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朝五氣,過魔難,證天仙。
念動間,即入脾府,肆意遨游,舉目望去,窮山惡水換了洞天福地。
正是:悟得心中清凈意,斡旋黃沙換造化。
那兇惡黃婆,此時恭敬而拜,面容祥和。
“愿為仙人獻神通。”
曹空平靜道:“且向前呈來。”
兇惡難安的黃婆,溫順匍匐而來,仰首作虔誠狀。
曹空伸出手來,作撫頂狀,覆于其首。
須臾之間,黃婆化為無數光點,充盈天地之間,廣大無垠。
黃婆已不在,又好似無處不在。
此為大象無形!
彼時腳下的隱霧山,風吹諸竅,發嗚咽歡呼之聲,有短長高下,萬殊之聲,聲聲歡愉。
此為地籟。
豈止是隱霧山,隱霧山下大地,大地之上諸多山岳丘陵,皆為之喜。
遂見天降萬朵金蓮,盡數向曹空涌來,隨即化作一粒神通種子,植根其脾府之中。
正是時。
腳下大地,凝生氣機,此乃戊土之氣,生氣機以升。
且夫天有彩霞,霞有九色,生氣機以降。
土生霞降,以曹空為天地之樞,演繹無窮道妙。
此二氣,一天一地,看似不及,實則一體。
須知土無專氣,依火而生,霞無定體,借日以現,故可知戊土之為霞矣。
曹空此時心神歸一,目中金光吞吐不定,而后漸漸收斂于無,瞳孔愈發深邃,像是從中體悟到了無盡之秘。
遂笑而吐聲道:“今日,曹某再掌一神通,當為九霞!”
而何為九霞,曰碧霞,曰彩霞,曰紫霞,曰丹霞,曰云霞······
此九霞可匯為衣,以作護道之用,更能承接云霞戊土氣,生生不息,大益修行,以滋道途。
若修行到至高,則無物可破,諸邪避退、萬法難侵。
曹空面露欣喜,遂催動脾府中的那枚神通種子,上采九霞,下取戊土。
遂見,九霞流景,飛云散彩,太虛凝靄,碧落浮煙,端是極妙之景,令人心仰贊嘆。
神通此刻成,匯于其身,生其神妙。
不多時,隱霧山巔一道人,身著霞衣,若九霞流景,予人純陽至高神圣之意。
恰此時,山上之變,引得欽道國中四狐匆匆趕來,鹿鶴道童,乃至于山中諸般精怪,紛紛向山上趕來。
眾多生靈見狀,皆不由得心神為之一攝,望著此景。
自覺好似得到了說不清道不明的好處,心生為之一清,不約而同的低頭伏跪,以示尊敬。
此為成道之象,又兼神通之妙,觀之于日后更近修行,吐納不免再順暢幾番。
曹空看山中諸多精怪,或虎或狼,或鹿或鶴,或狐或蛇,皆面露虔誠。
于是笑道:“我道已成,當同慶之。”
而后扯下身上九霞,攥為一團九色玄光,向眾靈潑灑而去。
瞬息之間,眾靈覺體內氣息大漲,身軀如被滋補,歡呼連連,覺又得大好處。
此番朝見,足以抵得數月乃是數年吐納之功。
曹空心甚喜悅,遂又開口,言道:“三年之后,我將于隱霧山中講述道法,凡有緣有心者,皆可來聽。”
其音隨風而傳,傳去八方,凡有緣之生靈,皆可聞之,不覺竟傳萬里之遙。
眾生靈皆喜笑顏開,牢記三年之約。
此番成道,澤被眾靈之后,曹空返折岳洞之中,體悟此番證得天仙所得奧妙。
他覺之,己身和天地的聯系更深,一念則可調動天地之力借為己用,且體內生機壽元,更是好似無盡。
借天地之力,乃因與天地契合,至于生機壽元無窮,則為金丹之妙。
只消不墜于三災利害之下,便可號稱億萬年長生不老客。
念及到此,曹空雙眸微瞇,心念一閃,心中竟把握住了三幅畫面,分是風,火,雷三災。
證得天仙,心中悟凈,明心見性,于他而言乃是水到渠成。
于心間,把握住一準確數字,三百七十二年后,此三災將會降臨,如若他施天罡地煞之變,便能欺天躲避,再享五百年。
曹空微微搖頭,時間還長,屆時再說。
轉而抬手而觀,感己身澎湃之力,眸中閃爍精光,不知如今的他,與金翅大鵬雕比之如何,若執五火七翎扇,能否將其清算。
有時,修行便是如此,長生是長生,斗法是斗法,若不真刀真槍的斗上一斗,難知高下。
遂望向東洋大海方向,約再有二十年,便去赴蓬萊,迎回曹驤,換白翎。
思之片刻,心道:‘此番證天仙,當稟明師父,也好獲悉后路如何。’
天仙,雖是五仙之中第一流,卻不意味著已達終點。
于是前去天尊像前,跪的一如既往的自然,心中默念天尊圣號。
下一瞬,其身便出現至青華長樂界中,不由得心感,道無止境。
如今他成天仙,卻仍看不清師父的手段,可見師父太乙救苦天尊的境界,高他不知幾何。
入長樂界則見一林,于是直赴而去,見到了正于青玉桌旁端坐的太乙救苦天尊,以及旁邊的九頭獅子。
九靈元圣此刻正納悶,老爺為何忽的叫他前來,教弟子就教唄,他又不學。
可忽的,心中一激靈,這般的場合,他似已經歷了兩次。
果不其然,遂見曹空欣喜向前,行大禮跪伏,恭敬道:“師父,弟子已證得天仙,特向師父稟明。”
九靈元圣微微一怔,而后掐算曹空是用了多久證得天仙的,遂后九個頭顱皆在磨牙,目光幽怨。
果然,他成捧場的了。
明明,明明是他······
太乙救苦天尊笑道:“徒兒如今功成,當與為師同列天仙,已然是有道仙真,怎還如此恭敬。”
曹空道:“徒兒不敢,師父傳業授道之恩,永銘于心,無論今后何等身份,皆為師父之徒。”
天尊笑容更甚,“且起來坐吧。”
曹空恭敬起身,端坐身姿。
“如今你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日后可稱作大羅天仙。”
曹空不覺有奇,成就天仙,則有大羅,太乙,大覺之稱。
此三者,無境界高下之分,乃是道統之別。
而自己作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弟子,當為玉清門下,亦作三清門下,故可稱大羅仙。
遂又聽到:“既為大羅天仙,你此紀當無壽元之憂,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