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62章 蜀地貿易戰

朕,都是為了大漢!_第362章蜀地貿易戰影書  :yingsx第362章蜀地貿易戰第362章蜀地貿易戰←→:

  “仲達,如何?”

  “嗯…有點難辦。”

  諸葛亮全身心投入到修訂《章武律》的時間,司馬懿也去研究了一陣北伐必備的冬衣。

  司馬懿自己也是河內人,對北方的寒冷同樣有著相當深刻的認知。

  若是不能備齊冬衣,一到冬天,不管多么精銳的士卒,都將徹底失去戰力。

  但南方的大漢卻先天有著劣勢。

  只因南方溫暖,并不用專門準備冬衣,所以其材料相當短缺。

  御寒效果最為出眾的,毫無疑問就是羊裘以及其他動物皮毛制成的衣物。

  然其價格高昂,便是尋常將官都不一定穿的起,更不必說分配到數萬乃至十數萬的士卒身上。

  其次,便是毛褐,也就是以羊毛紡織成的粗厚織物。

  《豳風·七月》中,就有“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的記載。

  而毛褐,也確實是北方百姓用以御寒的普遍之物。

  可惜因為羊一類的牲畜都長在北方,不在南方,故此只剩半壁江山的大漢也不可能給士卒配備毛褐。

  最后剩下的,就是復衣、缊袍。

  這類冬衣的制作方式,便是用絲綿、繭子甚至亂麻一類的料子塞在衣物夾層中,以作御寒之用。

  曾子因為貧困,他的帽子都不能碰,一整理帽子,帽帶子就會斷開;稍微提一下袖子,胳膊肘就露出來;一穿鞋,破了的鞋就會使腳后跟露出來…為此還留下了捉襟見肘的典故。

  雖然曾子本身的事跡是贊揚其時常拖著破鞋,高聲吟詠《商頌》時那甘貧樂道的精神。

  但是劉邈、諸葛亮還有司馬懿不可能去給士卒講這個故事,讓大家向偉大的曾子先賢學習!然后就不給士卒配備冬衣讓他們沖鋒…

  不然的話,士卒甘不甘貧不知道,這仗肯定已經輸了一半!

  “陛下說的不錯,這儒家之事,也不能盡學。”

  出現困難,首先想的應該是如何解決困難,而不是忍耐困難。

  司馬懿思索一陣,還是給出了諸葛亮針對冬衣籌集的五條建議——

  其一,向遼東,河北、關中,乃至交趾購買皮毛、毛褐。

  雖然這種他們自己都不夠的生活必需品,是不太容易出口罷了。但司馬懿相信,只要劉邈肯砸錢,這都不是事!

其二,令百姓種植麻一類的作物其三,令百姓多養殖鴨子,用鴨絨取代羊毛  既然南方不能養羊,那就只能另辟蹊徑。

  麻的御寒效果雖然不佳,不過聊勝于無。

  鴨絨的產量顯然不及羊毛,但還是那個道理,聊勝于無。而且等數量上去后,說不定還能取代羊毛!

  其四,如今冬衣制備時,有一種蜀地產的石綿效果最好,可以向蜀地大量購買這樣的木棉,甚至不惜壓低糧食價格去購買!

  其五…

  其實以司馬懿謹慎的性格,這第五條建議,是不該告訴諸葛亮的。

  其五,既然南方能夠尋覓到占城稻這樣的稻禾,那說不定能夠找到另外一種比麻,比木棉更好的作物呢!

  雖然虛無縹緲了些…但是萬一呢?

  在伊籍將占城稻帶回來前,誰能想到南方真的有那樣抗旱抗澇不挑地方的作物?

  說不定,南方就有呢?

  司馬懿自己都沒有注意到。

  伊籍從南方帶來的,可不僅僅是占城稻,還有所有人對這片天地的好奇心!

  海的深處,到底有什么?

  這估計是傳統士大夫第一次將向往的地方從中樞改為了四海。

  畢竟,向往中樞,是因為中樞有錢糧,有權柄。

  但現在伊籍的行為毫無疑問證明了,外面,一樣有錢賺!

  至于權柄…

  劉邈已經不止暗示過一次,將來有可能封土。

  而且劉邈已經有子嗣,但劉邈卻未在大漢境內封出一名藩王。

  司馬懿不信,這僅僅是劉邈諸子還年幼的關系。

  這些明示暗示,都讓連司馬懿這般務實的人都升起了對外界探索的念頭。

  所以,司馬懿才會寫下最后一個建議,讓諸葛亮嘗試向南方尋找!

  諸葛亮在看到這幾條建議時,也是贊嘆:“不愧是仲達,與我不謀而合。”

  諸葛亮并未著急對第五條建議做出探討,而是針對第四條建議去詢問司馬懿。

  “仲達以為,向蜀地貿易,真的可行嗎?”

  “可行!”

  “但我聽一些蜀地的商賈說,木棉花樹木極其高大,木棉產量稀少。”

  “所以我說,要壓低糧價,甚至要讓糧價比荊州、揚州的糧食價格還要低!”

  司馬懿眼中閃爍著光芒。

  “我們壓低糧價,然后高價收購木棉。這樣蜀地百姓必然會不再種植糧食,而專門改種木棉。”

  “這樣等時間一長,木棉的產量就會增加。而我們到時候只用提高糧價,就可以逼迫蜀地百姓低價將木棉出售給我們!并且因為占城稻即將要推廣,將來的糧價必然會暴跌!如此,便是我們一開始付出的代價,其實也不算什么…”

  作為管仲的精神門生,諸葛亮一眼就識破了司馬懿的計策——

  “仲達說的,是齊紈魯縞?”

  管仲為了讓齊國稱霸,曾建議齊桓公下令,讓齊國人必須穿魯國生產的縞布,但同時禁止齊國內生產這種布料,只能從魯國購買。魯國看到自己的縞布在齊國市場上暢銷,開始大規模提高價格,甚至放棄了糧食種植,全力投入縞布生產。

  等到魯國完全依賴縞布銷售時,管仲便指使齊桓公下令禁止齊國人購買魯國縞布,導致魯國無法支付糧食價格。魯國陷入困境,無奈之下只能向齊國低頭,最終臣服于齊國。

  只是如今境遇有所不同,大漢如今可不是為了搞垮蜀地才改穿冬衣,而是真的需要冬衣。

  其目的,也不是為了讓劉璋國破人亡,而僅僅是要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更多的木棉。

  可即便如此,諸葛亮還是蹙眉。

  “如此行徑,恐傷蜀地百姓。”

  若是常人,司馬懿早就拂袖而去!

  但對于諸葛亮的為人,司馬懿還是清楚的。諸葛亮實乃君子,其確實是在擔心蜀地百姓將來因為缺糧而面臨困頓的危局。

  不過理解歸理解,司馬懿還是以為,只要能夠達成目的,必然在所不惜!

  “孔明不要杞人憂天。”

  “我方才雖然說蜀地百姓將來會爭先恐后的種植木棉,但是有這個資格的,你以為當真是蜀地的百姓?”

  蜀地因為封閉,其豪族之盛,還在江東之上!

  不過是因為蜀地的自然條件實在太好,所以才顯得平和安定。

  可即便如此,司馬懿也不信普通百姓連肚子都沒填飽,就要想辦法去種植木棉創收。

  最后干這活的,肯定還是蜀地的諸多豪族!

  既然如此,那何必要為蜀地的百姓而擔憂?

  難不成司馬懿不用此計,蜀地的豪族就會厚待蜀地的百姓不成?

  而且司馬懿也認真道:“陛下有些話,孔明實在也應該聽聽。”

  “陛下說話雖然粗鄙,但是仔細想想,其實許多都頗有道理。”

  “上次陛下就說,世間萬事,皆分一個主次。”

  “抓住主要,舍棄次要,才能夠成事!”

  “只有趕緊湊齊冬衣,陛下才能夠太平北方亂賊。而只有解除北方的威脅,才能夠對蜀地用兵。”

  “到時候,陛下在蜀地進行均田,難道不比讓蜀地百姓如今當佃戶來的富裕幸福嗎?”

  諸葛亮聽后,亦是沒有反駁,而是點頭贊同。

  “吾非瞻前顧后之人,只是覺得天下興之,百姓苦也;天下亡之,百姓亦苦也。”

  司馬懿只是聳聳肩。

  顯然,因為出身的緣故,司馬懿并沒有諸葛亮的那般認知,但因為諸葛亮為人,所以雖不認同,可卻依舊尊重。

  二人將此五策獻給劉邈,用以解決冬衣之事。

  劉邈看到二人都用上貿易戰了,那還能怎么做?

  即便是劉邈,也想不到如此全面的解決方式,故此當然是欣然同意!

  直到此時,諸葛亮和司馬懿才正式與劉邈一同討論起第五條。

  之前諸葛亮不與司馬懿討論,是因為知道此事,只有劉邈能夠做主!

  他們要踏上的,是一條前途渺茫的艱難之路!

  踏上這條道路,必然要有一個帝國的全力支持,同時也要有一個如張騫那樣有著莫大勇氣的人!

  而這些,都要劉邈不惜成本,不惜代價的去支持!

  但兩人也有些忐忑。

  當年漢武帝支持張騫,那是因為匈奴真的是大漢的威脅,是可能將大漢置于死地的對手!

  正是在這莫大的壓力下,才有張騫鑿通西域的戰績!

  但如今,大漢在南面卻沒有半點利益,有的,只是一個司馬懿猜測可能存在著的,并未作用未知的植被。

  如此不成正比的付出,司馬懿不確定劉邈是否會下這樣的血本去完成此事。

  但劉邈的反應顯然出乎了二人的預料。

  “居然這么晚才想到南方…虧你二人還一個姓諸葛,一個姓司馬。”

  劉邈的話惹得兩人心中一陣嘀咕,顯然不知道自己的姓氏又怎么招惹劉邈了。

  “而且不但慢,還笨!”

  諸葛亮和司馬懿雖然謙虛,但是從小到大,還是第一次聽別人罵自己笨的!

  劉邈看二人的眼神充滿蔑視:“怎么?不服?”

  “換衣服!朕領你們出去,看看什么是聰明人的做法!”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朕,都是為了大漢!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