢達成的政治聯盟的原因。

  而施鳯來性格柔弱,完全屈從了魏忠賢的權勢。當魏忠賢勢大時,他會極力巴結。但是魏忠賢失勢之后,他也不會為魏忠賢叫屈喊冤。

  而張瑞圖則是被魏忠賢的名利所引誘,他附和魏忠賢打壓東林黨,是因為這樣可以在政治上得到快速提拔。但是對于魏忠賢大部分過于激進的政策卻是持反對意見的。

  當魏忠賢下臺之后,為了自保,這三位閣臣緊緊抱成了一團。但是當黃立極和崇禎深談之后,確立了推進行政改革,恢復丞相制度的政策之后,他卻下意識的想要和兩位政治盟友保持距離了。

  這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在原先的內閣制度中,理論上首輔要比其他閣員地位為高,但是實際上內閣閣員的權力大小,還是要看其同皇帝之間的關系如何,畢竟內閣閣員都是皇帝的助手,不是首輔的助手。

  但是在將要推行的新內閣制度中,將要實施首相負責制,其他閣相不再對皇帝負責,而是必須對首相負責。而且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的入閣,相當于把施鳯來、張瑞圖現在的大部分權力都取消掉了。

  這無疑在黃立極和施鳯來、張瑞圖三人之間制造了裂痕,黃立極根本無法和兩位盟友商議關于內閣改革的內容,因為改革損害了這兩位盟友的利益。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挽明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