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74章 困難時期

第374章困難時期_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都市小說_螞蟻文學第374章困難時期  第374章困難時期←→:

  這一天,陳光良帶著人來到新加坡,此時新加坡還叫做‘星島’。

  此次隨行人員眾多,包括時代影業的莊鑄九、長江地產的嚴寬、環球貿易的吳浩等屬下。但實際上,陳光良此次的考察,主要是打算在星島做地產。

  時代影業在星島擁有不少戲院和游樂場,都是自有的土地;環球貿易在新加坡設立了分部,從事著貿易相關的業務。

  抵達星島后,陳家庚第一時間款待了陳光良,兩人曾在山城時,對抗戰有過深入的交談。

  “陳先生,這位是我的女婿李光前,也是新加坡的中華總商會會長。”

  在新加坡的一間飯店里,陳嘉庚帶著女婿李光前,一同招待陳光良和莊鑄九。

  莊鑄九常年在東南亞和香港奔波,自然是認識這些人的,再加上莊家本來就是常州大族,自然有些門面。

  “李先生,久仰”

  “陳先生說笑了,我才是久仰你的大名。”

  看著這個比自己年輕17歲的大名鼎鼎‘華商領袖’,李光前不由得有些錯愕,很難想象,陳光良看著也就三十歲的樣子,但人家在三十年代,已經成為華人響當當的人物,那時候東南亞都有陳光良的影響力。

  隨后,陳光良和陳家庚、李光前、莊鑄九一起,討論了目前國內的形勢。

  當然他的話有些言不由衷,都是一些贊美的話,但偏偏自己又不接觸,在這一點上,陳嘉庚實際上有些看明白了。

  大家也就點到即止。

  隨即,大家的話題轉移到星島上。

  這個時候,陳光良就是非常旗幟鮮明,表示出非常看好新加坡的前景。

  事實上,二戰后,新加坡的政Z出現了更大的華人聲音,遠比香港走在前面。

  “目前,全球最大的問題,就是陣營問題,也是世界不安定因素的主要來源。朝鮮半島如此、東南亞如此,星島更是如此。”

  此話一出,陳嘉庚、李光前立即深以為然。

  陳嘉庚說道:“臺島政權如此腐敗,為什么陳先生始終站在那一方!”

  陳光良馬上說道:“我很早不站他們那一方了我覺得照搬的東西當然,我始終堅信,我們華人的智慧是這個世界最利害的,所以.對于新加坡,我很看好它的前景,它不像香港”

  陳嘉庚不贊同陳光良的觀點,但也沒有傷了和氣,表示此人讓女婿李光前帶領他們一行考察星島和本地富商見面。

  陳光良欣然答應!

  說實話,此次來星島,他的投資并不會太多,主要是考察烏節路,準備購入三四幅大型商業用地,以后開發商業綜合體。

  至于新加坡的住宅市場,哪怕此時還沒有李廣曜,他也不會投資。第一,沒什么太大的利潤;第二,影響也不會很好。

  對于新加坡,陳光良家族在這些年,只需要和當地保持友好的關系,再投資一些商業地產、貿易、航運方面的業務。

  至于移居新加坡,陳氏第三代看情況,可以考慮來一兩個成員發展。

  關于“烏節路”(OrchardRoad)這一名稱的由來,有兩個不同版本:一種說法是,這一帶過去曾是大片肉豆蔻、胡椒和水果種植園,而“Orchard”是英語“果園”的意思,故得此名。另一種說法是,種植園園主當中有個“烏節先生”,街名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烏節路上兩旁原本種滿了各式各樣的熱帶水果樹,直到1900年代初期,一場果樹病變使得這片廣大的果園都遭受侵襲,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果園從此停產,荒蕪一片。

  嚴寬看到這樣的場景,說道:“老板,在這里購買地皮,要何年馬月才能開發。而且買下來后,長期不開發,管理也成問題。我認為,地皮可以買下來,但我們可以建成二三層高的住宅,對外出租。等將來時機成熟,再進行開發商業。”

  陳光良說道:“先多考察一下,沿著這個烏節路,倘若將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起來,這里等地方,我們要建一座大型的植物園香格里拉酒店,23座商業綜合體,所以地皮先買下來再說。”

  嚴寬已經明白何為‘商業綜合體’,這是老板親自給大家授的課。

  “好”

  此時烏節路的地皮不值錢,大量購買也不會有什么問題。等到六十年代,再趁機開發也不遲。

  轉眼又是新的一年(1950)。

  這一年,注定要發生很多大事情,而香港也將受影響深遠。

  元旦節。

  陳光良一家,陳光聰一家,聚在干德道的祖宅,喜度佳節。

  “哥,文銘是不是再過兩年半時間,就準備去英國留學?”

  陳光聰如此問,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陳光良和嚴人美的第二個孩子陳文銘,去英國留學歸來,加入環球航運。

  陳光良笑道:“英國沒有什么好留學的,除了文科類專業,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都在美國。”

  在陳光良的眼里,英國是已經沒落,雖然目前‘英聯邦’的影響力很大,但不過是靠吃老底子。所以他的七個孩子,都要去美國留學。

  陳光聰看向遠處走過的侄子,說道:“這倒是!今年文銘也快十五歲了,再過六年半,就能加入家族企業了。”

  陳光良豈有不懂弟弟的意思,當即說道:“對了,我們兩兄弟航運分家,你覺得怎么樣?”

  晚說,不如早說。

  如今陳光聰在航運業的管理水平,也已經達到‘船王’級別,憑借分家帶來的船隊和資金,將來未必會輸給前世‘四大船王’成就。

  一門兩船王,也是很不錯的。

  哪知道,陳光聰直接說道:

  “哥,我不同意分家。

  第一,一直以來,我都是你培養起來的,分家沒有太大的意義;更何況,你掌握大局,我掌管細節,我們兄弟合作的很好。

  第二,環球航運是一個‘集團式’的管理,每一艘船都是一家企業,我們可以靈活持股。

  第三,文博,你的侄子,遠不如文銘他們的聰慧,以后做助手可以,做主卻欠缺。”

  這是他第一次和大哥說‘不’,而且理由非常的充分。

  他的最后一句話,也表面自己的態度——環球航運是大哥你的產業,以后也是文銘他們的產業。他們老二一家,本身就一個兒子,將來在企業協助即可。

  陳光良問延后,并沒有馬上回答。

  其實他有些后悔,當初應該多勸弟弟、弟妹,再要一個兒子,這樣也不至于擔憂。

  其它方面,弟弟陳光聰說的是沒有毛病,環球航運本身就是一個集團化的企業,每一艘船都是可以不同股權,還可以和不同的人合作成立‘合資企業’,屬于可隨機應變的‘總管’。

  他提分家的想法,主要是考慮到以弟弟陳光聰如今的水平,自行發展也是沒有問題的。

  目前,環球航運擁有四艘萬噸大船(自由輪),五艘千噸級別(5000、3000、2700、1500、1000)。股權方面,陳光聰占四艘萬噸大船的45,陳光良占股55;其余船只,有兩艘千噸船,是職員們參與持股45,陳光良占剩余的股權,及三艘大船的全部股權。

  “環球航運的賬戶上,有多少資金?”

  陳光聰心中一喜,大哥不再談這個話題,自然是不打算分家。

  他當即說道:“220萬美金,這是旗下七艘船這些年的利潤,另外兩艘‘合資船’的利潤則分了出去。”

  陳光良說道:“晚點把我們的資金,也分出來。后面船一起管理,但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購買每艘船。”

  相當于,弟弟陳光聰也可以單獨購買兩艘船,但也登記在環球航運的名下,股權單獨核算而已。

  “好不過現在華夏政府封鎖沿海,遠東航運進入低谷,我們現有的船尚且不能接到足夠的業務.”

  陳光良擺擺手,說道:“會有機會的,等我命令!”

  “好的”

  朝戰一打,遠東就要鬧船慌,屆時有船就是印鈔機。

  這一波,環球航運要發展壯大,成為遠東的重要航運企業。

  元旦過后,陳光良照例來到德輔道中的平安銀行大廈上班。

  花園道1號的平安大廈建成后,這座大廈會更名為‘環球集團中心’,將作為環球集團的總部大廈。

  至于長江地產的總部大廈,準備在六七十年代,建在前世希爾頓酒店的地皮上。只要港府公開拍地,就沒有他陳光良家族拿不下的地皮。

  “老板,全球的分部負責人都已經全部到齊!”

  在環球貿易的會議室里,吳浩略帶激動的語氣匯報道。

  從業二十年,環球貿易真正做到了‘環球’兩個字。

  “一個個的匯報一下,各分部的貿易情況。”

  “是”

  接下來。

  紐約分行的負責人:“目前,我們將內地和亞洲的農產品,包括桐油、豬鬃、藥材、絲綢等,貿易至美國;再將美國的工業品貿易至香港,包括機械、塑膠原材料、工業原材料、鋼鐵、鋁合金材料等.”

  法國分行的負責人:“我們將法國的工業原材料、藥品.”

  澳洲負責人:“我們從澳洲、新西蘭采購各類山珍海味,包括鮮凍鮑魚、鮮凍豬牛羊、鮮凍魚鮮等,供應香港的批發商.”

  泰國負責人:“我們在太過采購大米,供應香港;采購糯米,貿易至日本;并在泰國成立水果罐頭廠”

  日本負責人、越南西貢負責人、緬甸負責人、新加坡負責人、老撾負責人.

  短短的數年時間,環球貿易已經擁有800名員工,遍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分部,形成一張龐大的貿易網絡。

  這是一個很厲害的成就,相當于已經打造出一個‘供應鏈’出來,香港的零售批發商、舊樓飯店、各級加工制造商等,都已經成為環球貿易的客戶。

  “內地的貿易情況呢?”

  此時,朝戰尚未開始,美國尚未發出禁令,所以環球貿易還是在和內地做生意,只需要繞過臺島海軍而已。

  吳浩說道:“目前對內地貿易萎縮,主要是內地自我封鎖沿海,但我們的鋼鐵、工業材料、藥品等,依舊源源不斷的輸入內地”

  陳光良點點頭,能做一天是一天。

  “你們有沒有新的想法?”

  香港區的負責人林高基,隨即說道:“目前,我們掌握著香港的食品主要貿易品質和數量,我建議由環球貿易在港成立‘環球食品市場’,直接對外進行零售,并且力求開滿港九。”

  相當于超市的前奏,陳光良很滿意的說道:“可行,具體方案你們拿出來。”

  “是”

  此時的環球貿易,很多都是股東,陳光良大概占股75,所以大家的積極性很高。更重要的是,環球貿易已經建立完善的養老金系統,真正做到讓職員老有所依。

  陳光良來到荃灣青山道的‘新豐紡織工業園’。

  在去之前,他的車隊特意在荃灣繞了一圈,只見荃灣在短短的一兩年里,大大小小的工廠開了很多家,發展速度異常的快。

  原來,大概是受陳光良的影響,不少滬籍企業家在1948年就紛紛登陸荃灣,建立工廠。包括劉鴻生的華章毛紡廠、榮德生后人的紡織廠等,甚至陳光良岳父蔣振華,也在荃灣開了一家紡織廠。

  歷史改變了一些,大家只能賣力的拓展東南亞的市場,其中印尼是東南亞的最大市場。

  而像新豐紡織,更是將產品賣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區,進一步還想打入南非及非洲地區(英聯邦)。

  抵達新豐紡織工業園時,這里干凈整潔,這是陳光良旗下工廠的標準;外面的卡車繁忙,正在將產品運輸至碼頭,然后準備出口。

  總經理童潤夫,帶著管理層,陪陳光良進入工廠考察。

  童潤夫來港后,很快再次披掛,擔任新豐紡織的總經理,因為他的技術和在紡織業的威望,是其他人比不上的。

  新豐紡織很多的技術人員,都是童潤夫的徒子徒孫。

  “童先生,南方市場的進展如何?”期間,陳光良關切的說道。

  如今,新豐紡織是‘紡織染裁’一體化,即紡紗、織布、印染、成衣四個體系。但就算如此,全部員工也就3000人出頭,而且已經是香港當之無愧的紡織巨無霸。

  童潤夫說道:“南非那邊對布的要求非常嚴格,要求每英寸布要有172根紗,否則課以重稅。不過,我們已經組建專門的技術團隊,爭取達到南非的要求,今年就準備吃下這個市場。”

  信心十足,不愧是華夏紡織業大亨。

  目前童潤夫不僅擔任新豐紡織的總經理,同時也是香港紡織公會的會長,是香港紡織業的領軍人物。

  但童潤夫對名利的要求不高,和他當初搭檔的李升伯,來港后,是自行成立紡織廠。

  實際上,童潤夫這些年賺的錢,再加上他在這個行業的人脈,獨立建廠的問題不大。

  但童潤夫依舊愿意替陳光良做事,這也成為一種美談。

  陳光良滿意的說道:“南非、印尼的市場,可謂龐大無比,香港紡織業要想突破,就必須打入這兩個市場。”

  “嗯,這方面,新豐紡織走在大家的前面,以后也能帶動整個香港紡織業的發展。”

  不知不覺,童潤夫也已經開始融入香港的生活,主要還是受陳光良的影響,對對岸采取觀望的態度。另外一方面,陳光良一直把香港比作橋梁,連接中西方,在香港也能報效國家。

  考察完新豐紡織,陳光良就坐在辦公室里思考一個問題——他能為香港工業做什么?

  最后,他發現一個現實的事實——一旦朝戰開始,香港的工業根本發展潛力有限,因為失去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所以他又任何遠大的目標,都必須等到1954年后,才能成為現實。

  所以這四年時間,是香港的一個超級困難時期,前世甚至差點經濟崩潰掉。:mayiwsk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