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三載,五月初一。
姜天驕帶著漢番軍團三萬騎兵路過范陽郡,他沒有就近選擇兵出燕山,而是向西借道迂回至媯川郡。
南霽云投軍在姜天驕的親兵衛隊,他的任務就是保護主將安全。
雖然這支親兵衛隊只有一千人馬,但是個個都能做到以一當十。
南霽云身披金光閃閃的明光鎧,錦袍隨風飄展,金帶環繞肩頭,他本以為自己能力已經出類拔萃,不曾想到這軍隊中比他厲害的人比比皆是,真可謂是臥虎藏龍。
安祿山站在薊縣城頭手扶垛口,他望著遠方路過的大軍,旌旗蔽日,人頭攢動,馬嘶裂天,望之無不心綻膽裂,大軍過處草木蕭瑟。
三萬將士步伐穩健向前進發,隊列整齊,井然有序,說明著這支軍隊能夠做到令行禁止。
旁邊的嚴莊對著安祿山蠱惑道:“北平郡公真不愧為當世名將,我觀他頗有韓白之才,能有這等驍將誓死效命,節帥何愁大事不成啊?”
“天驕是我一手提拔起來,而我又把女兒嫁給他。要是他沒點本事在身,我這做岳父的豈敢抬舉他。”
安祿山故意含糊其辭說道。
嚴莊見到安祿山好像還沒徹底下定決心,他不禁微微嘆氣說道:“節帥,還望您能早點拿定主意。”
安祿山臉上掛著一絲苦笑,他的眼神透露出深深的憂郁,沒有給嚴莊任何答復,而是選擇沉默不語回到節度使府。
嚴莊、高尚、阿史那承慶三人跟著安祿山回到節度使府。
安祿山在節度使府反復踱步,銅鏡映照出他腫脹的眼袋和鬢邊新生的白發,暗示這位梟雄此刻的猶豫與掙扎。
如今安祿山已經五十三歲啦,他常年打仗導致身體留下隱疾,尤其是患有眼疾和毒瘡,能不能活過六十歲都是問題。
要是在起兵期間突然暴斃而亡,那還不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當年安祿山能匍匐在李林甫腳下當狗,說明他確實是個忍辱負重的人,要他點頭向楊國忠臣服也并非不可能。
安祿山的手指無意識摩挲著御賜的玉帶,麒麟紋路已被他盤得發亮,不禁唉聲嘆氣說道:“陛下封我為王,賜我三鎮兵權,待我如子,我真不想背叛他!”
這話一出,在場三人頓時臉色大變,他們猛然意識到安祿山打起退堂鼓。
阿史那承慶沉默不語沒有說話,他深知有人比自己更著急。
高尚和嚴莊兩位謀士果然按捺不住,他們立刻站出來勸諫安祿山。
高尚率先痛陳利害說道:“節帥,難道您還不明白嗎?問題從來不在陛下身上,而是楊國忠要置您于死地。”
“退一萬步講就算楊國忠愿意放過您,太子殿下一旦登基繼位,那他肯定是不會放過您的,難道您忘記皇甫惟明和王忠嗣兩人下場了嗎?”
只要安祿山想起皇甫惟明和王忠嗣兩人死于非命,他就不由自主攥緊拳頭,深怕自己步其后塵,死無葬身之地。
安祿山可太清楚這兩人是怎么死的,這其中固然有奸相李林甫在推波助瀾,可實際上都是李隆基授意為之。
皇甫惟明曾因反對李林甫專權,而被誣陷勾結太子李亨圖謀造反。
彼時皇甫惟明一人身兼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地位相當于現在的哥舒翰,他手下掌握著十幾萬精兵。
結果李隆基一言不合就把他殺死,先以離間君臣的罪名貶皇甫惟明為播川太守,此舉是為了避免河西、隴右兩鎮唐軍狗急跳墻。
當時皇甫惟明已經慘遭酷吏嚴刑拷打,李隆基要他按時帶著重傷前往播川郡(現今貴州省遵義市)。
從長安到播川郡高達兩千余里,這明顯就是不讓他活著回來。
皇甫惟明拖著重傷之軀前去播川郡上任,李隆基借此欺騙河西、隴右兩鎮唐軍,讓他們以為皇甫惟明只是遭到貶官而已。
除此之外,李隆基為了能夠約束住河西、隴右兩鎮唐軍十幾萬精兵,他下旨把這兩個藩鎮交給王忠嗣去執掌,順便讓他領兵抗擊吐蕃。
正好王忠嗣跟皇甫惟明私下有仇,他巴不得痛打落水狗報,于是直接從河東軍和朔方軍調來大批親信將領,借此取代掉皇甫惟明的舊將,諸如李光弼和王思禮就是這樣進入河西軍。
皇甫惟明的舊將悉數遭到解除兵權,王忠嗣徹底控制住河西、隴右兩鎮唐軍十幾萬精兵。
李隆基對此感到非常滿意,可他聽聞皇甫惟明居然活著走到播川郡,隨即繼續以離間君臣的罪名,派人攜帶圣旨前往播川郡將其賜死。
從這里就能看出李隆基這皇帝多么心狠手辣,他向來是個無情冷血之人,既可以一日殺三子,也可以明目張膽搶奪兒媳楊玉環,還敢把她封為貴妃明目張膽公之于眾,這世界上就沒他不敢干的事。
李隆基賜死皇甫惟明以后。
李林甫內心忌憚王忠嗣入朝拜相,他暗中指使濟陽別駕魏林上奏,借此污蔑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
王忠嗣遭人密告存有不臣之心,而他又是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手上掌握著三十萬精兵,諸如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安思順、王思禮、仆固懷恩、渾釋之、李晟等一大堆中唐名將都是他的部下。
在這種情況下換做任何皇帝,基本都是寧可信其有,更別說李隆基是生性多疑的人,于是他二話不說把王忠嗣誘騙回京,命令三司審訊嚴刑拷打。
王忠嗣差點死在牢獄之中,后來在哥舒翰等人拼死求情之下,李隆基不敢在明面上將其誅殺。
正好董延光曾經主動請纓攻打石堡城,而他未能如期攻克石堡城,便把責任推卸到王忠嗣的身上。
李隆基便以阻撓軍功為由把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到任后又立刻改為漢東太守,讓他拖著重傷來回折騰,沒過多久果然暴斃而亡。
皇甫惟明和王忠嗣兩人死得不明不白,這件事情提醒著安祿山,他不造反只有死路一條。
只要高尚和嚴莊兩位謀士不斷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講,那他安祿山遲早都會走上造反之路 這還真是前人作孽后人遭殃。
皇帝把整個國家搞到信用破產,大言不慚說著功臣犯法理應罪加一等,以此為借口肆意濫殺有功大將,還厚顏無恥反過來指責武人亂國,倒果為因滑天下之大稽。
犯法?
什么是犯法呢?
皇帝說你犯法你就是犯法!除非你能證明自己沒犯法!
古往今來多少武將都是死在這種莫須有的犯法上,殊不知朝廷信用就是在這種情況被折騰沒的。
大部分皇帝只顧貪圖享樂搜刮民脂民膏,完全就是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反正又不用他們上戰場打仗,大可相信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