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天柱大將軍:提刀,上洛!_我的哥哥是高歡__筆尖中文 六月初八。
高羽在海邊待了數日又匆匆的趕回團城。
《管子》中早有記載‘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為鹽’,自古以來便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吃海。
這邊的百姓懂得如何曬海鹽,根本就無需高羽去推廣曬鹽之法,在山東之地他能很輕易的獲得粗鹽,他要做的是完成粗鹽到精鹽的提純,把精鹽做出來,讓劉桃枝組建的商隊帶到南邊的建康去狠狠的宰那些斗富成風的世家宗親們一筆。
為自己攫取源源不斷的利益。
回到團城過后,高羽第一時間便是叫來崔暹詢問一番,他需要大概的了解一下目前南青州府兵的建設進度。
“傳我軍令,將任職旅帥以上之人都召集到城外的校場,我要親自為其講武。”
他需要跟這些中層軍官都親自見一面,順帶接著講武堂的名義在軍隊中施加自己的影響力。
至于普通的府兵。
高羽眼下已經沒有多余的精力來親力親為,掌控的地盤越來越大,軍隊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他不可能像在懷朔時那樣,將所有士卒都按照軍官的模式,親自教其識字,手把手的教他們會操、列陣以及各種武藝。
只能是通過對旅帥一級的軍官來施加影響力。
除此之外…便是印刷術了。
高羽必須承認在古代的生產條件下,他有些低估將‘活字印刷術’整出來的難度,目前來看便是整出雕版印刷術都有些困難,工匠們也不是神仙。
不能光靠高羽的幾句話就能完美的將東西給復刻出來,他們也只能不斷的試錯。
而且…
即便是弄出來了,他也得找來合適的內容,也就是書籍,但書籍被每個世家珍藏,那可都是當做傳家寶一樣供著,想要從他們手中要來書籍可沒有那么簡單。
高羽只恨自己穿越前不是八級鉗工,不然自己就直接手搓了,也不需要指望這群工匠。
崔暹看著高羽急切的模樣,不由勸說道,“郎君真乃神人也,如此多的奇思妙想,然…人力終有殆,郎君又何必急于一時呢?”
他看出來高羽很想要短時間內就將所有的事情都一股腦的處理好。
“需知欲速則不達啊。”
高羽苦笑了幾聲。
他確實有些過于急切,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洛陽那邊,元子攸和爾朱榮隨時都能打起來,無論幫誰他都必須要盡快的壯大自身實力來應對一切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想來是我過于急切了吧。”
隔日。
高羽來到城外的校場。
主要還是以步卒為主,當他來到山東之地后就注定要大力發展步卒,騎兵只能為輔。
一來他缺乏戰馬的穩定供應。
二來也沒有合適的兵源。
騎兵,騎兵,戰馬重要,人同樣也很重要,精通騎術需要大量的訓練,但凡是訓練就會對戰馬有損耗,而且單純一兩年的時間還不一定能練出來。
只能是以步卒為主。
而步卒則主要是會操,不斷的提高其組織度。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采取任何決策,都需要考慮后勤、考慮糧草…日后我會挑選合適之人編入輜重營中,專門負責糧草運送,且需要帶領輔兵面對敵軍的騎兵前來襲擾糧道,需迅速的利用輜重車、糧車擺陣迎敵……”
高羽采取的是‘填鴨式’的教育。
將重要的事情反反復復的跟這些中層軍官強調。
至于日后的融會貫通,那是到了真正戰場廝殺的時候,看個人的悟性。
專門的輜重兵,也是經過高羽深思熟慮過后做出的思考。
若日后的主戰場在河北。
河北之地,其地形一馬平川,高羽可沒有那么多騎兵跟人玩,而騎兵的機動性一定會對自己的糧道進行襲擾,保護好糧道便是重中之重,而訓練有素的輜重兵面對敵軍襲擾不單單是能自保,還能有效的保護其所運送的糧草不會出現意外,這對大軍對壘十分重要。
應對的方法他交給了這些前來講武堂的中低層軍官們。
包括親自用運糧車擺陣給他們看,‘填鴨式’的教育就這樣,一股腦的將知識全部灌輸給他們,接下來便是讓他們反反復復的訓練。
時間來到七月。
南青州的諸事都步入正軌過后,高羽則北上返回青州東陽城。
“陛下為何就是不肯死心呢?”
奚毅十分敬業,按照爾朱榮的指示不斷的高密度的不斷向晉陽傳遞洛陽皇宮內的情報。
“武成也好、元龍也好,這都是我的心腹,豈會輕易被陛下策反?”
最主要…
爾朱榮自認為給他們的待遇不錯。
他們死心塌地的跟著自己便能享受真正的‘從龍之功’,日后定然加官進爵,完全沒有任何背叛自己的理由。
“籠中之鳥何必要折騰呢?若是能安安穩穩的,未嘗不可當個安逸王爺,安度余生。”
爾朱榮也就嘴上這么說說。
他很清楚。
一旦行‘禪讓’之事后,哪怕他再怎么親口保證,就算是他指著黃河發誓,元子攸也不會相信他。
二人之間已經沒有共存的可能性。
“不行…我得提前前往洛陽,洛陽城中,雖然禁軍皆已被我所掌控,然似楊家、李家之人跟陛下關系密切,若其陰養死士…”
爾朱榮瞇著眼睛。
這些天他一直在不斷的盤算。
盤算著洛陽城內的各方勢力。
歸根結底,洛陽并不是他的地盤,即便是河陰之變的時候,他將洛陽的官場清洗過一遍,但這些官員背后的家族勢力盤根錯節,他并沒有將其背后的家族連根拔起。
勇武如小霸王孫策,不也是死在世家的死士手中?
這也是爾朱榮基本不會在洛陽待太久的原因。
對他而言,最為穩妥的辦法,還是遷都!
先將元子攸強行遷到晉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需要顧慮太多。
畢竟晉陽城內他已經經營多年,任何會對他造成威脅的因素,都已經被排除的干干凈凈。
身旁的王相似乎也是看出了爾朱榮的顧慮,當即開口提醒道。
“丞相,若是心中有疑慮,不妨將眾人召集而來,集思廣益。”
眼下被爾朱榮留在晉陽霸府內的。
基本都是為其出謀劃策之人,還有元天穆這種死黨。
當初在河陰旁邊,爾朱榮一句要立元天穆為帝,便已經讓元天穆跟元子攸之間徹底破裂,元天穆也徹底成為爾朱榮的絕對心腹和鐵桿。
將眾人都召集到霸府內。
對于這些自己絕對的心腹,而且都是幕僚,他們手中沒有任何權柄,只能進言獻策,因此爾朱榮并沒有隱藏自己的野心。
“我欲要南下洛陽,待到皇后分娩,便讓陛下禪位給其幼子,諸位意下如何。”
面對這樣‘重量級’的發言。
眾人并沒有覺得意外。
他們死心塌地的跟在爾朱榮的身邊,為的不就是想要享受從龍之功,日后皆是開國公?
爾朱榮的行臺中郎李顯直接開口道,“丞相,此事還需謹慎行事。”
“哦?”
爾朱榮饒有興致的看著他,“說說你的看法。”
“丞相眼下雖勢大,然洛陽朝臣勢力盤根錯節,且眾多朝臣世受皇恩,對陛下依舊有效忠之心,丞相應當知曉當年魏武故事。”
這很正常。
元子攸才是大魏天子,天下共主,是所有朝臣的主君。
當年曹操也是權傾朝野,結果漢壽亭侯關羽也就在襄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兵鋒直指許昌。
關公都還沒有正式打過來呢。
當時許昌內。
就有眾多不滿曹操的朝臣欲要帶著漢獻帝南下前去投奔關羽,引發了許昌內外的騷亂,曹操差一點就被迫遷都。
要知道,許昌可是曹操一造的大本營。
在其大本營內這么多年,依舊有忠心為漢室,為漢獻帝效忠之人。
更別提眼下的洛陽,城中定然也有大量這樣的人,萬一他們就‘為國鋤奸’呢?
爾朱榮聞言點點頭。
“如今之計,時機還未至,丞相需安撫好遠在山東的天策上將,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還是挾持陛下遷都!”
“我此前欲要遷都,奈何…”
“丞相!”
李顯卻大聲道,“事已至此,天下之事在丞相,丞相若真要挾持陛下遷都,誰敢不從?丞相當初根基未穩,方才妥協,可眼下此一時彼一時!”
王相連連點頭,“丞相又何須有這么多顧慮?”
當初爾朱榮要強行遷都不成功,確實是因為沒有立下赫赫功勞,根基不穩。
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只要將陛下帶走,洛陽百官反對又如何?難不成他們還能擁立新君?若他們真如此行事,反倒是幫了丞相,丞相便可以剿滅偽帝的名義,再立下赫赫功勞,讓陛下賜予九錫!”
李顯等人其實看出了爾朱榮的想法。
不過是幫他下定決心罷了。
實力擺在這。
你要行‘禪讓’之舉,可以哄騙天下百姓,但卻哄騙不了這些世家。
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正常的繼承法統,要干篡逆之事。
那也就別在乎臉面。
“辦事還是要體面一點。”
要是不想體面,爾朱榮早就干一些不體面的事情了。
這幾年之所以一直在等爾朱英娥懷孕,不就是為了讓自己辦的事情體面一點么?
畢竟…
爾朱榮很清楚,得位不正,容易引來禍端。
他希望自己是上承天命,下順民心,是眾望所歸,取代元氏的新天下共主。
“若丞相真想體面,我倒有一計,丞相不妨以打獵的名義帶陛下外出,只要陛下一出城,就以陛下病重的名義強行將其帶到晉陽,再令百官前來晉陽覲見,如此一來,誰都挑不出毛病。”
強行在皇宮內,當著百官的面將皇帝擄走,確實是不太體面。
可只要皇帝出了皇宮,出了洛陽城,那不就好辦了?
不給錢,就不違法咯。
不當著百官的面擄走,就很體面了。
爾朱榮不由點點頭,這倒不失為一個辦法。
“除此之外!丞相還辨別忠奸…我提議,以丞相府的名義,讓眾人皆向陛下上表,再次請陛下賜丞相九錫。”
愿意上表者,那肯定就是支持爾朱榮的人。
不愿意,不配合的人。
那就是有異心。
爾朱榮再次點點頭。
他之所以在霸府內召集眾人商議,本質上也是想要先統一一下自己內部的意見,統一了這邊的意見后,接下來便是在各地擔任刺史的人們。
主要是代地親信和六鎮之人。
爾朱氏子弟肯定會支持他上位。
一番商議。
接下來便是一些細枝末節事情的處理。
這就不需要爾朱榮操心。
他看向南方,那便是洛陽所在的位置!
幾年前。
他帶著契胡精騎提刀上洛,讓自己成為丞相和太原王!
這一次…
他要帶著契胡精騎再次提刀上洛!
時間線加快,接下來就是洛陽之事!badaoge/book/139563/53606816.html
請:m.badaoge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