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李亨想要找個借口脫身。
沒想到又有三個人擋住他的去路。
這三人分別是廣平郡王李俶、建寧郡王李倓、宦官李靜忠。
李倓對著李亨勸諫道:“叛軍進犯兩京,四海分崩離析,若不依靠人心,何以興復社稷?”
“殿下若隨陛下入蜀,叛軍必定尾隨燒毀棧道,斷絕蜀地與關中的交通,如此無異于把中原拱手讓給賊人,畢竟人心離散就很難重新凝聚。”
“為今之計只有調集各大藩鎮的精兵強將,聯合東征討伐叛軍,克復兩京平定四海,使社稷宗廟轉危為安,再修復宮室迎回陛下,豈非人間之大孝,何必執著于兒女之情?”
李亨見此情形只能點頭答應下來。
這一切都是他自導自演出來,為的就是要跟李隆基分道揚鑣。
廣平郡王李俶立刻去跟李隆基匯報情況。
李隆基只能同意跟李亨分道揚鑣,他從禁軍將士中分撥兩千人馬,讓他們跟隨太子。
隨著李隆基跟李亨分道揚鑣以后,他繼續向西來到扶風郡。
雖然李隆基順利來到扶風郡,但是禁軍將士根本不想去蜀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對于護駕也是越來越感到厭倦,各種牢騷怪話滿天飛。
眼看著陳玄禮快要控制不住禁軍將士,李隆基急得憂心如焚卻又無計可施。
正好在這個時候,劍南道進貢十幾萬匹彩帛運抵扶風郡。
李隆基頓時抓住救命稻草,他馬上命人把所有彩帛陳列在城樓下,然后召集禁軍將士發表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講。
“朕因所用非人,這才導致逆胡叛亂,被迫流亡至此。”
“諸位將士倉促隨朕離開長安,不得不與父母妻子訣別,一路跋涉到這,實在是愧對眾人。”
“從扶風郡到蜀地的路程還很遙遠,那里恐怕也養不起這么多人馬,現在朕準許你們回家,并請大家把這些彩帛拿去作為盤纏,從今往后各自珍重。”
“朕將攜帶皇子皇孫繼續西行,相信依靠自己也能走到蜀地,今日與諸位將士在此別過,你們回到長安后見到父母和家鄉父老,請轉達朕對他們的愧疚。”
這番話說完之后,李隆基頓時淚如雨下。
在這一刻,禁軍將士終于被李隆基的真誠所打動,他們不約而同眼眶通紅,齊聲高呼:“臣等無論生死,決意跟隨陛下,絕不敢有二心!”
雖然楊國忠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奸相,但是他確實為李隆基擋下不少劫難。
要不是楊國忠事先讓人把十幾萬匹彩帛運來扶風郡,李隆基哪里有這么簡單重新收服禁軍將士。
楊國忠對不起天底下所有人,可他唯獨對得起李隆基。
這十幾萬匹彩帛分給禁軍將士以后,再也沒人吵著鬧著,眾人堅定不移保護著李隆基前往蜀地。
太子李亨跟李隆基分道揚鑣后,他同樣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前路渺茫不知何去何從。
雖然百姓們請求太子李亨留下討伐叛軍,但是他不會真的傻到留下來。
既然如此,李亨為何還要跟李隆基分道揚鑣?
其實這原因并不復雜,主要還是李亨參與馬嵬驛兵變,他跟李隆基之間已經產生嫌隙,因此在兵變后自然是拒絕前往蜀地。
李隆基是依靠政變上臺,他狠起來那是六親不認。
對于這點李亨還是非常清楚,他假如跟隨李隆基入蜀避難,那么隨時都有被廢掉的可能,故而在隊伍開拔后,以父老挽留為由,拒絕繼續南下蜀地。
廣平郡王李俶見到眾人一言不發,他率領打破沉默說道:“天色已晚,此地不可久留,不知諸位有什么打算?”
眾人心里都沒主意。
建寧郡王李倓見到沒人出來拿主意,他便站出來說話:“殿下昔嘗為朔方節度大使,將吏歲時致啟,倓略識其姓名。河西﹑隴右兩鎮將士皆敗降賊,父兄子弟多在賊中,或生異圖。”
“朔方道近,士馬全盛,裴冕衣冠名族,必無貳心。賊入長安方虜掠,未暇徇地,乘此速往就之,徐圖大舉,此上策也。”
李俶、李倓、李輔國三人早就商量好去處,這番問答只是為了說服眾人而已。
很多人都不知道太子李亨曾經遙領過朔方節度大使,雖然他沒有正式上任,但是跟朔方軍將領還是存在聯系。
眾人聽聞此言覺得是個好去處,在目前的情況下這是唯一選擇。
“這確實是個好辦法!”
“建寧郡王所言有理!”
“是啊,我也贊同北上投靠朔方軍!”
李亨見到大家都同意下來,他決定明天就向靈武郡進發。
記住是靈武郡。
而不是朔方郡。
靈武郡乃是朔方節度使的治所,這相當于是朔方軍的大本營。
由于李亨跟李隆基是在渭水以南分道揚鑣,而不是在渭水以北的馬嵬驛進行分別,所以他入夜后遇到從潼關方向潰退下來的殘兵敗將。
“不好,叛軍追殺來啦!”
這大晚上的烏漆墨黑咫尺莫辨,眾人紛紛把這支唐軍殘兵當成叛軍。
雙方頓時渭水河畔展開激戰。
直到唐軍將士死傷過半之后,大家定睛一看才發現是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己人打自己人。
李亨從潰兵口中得知姜天驕已經帶兵進駐長安,他立刻把兩軍整合到一起,沿著河畔找到一處水位較淺的河段,然后騎馬橫渡渭水。
一部分唐軍沒有戰馬無法涉水過河,再加上他們又不會游泳,只能揮淚目送李亨等人離去。
李亨率眾渡過渭水,經由奉天縣北上,他害怕姜天驕派遣騎兵追來,策馬狂奔疾馳三百余里,只用一天一夜就抵達新平郡。
代價就是李亨身邊只剩幾百人,其余將士全部跟丟,連同馬匹全部活活累死。
新平太守薛⽻早已棄城而逃,這讓李亨感到勃然大怒,他立刻派人把薛⽻抓回來斬首示眾。
李亨在新平郡稍微休息片刻,他繼續前進來到安定郡。
安定太守徐瑴同樣棄城而逃,李亨照例派遣將士將其捕殺,他就不信大唐人心就這么散了。
灰頭土臉的李亨走到彭原郡,他在此補充糧草馬匹,同時對外放出消息,聲稱自己收攏兵馬正欲跟叛軍展開決戰,于是引得大量官吏百姓前來歸附。
直到李亨跋山涉水來到平涼郡,他終于引來峰回路轉。
平涼郡乃是大唐朝廷的養馬重地,官吏百姓紛紛把馬匹獻給李亨,他很快得到數萬匹馬,唐軍士氣為之一振。
雖然李亨距離靈武郡已經不遠,但他還不確定朔方軍是否依舊效忠大唐朝廷。
朔方節度留后杜鴻漸、六城水運使魏少游、節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簡金、鹽池判官李涵五人商議后,他們決定擁立太子李亨。
鹽池判官李涵親自來到平涼郡拜見李亨,力邀他前來靈武郡主持平叛事宜。
李亨得到朔方軍將士的效忠,他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隨即動身前往靈武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