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九十八章 如愿淚崩

華娛:從神棍到大娛樂家_第三百九十八章如愿淚崩影書  :yingsx第三百九十八章如愿淚崩第三百九十八章如愿淚崩←→:

  各方面準備停當,《歷史的天空》劇組在北美的點映和宣傳工作拉開了序幕。

  5號當天,洛杉磯藝術影院進行了首場點映。

  在這場點映之前,哈維團隊已經面向風向標“奧斯卡黃金三角”、金球獎、學院的評委啟動了“供片季”,即通過各種方法請這些評委看到影片。

  因為《歷史的天空》情況特殊。

  一般的奧斯卡參賽影片會在前一年就大規模上院線,帶著成績和影迷的熱捧、聲勢來角逐獎項。

  如果上映時間過早,在最后投票之前還會突擊上映兩周,喚醒評委和影評人們的記憶。

  2014年的《地心引力》就采取了這種策略。

  它在2013年10月首輪放映中已取得不俗票房,獲得奧斯卡10項提名后,又在1月底重回院線。

  從票房來看,提名后的票房對其總票房貢獻很小,但是對烘托得獎的聲勢大有助益。

  但《歷史的天空》要參加2008年2月7號的柏林影展,為了符合主競賽單元的影片報選要求,即不能再電影節前進行公映,只有通過點映的方式來滿足奧斯卡的參獎要求。

  但同時,沒有大規模上院線的情況下,怎么讓這些傲慢的西方評委關注到這樣一部電影呢?

  這就是哈維發揮的第一個作用,利用他在好萊塢深耕十幾年的人脈圈,先讓評委們看到這部電影。

  否則何談投票?

  因此《歷史的天空》在北美的預熱也是分兩塊:藍光碟DVD的寄送和突擊放映結合。

  藍光碟DVD不必多提,哈維設計了一個包含DVD、四本大開本畫冊、導演路寬親筆信、金陵云錦手帕在內的小禮包,對著意見領袖們一頓“群發”。

  不要小看這個金陵云錦手帕的小工藝品。

  后世《無敵破壞王》的塑料拳頭、《勇敢傳說》的模型弓箭等隨著包裹郵寄的物品,基本上都游走在“禮品”與“贈品”的邊緣,無疑會增添評委的好感。

  而突擊放映是路老板提出的,策略仿照了2012年的《獵殺本拉登》的上映時間安排。

  該片在2011年12月下旬上映時只選擇了十多家影院,但在翻過年的奧斯卡提名當天榮獲五項提名,于是迅速在全美3500塊屏幕上畫,聲勢大躁。

  作為參考,《歷史的天空》劇組會在2月17號柏林電影節閉幕的第二天飛赴美國,先進行北美首映。

  如果斬獲大獎,那皆大歡喜,帶著勢如破竹之勢在北美掀起觀影熱潮,為一周后的奧斯卡預熱;

  如果沒有太大收獲,電影該上也要上,然后按照先北美,再歐洲、亞洲的順序進行全球公映。

  因為國內的首映禮需要全劇組一同參加,那就只有等路老板等人從奧斯卡回來才能舉辦,而日韓、歐洲,一定程度上都收到美國大爹的輿論影響。

  對于《天空》而言,亞洲是基本盤,但北美是風向標,就是花錢砸,也要砸出個好名聲,來帶動全球票房的增長。

  美國西海岸時間晚上7點,希斯特伍德區的洛杉磯藝術影院外,懸掛一條橫幅,上書:

  《TheUnsilenced》是《歷史的天空》英語片名。

  意為“未被沉默者”,代指電影中以張純如為主、包括拉貝、魏特琳、牧師馬吉等所有為歷史真相付出努力的人。

  FYC是每年奧斯卡前的供片季的縮寫。

  媒體區前,《綜藝》的記者蒂姆·格雷正進行現場直播,Mytube等網絡媒體頻道參與播出。

  國內的問界視頻、搜狐、心浪都參與直播。

  這樣的點映他們至多看一看紅毯和現場聲勢,不必刻意獨家。

  現在是電影宣傳期,求著其他門戶和互聯網網站幫著宣傳還來不及。

  鏡頭中很快出現了各位意見領袖的身影,《時代》周刊的理查德·科利斯、《滾石》的彼得·特拉弗斯等專業影評人相繼到場,和門前的漢克斯、摩爾、劉伊妃等人招呼、寒暄。

  私密的點映采用了杜比全景聲的放映,字幕也是為評委特供的“雙語對照版”,座位上還有中文歷史名詞的翻譯和注釋。

  《歷史的天空》全片時長150分鐘,這是題材的敘事要求、獎項偏好及目標受眾決定的。

  對于導演和演員的粉絲,長片當然是量大管飽的福利。

  但對于每年在奧斯卡評獎前要瘋狂看片的評委們來講就很煎熬了,影片的質量會決定他們的耐心。

  如果是藍光碟,毫無疑問會出現跳著看的評委。

  但今天現場點映,無論是真投入還是假喜歡,收了小禮物和接受了人情的評委們都得安心看完。

  影片開場,劉伊妃像之前的路寬一樣站在影廳側門的陰影處,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羊毛披肩的流蘇。

  她把自己藏在這里,也是想學他一樣方便去觀察觀影者的表情、神態,評估整體的接受度和投入程度。

  龍標劃過,影片開場。

  現場所有影評人、好萊塢導演、演員、電影媒體記者迅速沉浸在了歷史長河中。

  劉伊妃緊張地攥著手機,剛剛才給路老板發去一條影片開場的信息。

  銀幕上的光斑在她臉上明滅,映出一雙緊盯著觀眾動態的眼睛。

  十幾分鐘的鋪墊和開場后,觀影者們肉眼可見地進入了狀態,表情、動作、心理開始隨著劇情起伏。。。

  第一排的南加大猶太裔老教授在拉貝掏出紅十字袖章時突然挺直了脊背,銀發在黑暗中微微顫動。

  當湯姆·漢克斯用德語念出“NankingistnichtAuschwitz(金陵不是奧斯維辛)”時,老人猛地攥住座椅扶手,指節發白;

  還有后排傳來此起彼伏的抽氣聲。

  劉伊妃轉頭,看見三個亞裔留學生緊緊交握著手,穿衛衣的男生咬住下唇憋紅了臉。

  當銀幕上扮演金陵衛戍區司令的劉得華說出“我們救不了所有人”時,女孩突然把臉埋進同伴肩膀,馬尾辮隨著抽泣輕輕搖晃;

  一直到影片的最后,小劉神級發揮的一鏡到底中,中排的《好萊塢報道者》記者原本翹著腿在速寫本上記錄,卻在張純如拆開恐嚇包裹的鏡頭前僵住了。

  手機滑落到地毯上砸出一聲悶響,他渾然未覺。

  大銀幕上的劉伊妃模仿張純如吞咽恐懼時的生理反應時,藥瓶從顫抖的指間滾落。

  記者突然抬手捂住嘴,仿佛要堵住一聲即將沖出口的哽咽。

  最讓劉伊妃揪心緊張的是前排中間的AMPAS評委,一位以苛刻著稱的前奧斯卡主席。

  AMPAS即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該評委體系是奧斯卡金像獎評選的核心機制。

  開場時他抱臂而坐,嘴角下撇成挑剔的弧度。但當耶魯神學院圖書館的鏡頭出現時,他的金絲眼鏡突然反了一下光。

  劉伊妃數著他調整坐姿的次數:

  第一次是漢克斯的獨白戲,第二次是她用中文嘶吼“這不是數字,是生命”時;

  第三次。。。是在拉貝與張純如隔空對望的長鏡頭里,老人突然摘下眼鏡,掏出手帕重重抹了把臉。

  銀幕暗下的剎那,整個影廳像被按了暫停鍵。

  劉伊妃的指甲陷進掌心,直到第一聲掌聲從評委席炸響,隨后是海嘯般的聲浪。

  有人站起來高喊“Bravo!”,后排傳來帶著哭腔的“Thankyoufortellingthisstory”。

  那個入場時高傲地表示這部電影不可能比得上《辛德勒的名單》的《綜藝》記者,正瘋狂鼓掌。

  相機掛帶纏住了他的鋼筆也顧不上解開。

  劉伊妃也有些眼眶發熱,給路老板發去一條信息后上臺謝場。

  第一場點映圓滿結束。

  包括全劇組、哈維在內的所有公關團隊成員,都興奮地看到通過這部電影:

  猶太老教授看到了歷史共鳴,記者給出了專業認可,亞裔觀眾的淚如雨下則是身份認同——

  在一定程度上,路寬通過國際演員陣容的安排、合理的編劇和剪輯工作,成功地把西方人陌生和漠視的歷史,轉變成不同族裔、年齡的觀影者能夠共情的文化產品。

  這是一個擁有國際視野和藝術天才的導演才具有的能力。

  1月5號洛杉磯藝術劇院,是面向好萊塢著名影評人、評委、媒體記者的私人放映;

  1月8號紐約大學蒂施藝術學院,由張純如出面主持,是面向歷史系師生及二戰研究學者的學術點映。

  點映由邁克爾·貝倫鮑姆教授主持,他是《辛德勒的名單》的歷史學顧問,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的核心締造者,是猶太人資助的頂級學者,畢生致力于對奧斯維辛等集中營歷史、猶太人受迫害歷史的研究。

  猶太人從來都知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喝,在這種事情上花錢他們是從來不會心疼的。

  利用邁克爾·貝倫鮑姆的影響力做同主題電影的宣傳,是哈維利用自己猶太人身份的一出奇招。

  1月10號,劇組來到了劉伊妃此前就讀的芝加哥,在芝加哥交響樂中心進行社區點映,主要對象是當地的亞裔社區和留學生群體。

  收到來自北美輿論前線的利好和順利消息,整日沉浸在奧運事業中的路老板也是心情振奮。

  北美取得的風向標前哨獎會給柏林影展預熱,對2月17號頒獎的金熊產生推動作用,等到劇組在柏林有所斬獲,那2月24號的奧斯卡又能獲得加成。

  當然,這是理想情況。

  北美的點映和宣傳如火如荼之際,國內配合宣預熱的流程也迅速跟上。

  首先是來自官方的力量。

  文華部和電影局聯合背書,將影片以“國家記憶工程”名義將影片列入“重大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推薦名錄,聯合中萱部、教育部發文支持。

  接著是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牽頭舉辦專家研討會,邀請張純如家屬、拉貝/魏特琳后人視頻連線,發布《主創團隊歷史考據白皮書》,為電影造勢。

  這其中也有金陵當地正府的支持。

  還有CCTV6電影頻道播出《歷史的天空》幕后紀錄片,譬如劉伊妃體驗生活、漢克斯減肥紀實、摩爾學習中文等等。

  與此同時,與北美點映造勢同步,內地的宣傳也如火如荼。

  只不過問界這次采取的是另一種先發宣傳模式——主題曲宣傳。

  張靚影演唱的《如愿》將在北平國家大劇院舉行電影主題曲發布會。

  客觀上看,劇組里影帝影后和頂流女朋友都在北美點映宣傳,就剩他一個光桿司令在北平,只能通過這樣的形式開場預熱。

  只不過說是簡易,還是有梅燕芳和劉得華兩位客串角色的香江巨星捧場。

  后者因為《投名狀》宣傳行程沒有隨隊北美,但會和劇組一起到柏林趕場。

  眼見著北美的影評人和媒體們已經給電影唱起了贊歌,內地的專業電影、娛樂媒體哪里還坐得住,在1月18號晚齊聚國家大劇院,迎接這部歷史巨制在內地的宣傳第一彈。

  在中國電影歷史上,正式通過主題曲發布會進行宣傳,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霸王別姬》。

  由李宗盛作曲,張國榮、張豐義、鞏莉合唱的《當愛已成往事》在香江舉行新聞發布會,這是主題曲演唱與電影主創首次同框結合。

  接著就是2002年的王非在人民大會堂演唱《英雄》的同名主題曲,2005年張靚影給《無極》演唱同名主題曲,2006年周杰侖給《黃金甲》演唱《菊花臺》。

  這樣的電影宣傳模式已經司空見慣。

  晚上七點,國家大劇院的主題曲發布儀式開始。

  首先是路老板講話:“感謝各位的光臨捧場,特別是我們文華部的領導、燕大歷史學協會的教授們。”

  “今天,我們站在這里,不僅是為了一首歌,一部電影,更是為了讓歷史被聽見,讓記憶被傳承。”

  “《如愿》這首歌,是《歷史的天空》的呼吸,也是金陵從傷痕走向重生的見證。”

  “我們拍這部電影不是為了重復傷痛,而是為了證明當藝術直面歷史時,它可以是刀,也可以是藥。”

  青年導演頓了頓感慨道:“這首歌,就是我們的藥,愿山河無恙,愿生者不忘,下面請欣賞靚影為大家帶來的《如愿》。”

  路老板發自肺腑的發言引起了場下很多人的共鳴,這部電影從立項開始遭遇的波折人盡皆知——

  太郎父子和右翼勾結的貶損,在世界不同地區拍攝時遇到的阻撓,包括小劉被嚴重騷擾罹患分離性失語癥。

  國家大劇院的燈光驟暗,張靚影一席素色裙裝出場,背景的大屏幕是配套的《如愿》MV。

  前奏響起,銀幕上黑底白字浮現張純如《金陵大屠殺》書中的一句話:忘記歷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

  緊接著是大疆的無人機鏡頭掠過現代金陵的紫峰大廈的晨光,隨即緩緩下移,展示著秦淮河畔的游船與晨練人群。

  與此同時,現代化的金陵的城市圖景走向了黑白,帶著現場觀眾一起進入了1937年的金陵。

  張靚影清亮的歌聲浮現:“你是遙遙的路,山野大霧里的燈。”

  MV上出現了劉伊妃飾演的張純如在胡佛研究所翻閱《魏特琳日記》,手指輕觸泛黃紙頁;

  一分為二的屏幕另一側,1937年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魏特琳與女學生們站在校門口,面對著日寇的風霜刀劍嚴相逼。

  只是這一個場景的對比,已經把現場所有人拉進了那段不忍卒睹的歷史。

  “我是孩童啊,走在你的眼眸。”

  歷史影像的黑白影像中:

  一個約莫五六歲的男孩蜷縮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墻角。

  棉襖破露出發黑的棉絮,手指因凍瘡潰爛,卻仍死死攥著一本被血浸透的《三字經》。

  鏡頭推近他的眼睛,瞳孔因極度驚恐放大,倒映著鬼子皮靴踏碎學堂匾額的身影。

  突然,MV中的孩童直視鏡頭,仿佛穿透時空望向現在的觀眾,一滴淚劃過他沾滿煤灰的臉,仿佛在哭訴——

  請救救我,請救救我。。。

  與此同時,無人機從紫金山巔俯沖而下,掠過玄武湖小學操場。

  七十多個穿明黃色校服的孩子正在升旗,紅領巾被晨風吹得像跳動的火苗。

  鏡頭鎖定前排一個圓臉男孩,同樣的五六歲年紀,他正踮腳給同學系鞋帶,肉乎乎的臉頰上粘著飯粒。

  當國歌奏響時,他突然抬頭粲然一笑,眼里的光幾乎灼穿銀幕。

  大銀幕上的MV出現了極其震撼的鏡頭——

  嘴邊沾著飯粒的白胖圓臉男孩,帶著燦爛無比的笑容;

  而1937年的稚童滿臉驚恐地看著屏幕,似乎是看著鬼子畜生的槍口。

  大屠殺中瑟瑟發抖的孩童,營養不良帶來的空洞、驚恐的眼神,對比現代金陵像初升的太陽一樣朝氣蓬勃的孩子們,讓現場的嘉賓記者們瞬間淚崩!

  今天負責主持的電影頻道主持人經緯,再難抑制自己的眼淚,在大銀幕邊上捂著嘴哽咽起來。

  她的情緒、現場已經默默流淚的嘉賓、記者的情緒互相感染,張靚影還沒進入副歌,現場已經響起隱隱的抽泣聲了。

  配合著張靚影優美動聽的歌聲,MV的催淚畫面還在繼續:

  1937年的男孩伸手想抓住飄落的課本殘頁,2007年的男孩揚起手臂放飛紙飛機;

  饑寒交迫的小手扒開廢墟尋找發霉的米粒,陽光下的胖手指捏著食堂剛出爐的奶黃包;

  黑白畫面末尾,男孩被抱上難民船時回頭最后一眼,彩色畫面里他的“轉世”正蹦跳著撲進父母懷抱。

  當兩個男孩的影像最終在MV中隔空擊掌時,張靚穎的尾音與和平鐘聲重合。

  不知道哪個女孩“哇!”地哭出了聲,像是瘟疫瞬間傳染,臺下已經聽取哭聲一片。

  路寬滿意地看著現場觀影者的情緒和神態:

  央視記者王志猛地摘下眼鏡擦拭;

  后排的日苯共同社記者低頭快速記錄;

  一位穿“金陵記憶”文化衫的留學生捂住嘴,指縫里漏出哽咽。

  張靚影的演唱進入了尾聲:

我也將見你未見的世界寫你未寫的詩篇天邊的月,心中的念你永在我身邊與你相約,一生清澈  如你年輕的臉。。。

  音樂,是歷史的另一種語言。

  張靚影一曲歌畢,片尾字幕和畫面浮現——

  1937年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收容了1362名兒童,幸存者不足三成;

  2007年,金陵有幼兒園790所。

  從佟局長、韓山平起,全場起立,掌聲如潮,齊齊淚崩!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華娛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華娛:從神棍到大娛樂家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