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正文 第一卷 慘淡經營_第92章 大明版的人口論

  如果現在的大明是萬歷時代,崇禎也許能夠認同黃立極的政治理念。和大明比起來,東虜只是一個人口不過百萬的地方民族叛亂而已。

  如果不是萬歷三大征,導致遼東的精兵悍將消耗一空,努爾哈赤根本沒機會起事。

  而且就算是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在這個時候對大明聲望上的打擊,要大于對大明社會上的實際影響力。努爾哈赤的起兵叛亂,受到影響的不過是遼東2、3百萬人口,而奢安之亂牽涉到貴州、四川、云南上千萬人口,理論上大明百姓更為關心的反而是奢安之亂,對于遠在關外的后金反而沒多大感覺。

  重視東虜之亂的都是朝中的官員們,因為遼東靠近京師。一旦遼東失守,京城就要直接面對后金的大軍,這會直接威脅到官員自身的安全,不由得他們不重視。

  另一方面,奢安之亂在云貴川交界處,亂軍想要沖出被大山包圍的四川比較艱難。而后金軍只要突破了長城,就是一片平坦的華北平原,面對以騎兵為主的后金軍,大明根本無險可守。

  但是只要把后金拖在關外,讓大明有時間平息奢安之亂,再修養生息上幾年,讓大明恢復一些元氣,那么后金就不可能再有什么作為了。

  當年土木堡之變,也先如此梟雄,他甚至一直打倒了北京城下。但是到今天,大明還在,草原上卻已經沒有瓦刺這個部族了。因此黃立極雖然重視關外的東虜,但是現在告訴他東虜會入關取代大明,他肯定以為說這話的人是個不知所謂的狂生。

  憑借著大明的人口和體量,對付這些草原民族的野蠻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拖待變。因為游牧民族也許會出一兩個天才領袖,但不可能每一代都出這種天才的領袖。

  而游牧民族居無定所的的民族習性,導致了這些民族會因為天氣適宜而迅速壯大,但是也會因為天氣驟變而導致整個部族的衰亡,因為游牧民族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遠遠不如農耕民族。

  維持現狀,等待敵人自己衰亡,這種保守的政治理念,雖然不能讓大明消滅草原上的頑敵,但是無疑是讓大明政權延續下去最有效的策略。

  而且這種保守的政治策略,也是消耗資源最小的執政策略。因為沒有任何改變,自然也就不會有額外的支出。而到了今日的大明,天下的田賦拖欠已經達到了三成,而以往大明最大的財賦來源江南地區,有些地方拖欠更是達到了5成。

  大明其他地方,如陜西這些地方雖然有七成以上拖欠的縣,但是這些地方原本就土地貧瘠,占大明稅收比例不高。陜西的一個縣的稅收還不及江南一個里,也是有的。

  但是當江南這個占了大明財賦7、8成的地方,拖欠了近半的稅收,就讓大明的財政出現了危機。為了應對這種局面,一方面主政的官員不得不消減各項支出,比如賑災治水的款項。另一方面就不得不壓制地方官追索積欠。

  但是在這個時代敢拖欠皇糧國稅的,要么是已經破產實在繳納不出稅賦的農民,要么是地方上勢力雄厚的縉紳豪族。在江南地區,有些中小地主為了偷逃稅賦干脆投入了東林黨門下。

  東林黨人不斷的在地方抗稅,以博取自己的名聲,全然不顧這些稅收是否是合理的。他們甚至都不關心朝廷收不到稅賦后,拿什么去支付士兵的軍餉,對受災災民的賑災,還有基本的道路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等等。

  只要朝廷沒錢了,東林黨人要么要求皇帝拿出內庫的錢,要么增加田賦,但他們堅決反對皇帝向士人、商人收稅,并開放海禁。

  在東林黨人眼里,皇帝的內庫就是一個搖錢樹,只要搖一搖,錢就會憑空出現。在這種狀況下,那些非東林黨的官員們,自然就站到了皇帝一邊,對東林黨人進行了政治打壓。

  因為凡是有點危機感的官員都會發覺,東林黨的所作所為,其實和打著替天行道的梁山賊寇差不多。他們口號喊的無比正義,但是做的都是打劫行人,販賣人肉包子的罪惡勾當。

  黃立極身為內閣首輔,為了能維持大明搖搖欲墜的局面,不得不和魏忠賢聯擊了朝中的東林黨。但是他想要的不過是,減少一些江南的積欠,讓江南的縉紳吐出一點皮毛,來維持朝局而已。

  黃立極并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韙,學習張江陵搞什么新政改革,把天下士人都得罪了,最后弄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只要大明能在他手上維持下去,他的政治理想就已經完成了。

  黃立極想要的是維持現狀,所以朱由檢任何有意變革的試探,他都會堅決反對。因為這不僅關系他個人的身家性命,更重要的還會影響他的身后之名。

  到了黃立極現在的地位,他所關心的也就兩件事,一個是維持大明的現狀,不要變得更壞;另一個就是保護他的政治聲譽,不能落得一個被人唾罵的下場。

  而這兩件事的關鍵,就是不能讓東林黨重新在朝中執政。因為東林黨人上臺后,必然要改變現狀,再次掀起黨爭。作為和魏忠賢聯手的首輔黃立極,想要保住自己的政治聲望那就肯定是不可能了。

  所以當崇禎同意召回東林黨人時,黃立極完全是坐立不安的。也正因為如此,當崇禎出格的想要私下見他的時候,黃立極也默默的跟從了太監而來了。

  他希望能和崇禎好好談一談,如果不能阻止東林復起的勢頭,他寧愿早點致仕,免得被東林黨清算,最后被打壓成所謂的閹黨成員。

  然而作為后來者,崇禎雖然對這個年代具體事務不是很了解,但是對于明末處于小冰河期這個事還是知道的。黃立極想要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在崇禎時代完全是不可能的。

  天啟七年還算是正常年份,但是此后17年就開始天災不斷,從旱災、水災、蝗災,可謂是交替輪換,受災地方更是遍及全國。當最后因為天災被餓死,因為戰亂被殺死,這些沒人掩埋的尸體堆積的太多,導致發生了席卷北中國的大瘟疫。大明終于被后金、農民起義軍、天災還要瘟疫聯合擊垮了。

  對朱由檢來說,最痛苦的就是,他知道大明末年的歷史,但是他要說服的卻是一個信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文臣。朱由檢如果實話實說,估計這位首輔大人第一反應就是聯絡官員,把他這位得了失心瘋的皇帝給看管起來治病。

  對于大明文官來說,他們是不會讓一位看起來神智不清的皇帝接觸任何政事的,就算是和閹黨斗的不可開交的東林黨人也會默認這種處置的方式。

  因此朱由檢知道黃立極在談論大明的未來時,很多事都不會實現,而黃立極所不能預料的連年天災卻會頻頻發生。但是他是大明的皇帝而不是一個神棍,因此他不能拿尚未發生的事當做預言,來警告黃立極的政治考慮。

  對于黃立極這些文官的心理,朱由檢其實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就好比是住在山坡邊上的住戶,政府通知他們趕緊離開自己的房子,因為馬上會有泥石流下來。

  但是這些住戶認為天氣很晴朗,怎么可能會有泥石流,死活躲在家里不走。對于黃立極們來說,大明要亡于后金,就和大晴天聽到泥石流一樣不可信。

  朱由檢只得試著去說服這位大明的首輔,他沉默了許久之后,才對著黃立極回道:“黃先生這是看吾年幼,所以不愿告訴吾,大明現在的真實情況嗎?”

  “陛下這是從何說起,老臣剛剛所言均是事實,絕無半點虛詞。”黃立極頓時驚嚇的為自己辯解道。雖然他是隱瞞了不少事,比如下層平民破產,天下的流民在不斷的增加。

  但是在黃立極看來,這些流民不過是因為年景不好,出來逃荒。只要風調雨順一兩年,這些情況都會好轉的。他沒必要夸大其詞,反而讓崇禎感覺大明危在旦夕,非要改革不可。

  黃立極正在為自己極力辯解時,朱由檢擺著斷了他的辯解,然后很平靜的說道:“如果這是首輔眼中的大明,那么吾不得不說,首輔你對大明現在的狀況了解的不夠。”

  朱由檢一邊思索著,一邊組織語言說道:“首輔請先聽吾說完,吾在信王府的時候,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名曰:人口論…”

  朱由檢從京城郊區的一戶人家說起,這戶人家在當年成祖修建北京城時,被官府征發而來。初代只是夫婦兩人,但是三十年后就變成了一個10人的大家庭,60年后就成了一個20多人的小家族,到了今天已經是連綿數個村落,上千人的大家族。

  從一戶人家可知,大明承平200余年,人口增殖近百倍。但是洪武二十六年,戶部清理天下田畝,共計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地。到了萬歷三十年清丈天下田畝,共計一千一百六十一萬八千九百四十八頃地。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挽明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