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0章漕運的重要性

  長安城,大明宮。

  楊國忠和韋見素兩位宰相來到紫宸殿匯報軍情。

  “陛下,賊將武令珣已經率領一萬精兵抵達滍水以北,隨軍還有降將畢思琛,敵我雙方現在隔著滍水進行對峙。”

  韋見素仔仔細細跟著李隆基進行匯報。

  李隆基坐在皇位上閱覽著魯炅的奏疏,他滿臉擔憂說道:“韋卿,朕聽說這武令珣乃是安賊麾下大將,你說魯炅他真能守住滍水防線嗎?”

  “尤其是滍水防線關乎到漕運,江淮地區數十個郡,錢糧布帛全是仰仗漕運才能運輸到長安,這可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啊!”

  韋見素拍著胸脯保證道:“陛下,魯炅好歹也是哥舒翰所舉薦的大將,他提前察覺到南陽郡的重要性,這才調集大軍進駐葉縣,沿著滍水修筑防線阻擊叛軍,因此絕對不會出現差錯。”

  李隆基聽著韋見素信誓旦旦的保證,他只能選擇相信前方將領。

  由于關中平原無法供應龐大的官僚系統,所以長安極度依賴漕運輸送錢糧布帛。

  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運河對于關中地區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僅憑漕運每年就向西京長安輸送四百萬石漕糧,故而才能養得起長安城的上百萬人。

  開元年間,李隆基一直苦于長安缺糧的問題,他經常率領群臣移駕洛陽就食,世人稱為逐糧天子。

  其實隋唐時期長安早已不適合作為都城,尤其是官僚機構持續擴大,軍政所需的物資日益增多,糧食供應愈發困難,僅靠漕運輸送幾十萬石糧米已經嚴重不足。

  一個國家的都城出現糧食危機,只有交通越便捷的地理環境,才能游刃有余處理這類風險。

  大唐朝廷若是想要把江淮地區的糧米運輸到長安,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只有水運才是唯一可靠的選擇,那些想著依靠人拉馬馱還是省省吧。

  以往漕運的損耗率實在太大,僅僅想要成功運送十萬石糧米到長安,那至少要征收五十萬石糧米,這顯然會給百姓們造成極大的壓力。

  直到開元二十一年的時候,李隆基再也忍受不了做個逐糧天子,他不想在長安和洛陽之間來回奔波,于是啟用裴耀卿改善漕運。

  裴耀卿開始想方設法降低漕運的損耗率,他選擇避開陜郡的三門峽險灘。

  古代三門峽險灘簡直就是船只噩夢,以往有六成糧船都是在三門峽險灘沉沒,只要避開這里就能有效降低漕運的損耗率。

  鑒于整個陜郡只有太原倉存在碼頭,裴耀卿派人在汴河和黃河的交匯處設立河陰倉和柏崖倉,在陜郡之北的三門峽開鑿山路十八里,用車載運,以免船只經過三門峽險灘。

  漕糧陸運三門倉后,再用船只運往太原倉,由黃河入渭水運至長安,全程采取分段遞運的辦法,使得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以減少沿途滯留,僅用三年時間便積存糧米七百萬石,還能節省三十萬貫錢。

  這是大唐朝廷漕運史上的重大改革,從此李隆基不用擔心糧食危機,他也不必繼續移駕洛陽進行就食。

  天寶元年,陜郡太守李齊物在此之上改進,他在峭壁上開鑿山路,這樣纖夫便能拉著江淮糧船通過三門峽險灘,而不用在附近尋找地方下船卸貨。

  水陸轉運使韋堅根據隋代關中漕渠的舊跡,在渭水之南開鑿一條與渭水平行的漕渠,西起禁苑(在長安宮城北)之西,引渭水東流,中間橫斷灞水和浐水,東至華陰永豐倉附近與渭水匯合,又在長安望春樓下鑿廣運潭,以通漕舟。

  這樣永豐倉和三門倉積存糧米便可通過水運直達長安,不必再像以前那樣使用牛車陸運,使得糧食運輸大大增加,每年輸入四百萬石糧米,連同運費跟著大幅減輕。

  可這一切全讓高仙芝和封常清給毀掉了,從武牢關到陜郡一線全讓他們兩人丟得一干二凈,還把主帥榮王李琬搭了進去。

  現在江淮糧船改走長江航道,這突如其來的大改變,肯定會使漕運糧米大大降低。

  反觀關中平原不僅需要供應龐大的官僚系統,還要提供給駐守潼關的二十萬大軍,這人吃馬嚼每月都是天文數字。

  以一個士兵每天兩升口糧計算,一天就要消耗掉四千石糧米,換而言之每月需要十二萬石糧米,而這還沒計算戰馬所食用的精糧飼料。

  從天寶十三載開始,關中地區連續發生水災和嚴重饑荒,致使關中百姓糧食歉收。

  大唐朝廷本來指望著去年能有個好收成,不曾想到水災過后又是旱災,關中百姓年谷不登,加之年底安祿山起兵造反攻下洛陽,很多江淮糧船還沒來得及運到長安便被叛軍截下。

  面對這種雪上加霜的情況下,李隆基特別害怕魯炅戰敗,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是他承受不起的。

  李隆基對于這場戰爭感到憂心忡忡,他覺得還是需要快點收復東京洛陽,這樣江淮糧船才不用改走長江航道。

  “韋卿,郭子儀那邊有何進展?”

  李隆基突然話題一轉詢問道。

  韋見素稍微整理思路回答道:“啟稟陛下,郭子儀仍然還在圍攻靜邊軍城,賊將史思明嬰城自守誓死抵抗。”

  “這座軍城又是王忠嗣所修筑,本是為了防備北方草原的胡人騎兵,固若金湯,城內常年囤積著十萬石糧草,足以讓守軍將士堅持個一年半載。”

  由于史思明抱著必死決心死守靜邊軍城,所以郭子儀連續猛攻幾個月都未能攻克,再加上安祿山派遣橫野軍前去支援,使得城內兵力數量達到九千人。

  史思明依托靜邊軍城的防御工事,深溝高壘以拒之,這讓郭子儀感到非常頭疼。

  況且郭子儀遠道而來又沒有攜帶攻城器械,要他拿著朔方軍的精兵強將去攻堅作戰,不到萬不得已,他也不想這么做。

  史思明自然也知道朔方軍的弱點,因此他干脆揚長避短堅守不出。

  朔方軍遠道而來急于求成,雖然野戰突擊能力強大,但是很少有過攻堅作戰,再加上還缺乏攻城武器,不太可能快速拿下靜邊軍城。

飛翔鳥中文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藩鎮割據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