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92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

鎮國謀士第392章我預判了你的預判!_歷史軍事_極簡書城  第392章我預判了你的預判!

  第392章我預判了你的預判!(1/1)丹陵。

  趙國大將潘鳳住在原本屬于知州的府衙中。

  丹陵被奪,等若切斷了韓國境內大乾自西北往澠池方向逃竄的退路。

  滯留在韓國境內的許青驍、王破虜分別被困在曹城、芒城內。

  至于其他附屬兩座大臣的十余座小城,因大乾沒派兵駐守,順勢易了主。

  對他來說,退守兩城的大乾軍就是嘴邊的肉,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

  但按照三國事先安排,這兩支軍需要充當誘餌,將大乾軍從肴涵古道中釣出來。

  所以三國聯軍只是分了一部分軍隊將二城隔開,大部分軍隊則按照計劃去攻韓國新鄭。

  三方都估算過,只要滅了韓國,三方此番出兵便不算虧!

  此前與潘鳳一起聯手偷襲丹陵的魏軍主帥,正是追左起到此地的王景。

  對潘鳳來說,王景這種被大乾俘虜過卻還能活著回到故土的,實在丟人。

  所以言語態度之間,對其頗為不屑。

  王景則對這種反應司空見慣,并未跟他計較。

  之所以會是魏、趙兩國聯手襲取丹陵,而非齊、趙,是因為魏國此番意識到了丹陵對魏國南面疆域的威脅。

  為免重蹈覆轍,魏嬰特地要求魏軍必須出現在丹陵,以免齊、趙兩國假戲真做,不攻乾而攻魏!

  是以兩軍雖同時駐城,卻也彼此防備。

  但有魏嬰吩咐在前,所以王景甘心為輔,以潘鳳之命為首。

  只要潘鳳不生出襲取魏國的想法,他都樂意聽從。

  潘鳳雖瞧不上王景,卻也沒有太過分,除了時刻關注南面曹城、芒城兩地大乾軍的情況,他還派人密切關注來自大乾三個方向的消息:

  其一是肴涵古道,屬大乾的宛梁、曲葉城的前沿所在。

  在此前大乾伐韓之戰后,新得了盧氏、陰城、壽陵等城。

  按他目前的兵力,可以輕松自壽陵向西,吞澠池,奪陰城等地。

  但這樣一來,大乾軍意識到不妙,很容易龜縮不出。

  所以給大乾留出足夠的“安全之地”才妥當。

  事實上,這是潘鳳,乃至魏嬰、田用等人認為的最佳決戰之地:就在大乾家門口滅殺大乾軍,將其士氣徹底打垮!

  其二是澠池。

  澠池過了河水便是河東之地。

  當初大乾王破虜、林北狂奇襲平陽,便是利用澠池實現。

  同樣,大乾軍其實也可以從平陽反渡澠池,順勢深入韓國腹地,順勢向東,接應曹城、芒城的大乾軍。

  在潘鳳心底,這個方向可能出現大乾軍的方向最大。

  是以以他丹陵為中心,他的兵力布置也更往澠池的方向靠。

  其三,是平陽到榆關方向。

  榆關重回魏國是不假,但大乾軍此前占領過一次榆關,鬼知道他們會不會再占第二次?

  若榆關再度失守,大乾軍據榆關可俯沖大梁、丹陵。

  方向雖不同,難易程度相仿。

  大乾一旦得手,到時候為難的就不是大乾,而是他了!

  當然,在他心底覺得這種事發生的可能性極低。

  畢竟此前榆關丟失非戰之罪,而是左起跟王景鬧內訌。

  出發之前他再三跟魏嬰確認一點,守榆關的是魏國那位主將。

  直到魏嬰告訴他是魏國有名的守城老將龐喜,他這才放心。

  旁人不知道龐喜,他知道。

  因為他在龐喜手底下吃過虧,也知道龐喜率軍有“王八殼”之稱。

  可以說,只要龐喜不浪,不想著建立奇功,榆關無虞!

  三個方向,潘鳳各有側重。

  果不其然,奪城第四日,從澠池方向便傳來了大乾的消息。

  確切地說是一隊只有三人的使臣小隊。

  為首之人名為陳慶之!

  得知是陳慶之時,潘鳳首先想到的便是從魏、齊兩國聽到的說法:見到陳慶之,謹防他的嘴!

  若不是對方在城下高呼有文書呈遞,潘鳳真想讓將士在城頭上將其亂箭射死。

  對于鼓弄唇舌之輩,他向來是不喜聽其絮叨的。

  出乎意料,陳慶之抵達之后并未有任何蠱惑言語,只鄭重取出一封文書遞了過來。

  “此乃我大乾皇帝陛下的圣旨,內含大乾征東將軍許將軍的親筆書信!”

  “征東將軍?許將軍?”

  潘鳳敏銳抓住重點,沒去看圣旨,直接攤開書信,目光陡然一凝,而后冷笑不迭,“好好好,果然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許良小子,竟敢威脅本將!”

  他原本以為這位征東將軍會是人屠許定山,他也好趁機斬殺老將,名揚天下。

  沒想到來的是許良!

  許良在心底煞有其事地威脅他,確切地說是威脅三國:若是敢攻曹城,尤其是對他三叔許青驍出手,他定會讓三國不得安寧!

  尤其是信件末尾,更是狂妄表示,他將親率二十萬大軍出肴涵古道,與三國大軍決戰!

  潘鳳冷笑過后嘲弄看向陳慶之,“陳先生,聽說你擅唇舌蠱惑,不知今日有何言語說與我聽?”

  陳慶之面色不變:“潘將軍說笑,陳某不過是一信使,并無別樣言語。”

  “哦,潘某聽到的可不是這么說的。”

  潘鳳意味深長地看著陳慶之,“說動趙、齊掣肘魏國,趙伐燕、齊伐吳,似都是先生為使。

  大乾從中獲利頗多啊!

  兩國辛苦一場,卻為大乾做嫁衣!”

  陳慶之呵呵一笑,“蠢人總會為自己的過失找理由,將過失推卸給他人。”

  潘鳳瞇眼,“讓本將猜猜看,許良讓你送這封信的真正目的,是打算故布疑陣,讓三國誤以為他是意氣用事,他則從其他地方救走曹城跟芒城的大乾軍?”

  陳慶之面露贊嘆,“潘將軍不愧是趙國名將!”

  潘鳳不由皺眉,這句話什么意思?

  是承認他猜中了,還是故意嘲諷他?

  他還想再問,卻見陳慶之拱手道:“潘將軍,消息陳某已經帶到,若無其他事,陳某這就請辭。

  若是將軍有信回復,陳某便等上一等。”

  潘鳳瞇眼,目中殺機一閃而逝,旋即大笑道:“先生稍等,潘某正有一封書信回復,煩請先生親自帶給許將軍。”

  歷史軍事相關閱讀:

飛翔鳥中文    鎮國謀士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