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現代_第359章大家都要贏!影書 :yingsx第359章大家都要贏!第359章大家都要贏!←→:
任何國家都需要贏學。
蘇俄需要,華國也同樣需要。
在東歐的民眾只能感受到帝國強大科技帶來的榮光,其實很難談有多少的代入感。
但華國能啊。
N1火箭的總設計師是華國人。
過去蘇俄一直搞不定。
華國人一加入,就幫你們搞定了N1火箭。
這枚航天勛章的功勞起碼有三分之一屬于我們吧?
華國媒體也在宣傳蘇俄航天的偉大勝利,作為socialism陣營的一件大喜事,間接證明了socialism陣營在科技領域和自由陣營沒有差距。
同時這樣的宣傳,也是在間接告訴民眾,我們和蘇俄的關系正在緩和。
但華國方面會著重強調,華國科研人員和華國科技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他們會強調,華國勵精圖治多年,厚積薄發,我們在過去別說玩火箭,就連基本的長槍大炮都得依賴進口。
現在我們能造電子產品,我們的電子產品銷往全球,在socialism陣營里,我們生產的電子產品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其他國家加在一起才享受剩下的百分之二十。
我們能造火箭,有原子彈,有衛星,在全門類的工業體系。
如果只是華國人擔任蘇俄登月火箭的總工程師這件事,可能民眾的感覺可能還沒有那么強烈。
但當,華國的宣傳和這二十一年來的科技發展、民生改善迭加在一起的時候,民眾的感受就變得格外強烈了。
蘇俄的宣傳不是沒有效果,不是沒有感染力。
能夠以真理冠名的報紙,又怎么可能連文章都寫不好呢?
他們的問題在于,民眾無感。
你的飛機大炮再厲害,你的航天科技做的再牛,給民眾帶來的沖擊是那個時刻的。
當時刻過去,記憶就很快模糊,感受很快消散,你再在報紙、電視和電臺里宣傳,民眾只會越來越無感。
以至于,最后產生這和我月薪三千有什么關系?
華國好的點在于,他們的進步民眾是有感的。
隨手可見的收音機,在國營商店要搶購的電視,最好的電視從蘇俄貨、東德貨變成華國本土貨。
這就跟華國基建狂魔的宣傳有效的背后邏輯有點類似。
盡管有人說這是犧牲了牛馬,這是土木牛馬帶來的紅利,這背后華國人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但民眾就是認可,因為大家親身體會到了,基建狂魔給民眾生活帶來的好處。
從每年春運,火車站水泄不通,甚至要提前在火車站過夜,一旦有個極端氣候,十幾萬人被堵在火車站無法回家。
到現在的,這類事情越來越少幾乎絕跡,哪怕春運,火車調度輕輕松松,回家過年成為常態。
基建帶來的績效是有感的,包括村村通水電網,天災來臨的時候救災速度。
現在的華國民眾,尤其是經歷過建國前,感觸就更深了。
劉國棟和小芳是申海國營工廠的職工。
之前華國第一次在萊比錫貿易博覽會上賣了九千臺的時候,他就想著找申海無線電廠的老徐。
看看能不能找對方打聽一下,有沒有什么門路,能幫他把家里的紅星換成遠銷海外、大漲志氣的熊貓。
只是去找老徐,事情沒辦成,反而聽到老徐他們整廠要搬到西南去,得知了整個華國半導體相關的產業都要往西南搬。
劉國棟當時以為,搬很正常,這個時代,因為工作原因,搬來搬去雖說談不上常態,但也不在少數。
大家也完全能理解。
畢竟和高科技有關,肯定有保密要求。
只是,后來事情的發展和劉國棟預期的有點差別。
那就是他自那以后再也沒有見過老徐了。
劉國棟以為的,去西南只是工作地點的調動,隔三差五還是會回申海。
起碼過年的時候會回來吧?
結果就是,一去不復返。
他去看望過老徐家的父母,說是八年只打過三通電話,每年寄一封信回來。
劉國棟找身邊機械廠的同事打聽過,他們認識的無線電廠的員工,差不多都是這待遇。
少數調去燕京工作的,才能時常回來。
但凡是去西南,那都是泥牛入海,沒有回音。
這不由得讓劉國棟內心犯嘀咕,這保密程度比他聽說的,遠方親戚家去從事核武器研發的還要更高啊。
后來結合華國半導體相關產業的突飛猛進,劉國棟多了幾分理解和敬佩。
在他看來,正是老徐他們這批人的付出,才有了今天華國產業的飛速發展。
無論是他們使用到的產品,還是說國家多出來的外匯儲備。
他自詡和無線電產業比起來,他們機械產業做出的貢獻要少得多。
“我國航天科學家王曦繼在蘇俄N1火箭研發中居功至偉.”
電視里在播放王曦繼的紀錄片,劉國棟則和妻子就著熏魚和毛豆,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喝了點紹興黃酒。
孩子已經入睡。
新年嘛,總得大氣點。
而且他們屬于地地道道的雙職工家庭,在物資上絕對算得上充裕。
“砰砰砰。”
門響了。
劉國棟起身,發現外面是個許久未見的身影。
“老徐?”劉國棟驚呼。
對方比當年離開的時候要白上不少。
老徐苦笑著走進來,說道:“是我,這回是真好久不見。”
劉國棟的妻子小芳連忙起身:“來,趕緊進來坐,吃了沒?沒吃我去給你們做點熱菜。”
老徐走進來之后,說道:“吃了,我這可是好不容易才回來一趟,呆五天又要回去繼續工作。
我想著都打一趟,下次再回來不知道要到什么時候了。”
這八年時間里,劉國棟有了小孩,家里添置了電視機,換了收音機,現在在攢錢想著換個大點的房子,自己升職做了工廠的組長,最近在想辦法去升學。
聽得老徐連連點頭。
“你呢?我知道保密,撿點我們能知道的。”
老徐頓時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怎么說呢,其實我的生活很枯燥。
工作、學習、考試。
大致就是這樣。
說起這個,我們老師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這個世界還有人能學不會微積分嗎?
沒錯,我修了微積分,學了集成電路,電路原理,光學,總之在那里,真的很乏味,大家或多或少都要接受政治學習,以及一些專業知識上的學習。
我感覺我就像去念了一個大學一樣。”
工作一概不提,老徐只能撿點能提的。
小芳還不太明白微積分是什么,她在紡織廠上班,也聽不太懂。
畢竟人工智能還沒有入侵紡織廠,把他們的工廠變成黑燈工廠,把她的工作搶走。
但劉國棟可是一直在謀求著進修,他都聽傻了。
“不是,你們那還招人嗎?”劉國棟表情呆滯,這世界還有人學不會微積分,這叫什么話?
他認識的復旦、交大的大學生也沒這么狂的啊。
老徐用手指捏起一枚毛豆,將它擠到嘴巴里嚼吧嚼吧下咽后說道:“這就是一個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去。
你真的能忍受一輩子離開申海?不說一輩子,起碼也是退休前,去國懷鄉大半輩子?”
劉國棟思索片刻后說道:“也是,離開申海跑到鄉下地方去確實受不了。
不過我聽你說的這意思有點像是七二一指示的落實。
我之所以會想要說上學,也是因為最近我們隔壁的機床廠辦了七二一工人大學,所以我們廠好像也打算要辦。
我感覺你們那形式就是七二一工人大學的先行版,畢竟電子工業是我們國家發展最好的幾個行業之一。
你們那這一套模式發展的好,所以就擴展到了我們下面的企業。”
老徐當然知道七二一指示是什么,大致意思就是說大學要招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工人農民,他們在學校學個幾年之后再回去繼續從事生產工作。
有點類似帶著問題找答案的味道在。
不過在這個時間線,因為有51區提前做嘗試的緣故,這套玩法的可行性要更高。
前往51區工作的工人們分批次出來放風。
老徐也就是在這一批次里被放了出來。
“應該是,所以你得抓住這次機會,在我們國家,科科學技術只會越來越重要。”老徐指了指電視畫面:“你看看,放十年前,誰敢想我們還能去指導蘇俄人的火箭發射。
放二十年前,誰敢想,我們生產的產品能在東歐供不應求。
我們只是先行一步,但你們機械廠又或者是其他行業早晚也有這么一天,你需要做的,就是推動那一天的到來,所以我贊同你的想法,爭取接受更好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各國在華國是有大使的,這里發生的一切,都會被傳回本土。
尤其阿美莉卡的大使在情報收集方面做的格外到位。
當消息傳回阿美莉卡后,基辛格在白宮緊急會議上果斷指出:“蘇俄這次贏了面子,但他們輸了里子。
他們被迫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的核心技術需要由一個他們正在交惡的國家來拯救。
我們的目標不是否認月球上有蘇俄人,而是要讓全世界意識到,航天的關鍵,也就是火箭本身,依賴于華國的工程師和技術!”
蘇俄有龐大的宣傳機器,阿美莉卡同樣有。
阿美莉卡對媒體的控制更加的潤物細無聲。
同樣都是操控媒體,但冷戰及此后,自由陣營的操縱手段就是要更高明。
在阿美莉卡媒體的報道中,蘇俄的“偉大勝利”被巧妙地淡化,而華國的科技實力則被推到了聚光燈下。
《紐約時報》的頭版并沒有像蘇俄那樣渲染宏大的勝利,而是刊登了一篇深入分析報道,標題為:《燕京的靜默勝利:華國科技如何拯救了岌岌可危的蘇俄登月》。
報道援引可靠消息源指出:
“這次登月,與其說是蘇俄科技的勝利,不如說是華國蘇俄科技合作模式的意外展示。
據信,蘇俄的N1巨型火箭在多次失敗后,最終依靠華國科學家王曦繼主導研發的數字化分布式控制系統才得以成功。
這套系統利用了華國在固態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領域的先進技術,而這恰恰是蘇俄長期以來的短板。
在蘇俄內部,王曦繼也被視為他們從華國發現的新教授。”
報道還進一步分析了兩者媒體報道的差異,為的就是離間二者的關系,這招他們可謂是爐火純青,在六十年后的2020時空,阿美莉卡媒體同樣在想方設法離間俄國和華國之間的關系。
“在莫斯科,官方竭力將勝利歸功于弗拉基米爾思想的優越性,對華國科研人員的作用則避而不談。
但在燕京,媒體卻不遺余力地強調華國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這種微妙的輿論差異,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聯盟的裂痕依然存在,且在技術高地,華國已不再是單純的蘇俄追隨者。”
在官方層面,尼克松在電視講話中,向蘇俄表示祝賀,強調阿美莉卡在太空中的探索是為了和平與科學,而不是為了地緣政治的競爭。
外界信不信是另外一回事,畢竟你的GPS衛星都已經投入戰斗了,這也是和平嗎?
私下,龐大的輿論機器在極力淡化蘇俄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
在全球范圍內,自由陣營的媒體統一了口徑,將這場勝利解讀為對蘇俄的諷刺。
西歐的媒體們普遍將蘇俄的勝利定性為一場昂貴的、由外部技術支持的政治宣傳秀。
大致內容是,蘇俄被迫向華國尋求最關鍵的電子技術,這暴露了其經濟體系在高精度、高效率的科技領域存在嚴重缺陷。
至于同樣的經濟體系,華國為什么能做到,他們則閉口不談。
白宮巧妙地利用這一報道,向燕京方面發出了一個信息:我們看到了你們的貢獻,我們了解你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尊重你們的實力。
這種策略旨在離間二者關系,并為后續秘密接觸和緩和中美關系創造有利的輿論氛圍。
輿論場上,爭論一直在延燒。
一直持續到新一輪的談判。
在獅城,基辛格將手里的信遞給坐在對面的中年男子。
對方打開后,看著信上的署名若有所思。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