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府兵or衛所?_我的哥哥是高歡__筆尖中文 九月的齊魯大地,氣溫開始持續走低。
不再似此前那般酷熱,同時又到了播種的季節。
“夫…夫君。”
鄭大車如離開水的魚兒一般,最終力竭倒在高羽的身上,明明并不熱,卻香汗淋漓。
高羽伸手摟著她。
為自己生下兒子過后,鄭大車豐腴了不少,迎來了二次發育。
感受到高羽的視線。
鄭大車不由輕咬著下唇,以前的高羽喜歡從后面看她,現在卻又喜歡從正面看她。
“在這邊還適應嗎?”
高羽下意識摩挲著她溫潤如玉的后背肌膚,從小便嬌生慣養,哪怕沒有現代的護膚品,也都白白嫩嫩。
“能侍奉夫君左右即可。”
鄭大車倒是不爭,哪怕她弟弟鄭仲禮帶著部分族人已經來了快一個多月,她也沒有在高羽的耳邊吹過什么枕邊風。
很聰明。
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外戚必然會進入高羽的圈子里。
而且地位還不低。
沒辦法。
比起毫無干系的人,外戚更為值得信任一點,當然任何信任都要有度。
高羽也沒辦法,他不是在玩游戲,沒法看到每個人的忠誠度,適當的‘任人唯親’是必然的,必須要打造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利益集團。
“你弟弟帶著族人在東陽城定居,你就沒想著幫襯一二?”
“奴不過是一婦道人家,豈敢叨擾夫君?”
鄭大車靠在他懷里,幽幽道,“若奴之弟有能力,夫君自當重用,若是沒那個能力,豈不是給夫君添堵?”
高羽不由輕笑一聲,“那你覺得他有沒有能力?”
鄭大車默然了片刻,“不好說…奴娘家的名聲不好。”
鄭大車之父鄭嚴祖在洛陽的名聲確實一般般,在眾多大臣的眼中就是個阿諛奉承之輩,而且生活作風也有問題。
雖說元氏鮮卑入主中原一百多年,在這之前還有五胡十六國時期,不同民族之間互相融合,沾染了彼此的習性。
鄭嚴祖也不過是禮崩樂壞下,在男女之事上頗為放蕩不羈罷了。
他多少有點耳聞,不過從鄭大車的口中得知怎么就那么讓人忍俊不禁呢?
“放心吧,我不會辜負你和潤兒的。”
高羽輕拍著她的后背,鄭大車的眼中閃過一絲喜意。
確實不爭,但若是娘家之人能夠在高羽的麾下得到重用甚至是身居高位的話,她的話語權也能大上許多。
不說覬覦正妻、大婦之位,但好歹也不用擔心被欺負吧?
盡管羊萇楚和爾朱月嬋不像是會欺負人的樣子,但那是因為這倆人還沒有誕下子嗣,女人在生孩子之后的心思是會變的。
原本還力竭的她突然就有了力氣,雙手捧雷,順著高羽的意思又學了全新的玩法。
以前她雖然豐腴但還差了點,生孩子二次發育過后,倒是可以嘗試手捧雷。
還是貼心的大姐姐好啊。
又過兩日。
高羽來到天策府。
行臺尚書令崔劼,不愧是此前在洛陽中樞當過中書侍郎的人,說不上是多么經天緯地之才,但就眼下這點事,崔劼確實處理的井井有條,高羽想要推行的各項政令都在穩步進行之中。
今日高羽將眾人召集前來,就是要延續此前的商議。
崔暹率先拱手過后,開口道,“郎君此前令我等商議之事,眼下已經有了眉目。”
“哦?說來聽聽。”
高羽連忙追問。
“我與叔正,子山等人議論過后,覺得將軍所言‘府兵’,還是有些不妥之處,此兵制雖略微不同于大魏兵制,但亦有隱患。”
自古以來,兵制就是個輪回。
征兵制、募兵制、世兵制你方唱罷我登場。
此前東漢末期自魏晉便使用的‘世兵制’,尤其是東漢末期到三國那一段,募兵制和征兵制根本行不通。
年年戰亂,大量普通人破產為求生前去依附世家,豪族。
莊園就是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你連人口都掌握不到,談什么募兵和征兵?
曹魏便實行‘世兵制’將兵士和家屬強行編為‘軍戶’,與民籍分開。
但這樣當兵的就天生低人一等,尋常人家的女子嫁誰都不愿意嫁軍戶,甚至是嫁給軍戶的可能都要跑人。
而北魏是拓跋鮮卑建立的政權,兵制方面最初帶有很濃烈的草原部落的影子,就是拓跋鮮卑這個帶頭大哥帶著各個前來入股的小股東橫掃北境。
為大魏戍守邊疆的六鎮其實其制度跟后面的府兵制很像。
代人豪強,漢人良家子,親自帶著自家部曲去邊疆鎮守,部曲、軍械都自備,作為條件,朝廷免收這群人的賦稅,而且對外戰爭所獲得的紅利,這批人也最先分享,因此在大魏剛剛建立之初。
六鎮那可是香餑餑,多少人擠破了腦袋都未必能夠前往的‘天選之地’。
但之后還是沒落,成為連狗都嫌棄的地方。
“郎君雖然提出給予田地作為獎勵,然…土地終究有限,到后面怕是難以為繼,且永業田在府兵手中,就怕最終會被兼并,致使大量府兵破產。”
府兵制就是對大魏兵制打了個小補丁。
從簡單的免賦稅和戰利品激勵,多了一個步驟,那就是給田地。
分為永業田,口分田。
前者是完全贈予給府兵的私田,口分田則屬于是府兵死后可以收回的土地。
這樣就能避免,當沒法通過戰爭對外掠奪戰利品的時候,府兵們不至于完全失去收入來源,有田地里的收成可以當一個保底機制。
高羽點點頭表示認同。
崔暹等人一眼便看出了府兵制最大的隱患。
實際土地擴張的速度很有可能跟不上實際對土地的需求量,且…最大的隱患莫過于土地兼并,導致大量府兵破產,府兵破產之后,戰斗力就難以為繼。
這也是過了初唐的擴張時期后,府兵制很快便衰落的重要原因。
“那你們覺得該如何呢?”
崔暹遲疑片刻后開口道,“依我來看…不如將所有土地都收歸天策府,不給永業田,全部都給口分田,身強體壯者為戰兵,體弱者負責農業生產以及各種雜活…”
高羽一愣。
這聽著不就是大明的衛所制度么?
衛所其實也是對府兵制打了個補丁,永業田不夠分?
那就不給永業田,全部都是口分田。
就相當于皇帝成了天下最大的地主,衛所的軍戶們全都是皇帝的‘佃戶’。
高羽也沒有想到。
自己就提出個府兵制的框架,沒想到崔暹他們居然根據其中的弊病,反倒是琢磨出了衛所制?
果然是一群聰明人啊!
頗有一種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快感。
“確實有諸多的弊病。”
高羽并不否認。
自古以來,多少聰明人對人類社會的運行制度進行摸索。
最終的結論就是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適合實際情況的制度。
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社會在變,需求也在變,制度也要相應的改變。
無非就是舊有制度會催生出一大批利益團體,制度的改變會損害他們的利益,所以舊有利益團體會成為改革最大的阻力罷了。
“然而…哪有十全十美的策略呢?”
“無非都是權衡,取舍罷了。”badaoge/book/139563/53533636.html
請:m.badaoge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