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18章 “三天建成蔬菜大棚”

第118章“三天建成蔬菜大棚”_美利堅打獵:從荒野獨居開始__筆尖中文  回到木森林地后,一場只屬于他一個人的建設日常,正式拉開序幕。

  他先是將專業的育苗盤裝滿基質土,然后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幾個種子包裝袋,將黃瓜和番茄種子,一粒粒地點播到育苗盤的穴孔里。

  播種完成后,他用噴壺將基質完全噴濕,然后蓋上透明的塑料蓋,形成一個迷你溫室,靜待生命的萌發。

  然后在每天定時為混凝土樁柱進行噴水養護的同時,他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溫室大棚的快速建設中。

  他采用了一種在北美流行的建造速度極快的“高通道冷拱棚”方案。

  林予安啟動徐工XC760K裝載機,先是在營地東南角,清理并平整出一塊約60平米(長10米x寬6米)的場地。

  然后,他拿出了一件新工具,向鏡頭展示道:“這是一個T型柱打樁機,通常用來給農場的圍欄打樁,但今天我要用它來為溫室打下地錨。”

  林予安沿著場地10米長的兩條邊,用卷尺和石灰粉,每隔1.2米就做一個精確的標記。

  他解釋道:“這個間距很重要,它決定了我們溫室的結構強度,在阿拉斯加,必須考慮大雪的承重,所以不能太稀疏。”

  接著,他將一根外徑為50毫米、壁厚2.5毫米、長1.5米的重型鍍鋅鋼管地錨,對準第一個標記點。

  然后啟動打樁機,噠!噠!噠!…

  伴隨著沉悶而有力的沖擊聲,堅硬的鋼管被一寸一寸地打入解凍的土地中。

  林予安用一個帶有磁吸功能的水平尺,時刻校準著地錨的垂直度。

  最終,當地錨被打入地下整整1米,只留出半米在地面之上時,他才停手。

  在短短兩個小時內,20根地錨,如同士兵的隊列般,精準地矗立在場地的兩側。

  當地錨打好后,林予安從物資堆里,搬出了10根預先定制好的,彎成完美半圓形的鍍鋅鋼拱管。

  “這些拱管的直徑比地錨稍小些,是45毫米,這樣才能完美地套接進去。”

  “不過這個步驟我一個人無法完成,我需要找個人幫忙。”

  他一邊說,一邊給斯坦打電話,接到電話的斯坦很快就騎著全地形摩托趕來。

  這根拱管的總弧長接近9.5米,能跨越6米的寬度,并達到約3米的中心高度。

  他們將拱管的兩端,分別對準兩側的地錨,用力向下一插。

  只聽“咔”的一聲,拱管穩穩地套接在了地錨之上。

  短短半天時間,一個由10個巨大拱形組成的,充滿了現代感的溫室骨架,就拔地而起了!

  林予安拿出更多的連接件和直管,他又用連接件,在拱架的頂部中心線,以及兩側肩膀的位置。

  安裝了三根長達10.8米的縱向檁條,將所有的拱管連接成一個極其穩固的整體。

  骨架完成后,林予安用木材,快速地制作了溫室南北兩側的端墻框架。

  并在其中預留出門和兩個可以手動開合的通風窗的位置。

  最后,便是最關鍵的封膜,他拿出了那卷巨大的規格為,寬14米、長15米,的農用大棚塑料膜。

  在斯坦的幫助下,將巨大的薄膜,完整地覆蓋在整個金屬骨架之上。

  然后用了專業的壓膜槽和壓膜卡簧,將薄膜鋪好后,拉緊,再用波浪形的鋼絲卡簧,將薄膜卡進槽里。

  用這種方法,薄膜繃得非常緊,像一面鼓,能抵抗每小時八十公里以上的強風。

  而且到了冬天,也可以很方便地再加一層膜,形成雙層保溫結構。

  短短三天時間,一座充滿現代感的溫室大棚,就奇跡般地矗立在了這片荒野之上!

  林予安又花了一天時間,在溫室內部完善了高架苗床和滴灌系統,并將所有之前培育的菜苗都移栽了進去。

  看著這片剛剛煥發出勃勃生機的菜園,林予安沒有過多停留。

  他的目光,轉向了營地另一側那座更加龐大的挑戰,那座由一百二十棵巨大原木堆積而成的“白木山”。

  混凝土養護期還剩下十六七天,他必須利用這段時間,開始對這些木材進行初步的預處理。

  在日常完成了對混凝土樁柱的例行噴水養護后,林予安走向了那臺已經組裝好的便攜式帶鋸機。

  他的第一個任務,是將一根直徑約35厘米、長約8米的墻體原木,從巨大的木材堆上,運送到帶鋸機的軌道旁。

  徐工XC760K裝載機,換上抓鉤附件,巨大的機械抓鉤,輕松地將這根重達數百公斤的原木抓起,然后穩穩地放置在帶鋸機的待料區。

  接下來,將原木滾動到帶鋸機的軌道上,并用機器自帶的夾具將其牢牢固定。

  他用手在原木的橫截面上比劃著:“我的目標是把它的頂部和底部分別削平,讓它擁有兩個絕對平行的接觸面,為后續的墻體堆迭做準備。”

  “這樣做,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讓木材內部水分蒸發的面積擴大,從而加速它的干燥過程。”

  他仔細地校準好切割標尺,設定好第一刀的切割厚度大約5厘米。

  然后拉動帶鋸機上本田發動機的啟動繩。

  “嗡——嗡——”

  伴隨著穩定而有力的轟鳴聲,長長的帶鋸條開始高速旋轉。

  林予安戴上護目鏡和耳罩,雙手穩穩地扶著鋸頭,緩緩向前推進。

  “嘶——”

  鋒利的鋸條切入木材,聲音順滑而線性,大量帶著松脂香味的木屑,如同金色的煙花般被帶出,在極晝的陽光下四處飛揚!

  僅僅一分多鐘,隨著鋸頭從原木的一端推到另一端,一個長厚均勻的木板,就從原木的頂端被完整地切了下來。

  原木的頂端,瞬間出現了一個如同被巨型刨刀刨過的,尤其光滑的平整的橫截面。

  “干得漂亮!”

  林予安自言自語地贊嘆了一句,然后他沒有停歇。

  他再次用裝載機,將這根被削平一面的原木吊起,翻轉180度,讓平整的一面朝下,再次固定在軌道上。

  以這個完美的平面為基準,他再次進行切割。

  很快,這根原木的上下兩面,都被處理成了絕對平行的兩個平面。

  他將這根處理好的、第一根標準化建材,用裝載機運到一片空曠的場地上。

  他沒有直接將它放在地上,而是先用幾塊墊木將其架高,確保它的底部也能通風。

  一根、兩根、三根…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林予安的生活,進入了一種極其規律但又無比艱辛的循環。

  每天清晨,他先去給混凝土樁柱澆水養護,再去巡視一下他的寶貝菜園。

  然后,他便會啟動他的一人鋸木工廠,開始一天的工作。

  裝載機的轟鳴聲、帶鋸機的切割聲,成了這片土地上唯一的聲響。

  他一個人,身兼數職,即是操作裝載機上料的起重工,也是校準切割尺寸的技術員,也是將成品建材碼放整齊的倉管員。

  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將那座由大舅哥們幫忙剝好皮的,七十多棵用于墻體的標準原木,以及部分用于內部地板托梁的木材,加工成上下兩面平整的規格料。

  而那十幾棵被他單獨堆放的頂級的巨木,則不需要經過帶鋸機的處理。

  只需要在后續的建造中,進行兩端榫卯的精細加工即可。

  這些巨木將被用作門廊的立柱和屋頂的屋脊梁,它們需要以最原始的圓形姿態,來支撐起整個家的風格。

  林予安對工作量進行了估算。

  處理一根標準的墻體原木(長8米,直徑30厘米),從上料、兩次切割到最終碼放,熟練之后,大約需要3040分鐘。

  所以他的體質經過金手指的加強,在極晝的情況下,林予安每天能保證15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工作時間。

  他平均每天,大約能處理12到15根墻體原木,那16天就能處理200多根。

  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總目標中需要加工的木材數量。

  這意味著,他不僅能完成任務,甚至還有富余的時間,可以用來進行更精細的準備工作,這是一個極其驚人的、完全超乎想象的效率!

  就這樣,在混凝土養護期里,林予安的生活進入了一種極其規律的循環。

  他這段時間,即是木工,又是農夫,將一根根原木加工成可以建造家園的標準化建材,又時刻照料著他那片生機勃勃的溫室菜園。

  就在林予安沉浸于他忙碌而充實的雙線工作時,一天下午,一位意料之外的訪客到來。

  一個高挑的身影從樹林里走了出來。她看起來三十多歲,一頭金棕色的長發被干練地扎成一個高馬尾,露出了光潔飽滿的額頭。

  她穿著一身剪裁合體的戶外沖鋒衣和工裝褲,勾勒出常年進行戶外運動才能擁有的,充滿力量感和健康美的身體曲線。

  她的五官立體而深刻,一雙明亮的藍色眼眸,此刻正帶著一絲警惕和濃厚的好奇,打量著這片突然出現在荒野中的工地。

  眼神明亮,但臉上帶著一絲疲憊和無奈。

  這應該就是之前斯坦和老喬治口中,鎮上唯一的獸醫——艾米麗。

  (第一個女配出場啦再次聲明,沒有背刺單女主讀者,不止一次提到過非單女主。)

  請:m.badaoge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美利堅打獵:從荒野獨居開始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