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芒碭山之戰(二)_朕,都是為了大漢!_穿越小說_螞蟻文學 第448章芒碭山之戰(二)
第448章芒碭山之戰(二)←→:
山下的沮授也始終在盯著對面的漢軍陣營。
但沮授的目光卻并未在周瑜和太史慈的旗幟上停留,而是始終盯著山頂處那抹紅色。
“劉邈,竟然親自來到芒碭山督戰,而且還亮出了天子龍纛!”
沮授雖然早聽過劉邈的名聲,但在見到劉邈不合常理的露出龍纛之后,還是莫名頭疼。
將對將,王對王,天子對天子。
既然袁紹不親自來此,那劉邈就不應該出現在這里,甚至大張旗鼓的擺出旗號,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在這里一樣。
“劉邈,難道真的不怕輸嗎?”
沮授眼睜睜看著那面龍纛下的赤潮爆發出陣陣歡呼,卻根本無力阻止。
漢趙兩方極不對等的旗號讓此時的漢軍士卒爆發出恐怖的士氣。
可即便如此,沮授還是不得不沖上去!
這種國戰級別的戰役,在隨著劉邈得到了重騎兵不在中原這一重要情報之后,雙方已經徹底沒有了秘密。都是亮起了明牌。
袁軍的戰術,就是形成中原、青州兩個方向的鉗形攻勢,然后交匯于彭城。
在這個過程中,袁軍極大的發揮了本身兵力眾多的優勢,在將青州一分為二之后,想要引誘在彭城的漢軍主力出動,從而運用重騎兵還有烏桓騎兵在膠東予以漢軍重創!
而漢軍的戰術則截然相反。
周瑜作為總指揮,一開始的戰術就是“防守反擊”。
偌大的中原,還有滎陽、官渡、定陶,乃至豐縣、沛縣這種政治意義重大的地方都能丟給袁軍。
轉而是借用中原大量的塢堡、堅城,以軍府為單位,拉長袁軍的補給。
畢竟,河水結冰,不僅僅是利好北方,可以讓北方的騎兵暢通無阻的南下,同樣也意味著北方軍隊的運糧成本陡然增高!每推進一百里,所消耗的軍糧都是數倍于之前!
之后周瑜恰好卡在彭城這個不南不北,同時易守難攻的地方,去和袁軍死磕!
從戰局上看,漢軍舍棄的更多。
這更多的舍棄,也意味著袁軍想要取勝,有且僅有一條路!那就是啃下如今被漢軍主力里三層外三層挖好溝渠的彭城!
但顯然。
無論是袁紹還是沮授,都不想現在去打彭城。
攻下芒碭山!盡量消滅漢軍有生力量!讓漢軍兵力進行減員,逼得漢軍打破原來在彭城的部署,如此漢軍不可避免的,就要調動青州方向的大軍,從而造成東線戰場的防守薄弱,袁譚同樣能夠從東線殺過來。
身為進攻方,袁軍必須要找到能夠引起“雪崩”的那個誘因,找到能夠讓雙方在明牌下依舊能夠得勝的地方,然后將這一小處優勢變成足以影響此戰的絕對優勢!
“劉邈!”
沮授對劉邈這個人,感官極為復雜。
他沒有見過劉邈。
但他從曹操、劉備、袁譚口中都聽過他們對劉邈的描述。
在他們口中,劉邈是個不甘寂寞的梟雄,是個仁義愛民的英雄,是個陰險夾雜的奸雄,是個好色之徒,是個地痞流氓,是個天下雄主。
但沮授搜集情報,從來都不是去聽,而是自己去看。
從給袁術獻上玉璽開始,劉邈的名字就第一次映到沮授眼中。
再然后的三長、均田、不尊儒學、推行百家,還有前不久在蜀地弄出來的那什么道教。
所有的一切,都讓沮授覺得只是單純評價劉邈是哪種人,未免有些太過狹隘。
劉邈自始至終,都在解決問題。
豪族林立,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便帶著北方的流民和流氓一樣跑到江東,將江東豪族的鍋都給砸爛,然后進行均田。
三老、察舉成為庶民寒門躍升的阻撓,就用出三長、科舉,另辟蹊徑,繞開了把持經學的世家門閥。
包括那離經叛道的百家復興、道家崛起也是如此。
一場黃巾之亂,使得士人百姓再不信那什么天人感應。
即便是蔡邕、鄭玄那樣的大儒都對如今的人心毫無辦法,不知如何引導…當讀書人自己都不信自己讀的道理,那這書還有什么道理?
所以對于劉邈,沮授不想評價其為人,只單評價其做出的事情,便覺得劉邈稱得上一句“挽大廈之將傾”!
可是…
沮授盯著那面已經飄揚起來的赤紅龍纛。
“世人將來或許會證明你是對的!但是你現在不能證明你自己是對的!”
唯一能夠證明雙方對錯的,就是大戰一場!
成王敗寇!
沮授拔出腰間長劍——
“出兵!”
陣前百面牛皮巨鼓驟然擂動!
前線黑壓壓的盾墻組成森嚴方陣,環首刀直刃的寒光在陣中冷冽閃爍。
隨著將旗揮落,鼓點驟起,這道黑色長城緩緩移動!
步卒的聲響不比騎兵的洪亮,但卻更加沉悶。
那黑色長城移動的過程中,慢慢自其后方升起一排排的,帶著森寒光芒,豎立起來,約有三丈的長戟!
河北大戟士!
袁軍這一次的作戰方式是正面突進!
山腰處的周瑜見到袁軍前來,卻是深吸一口氣。
一抖胳膊,周瑜手上出現一副惡鬼面具。
這是劉邈之前送的。
那面具青面獠牙,張著一張血盆大口,眉心處還寫了大大一個“尸”字。
以前周瑜是不想戴的。
他總覺得,劉邈的品味和自己有些合不來。
可此時置身戰場,他卻覺得這面具與此地再契合不過!
戴上這面具,周瑜同樣拔劍!
“擂鼓!”
同樣密集的鼓點震動!
漢軍士卒同樣有了動作。
就在漢軍兩翼,數百輛霹靂車齊齊發出霹靂之聲!好似天降雷霆!
無數大大小小的石彈飛躍過戰場,重重砸在袁軍的軍陣中,塵土飛揚!
“漢軍的投石車,距離好像又遠了!”
不過這早在預料之中!
在袁軍徐徐開動的黑色長城之間,忽然露出無數縫隙!
下一刻,便從這些縫隙中沖出無數手拿木盾、短刃的輕裝士卒,只以巾幘包頭,以極快的速度紅著眼往漢軍陣中沖來!
《六韜》曰: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
這些冒刃之士本身,從不求任何殺傷!
他們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最快速度拉近兩軍之間的距離!
因為霹靂車,只是一個開始!
“嘭!”
仿佛一個約定好的信號。
一道弓弦松弛之聲,在漢軍軍陣中出現!
之后,仿佛曇花開放,無數聲響驟然爆發開來!
密密麻麻,猶如烏云一般的弩矢忽然出現在上空。
有袁軍士卒好奇抬頭看了一眼,瞬間就被一支箭矢釘在眼窩!
張嘴正要慘叫,又有一支正好釘在喉嚨處,使得慘叫只能變成嗚咽。
再然后,是手臂,是軀干,是雙足。
一個站立著的人,僅僅是瞬間,便成為地面上一團由皮包裹住的肉。
而這,不是個例!
從遠處看去,只能是看見一團烏云忽然籠罩到一處,等散開之后,便再沒有一個身影。
但就在這個空隙,袁軍的冒刃之士已經推進到距離漢軍兩百步的距離!
“準備!”
就在此時,站起了一排漢軍士卒。
其身形個個魁梧,雙臂一動,便將身上的甲片給撐的爆起。
弓箭手!
其人人拿二石弓,三棱箭頭被搭在指上,聚精會神的沿著直線去看沖向自己的袁軍士卒。
“放!”
與方才漢弩的拋射不同,弓箭的殺傷從來都是簡單直接。
唯一不同的是…
一名袁軍剛好僥幸用木盾擋下一根箭矢,另一根箭矢瞬間貫穿了其鼻翼!
一根接著一根,箭矢漸漸由點連成了線,迅速掃清一整排的敵軍!
在連貫的殺傷下,方才奔跑的冒刃之士,已經是十不存一!
但相對應的,袁軍盾陣組建的那道黑色長城已經到了漢軍一百步前!
雙方一開始看似遙遠的距離,須臾之間就從天涯變成了咫尺。
此時漢軍陣中忽然發出一道刺耳的響聲。
就好像是指節抓上一塊銹跡斑斑的車板,尖銳!不適!危險!
漢軍陣前的弓箭手如今已經消失不見。
取而代之的,是同樣舉著一面面大盾立于原地的漢軍士卒。
在其身旁,則是戴著鐵胄,頸盆護到雙眼下方的重裝步卒!
有拔距伸鉤、強梁多力、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
這些重裝步卒藏匿于大盾之后巋然不動,宛若永恒矗立在此地的山岳!
而如果說這些人是山岳,那后方同樣拿著劍盾在手,只著輕甲的步卒便是長河!
這些士卒數量最廣,戴著最顯眼的赤紅幅巾,在前陣與后陣之間,同樣組成一道血肉長城!
五十步。
兩軍士卒頭上飛躍的箭矢逐漸變的稀疏,所有人都在等著最后那聲碰撞。
二十步。
雙方持盾的士卒都能看到對方那顫抖的手臂和胸膛!
十步!
袁軍的持盾士卒在經歷了極為短暫的停滯后,用足力氣,朝著前方撞去!
后方藏著的河北大戟士也是忽然用力,將側面的小戟齊齊鉤在漢軍的大盾上。
嘭——
地崩山摧!星河倒轉!
芒碭山下,漢趙兩國,終于在漫長的準備后碰撞到一起!
此戰,無論如何,都要給天下所有人一個交代!:mayiwsk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