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天驕接到安祿山的軍令,他微微點頭說道:“既然如此,那你留下駐守清河郡,我給你三千精兵以防不測,同時以此為基礎招兵買馬擴充軍隊。”
“河東軍和朔方軍遲早都會進入河北戰場,在這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作戰,騎兵優勢將會發揮到極致,你必須趁著這段時間搜集到更多戰馬。”
“河北諸郡關乎到我軍的生死存亡,需要做好防御部署才能放心下來,如若能夠把河東軍和朔方軍阻擋在太行八陘之外,那么節帥所統領的主力大軍在中原大地將會暢通無阻。”
姜天驕早已把盧龍軍變成私人武裝,軍中校尉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
盧龍軍表面上效忠于安祿山,實際上卻是效忠于姜天驕,若是沒有他這個盧龍軍使點頭說話,就連安祿山也別想做到越級指揮。
“遵命!”
田承嗣毫不猶豫接下姜天驕的軍令。
姜天驕率領漢番軍團兩萬騎兵去追趕安祿山,而這里面就有李歸仁所部的八千同羅騎兵,以及李日越所部的三千奚人神射手。
雖然這兩支胡騎在今年討伐契丹中有受到損失,但是他們從俘虜降卒中挑選精兵猛卒,通過以戰養戰的方式補充兵力,因此軍隊數量并沒減少多少。
姜天驕帶著漢番軍團兩萬騎兵很快追上安祿山。
在行軍路上姜天驕收到越來越多的唐軍情報,這都要歸功于阿史那承慶的搜集能力,這種情報優勢在軍事上將會發揮巨大作用。
安祿山從十一月初九起兵造反席卷河北大地,河東節度副使楊光翙遭到斬首祭旗,使得河東軍陷入群龍無首的地步,幾乎沒有將領知道該采取什么行動。
最要命的是,云中、馬邑、安邊三郡太守公開響應起兵。
云中太守高秀巖指揮大同軍出其不意攻破雁門關,他殺掉當地太守占領雁門郡,兵鋒直指定襄郡和樓煩郡。
除此之外,史思明率領靜邊軍奇襲振武軍城,東受降城的朔方軍還以為所有河東軍跟著安祿山一起造反,旋即龜縮在城內不敢出來。
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瞬間慌亂起來,他誤判情勢還以為河東軍全部造反,趕緊派人快馬加鞭稟報長安,聲稱安祿山已經起兵叛亂。
李隆基正在驪山華清宮與楊貴妃一起泡溫泉,躺在溫柔鄉里不能自拔,然而面對太原官兵八百里加急送來軍情,他選擇置若罔聞把頭埋沙子里當起鴕鳥。
叛軍南下的消息不斷傳至華清宮,先是太原飛騎奔驪山報告軍情,后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也派人來到驪山,大家都把安祿山起兵造反的消息告知皇帝。
沒想到李隆基自始至終不肯相信,他還認為這是有人在誣陷安祿山,畢竟在此之前已經有許多人告發安祿山,可他一直都沒有舉兵造反。
李隆基靠著自我催眠以及文武百官的吹噓,他把自己當成任勞任怨,辛苦一輩子的千古明君,自認為超越古往今來任何皇帝,無人能比。
為了彰顯開元盛世的豐功偉績,李隆基厚顏無恥改年為載,他覺得自己功績遠遠超過古往今來的所有帝王,只有唐虞時代的堯帝和舜帝才能與之媲美。
由于堯舜盛世用載,所以李隆基跟著改年為載。
從天寶三年開始便改為天寶三載,真可謂是好大喜功到了極點。
可就在這個時候安祿山起兵造反,這就相當于揭了李隆基的老底,扯了他的遮羞布,就差罵他是個愚蠢無比的昏君。
李隆基對于安祿山造反會是什么反應呢?
逃避!
關于安祿山起兵造反的消息,李隆基的心理經歷三個階段變化。
先堅決不相信。
接著半信半疑。
再到最終確認。
在這個反復求證的過程中浪費掉最寶貴的七天時間。
最要命的是,李隆基內心思想從一個極端轉變為另外一個極端,他覺得任何人都是不可靠的,第一時間就把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強行召回長安解除兵權。
從安祿山起兵造反整整過去十二天以后,李隆基才慢悠悠從驪山結束度假返回長安,楊國忠和韋見素兩位宰相都快急瘋了。
朔方節度使安思順連夜返回長安稟報軍情,他猜測河東軍有可能全體造反。
大唐朝廷面對錯綜復雜的前線情報,文武百官一時之間不知道從何入手,更不清楚安祿山到底是從哪里進軍。
李隆基只能趕緊展開軍事部署,他認為河東軍不可能全部造反,太原官兵飛騎來報就是最好證據,至少太原府以南地區肯定安然無恙。
對于安祿山真的起兵造反,大唐朝廷的文武百官憂心忡忡。
宰相韋見素覺得未戰先怯犯兵家之大忌,他趕緊通過眼神示意楊國忠出來說話。
楊國忠還以為這場叛亂很容易便能平息,于是他得意洋洋說道:“陛下,微臣認為造反之人只有安祿山,他手上三鎮將士世受國恩,這些恩情永遠也還不完,怎么可能敢跟安賊犯上作亂?”
“微臣認為對付安祿山如同探囊取物,發兵討逆易如反掌,最多十日,安賊首級就能獻于陛下階前。”
本來李隆基腦漿已經一片混亂,沒想到在楊國忠的吹噓下反而精神起來。
李隆基頓時感到如釋重負,他臉上露出欣慰笑容說道:“愛卿所言極是,朕在位治國四十三年,任用賢臣良相造就大唐盛世,朕的恩情他們永生永世也還不完,只有安祿山這逆胡才會背恩反叛。”
隨著李隆基振作起來以后,他立刻調兵遣將展開部署。
第一,奪情啟用正在家中守孝的郭子儀,讓他接替安思順的所有官職,充任朔方節度使立刻走馬上任,抵擋住從云中郡過來的靜邊軍。
第二,詔令程千里充任上黨長史兼河東節度副使,以右羽林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兼河東節度使,協同防御阻擋叛軍攻打河東道。
第三,新置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十三郡,以衛尉卿張介然為河南節度使,讓他沿著黃河構筑防線阻擋叛軍南下攻打中原大地。
第四,派遣大將軍畢思琛前往東京洛陽先行募兵以充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