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在晚唐_第三百三十七章:小仁_歷史小說_頂點小說書名作者閱讀記錄字號:小第三百三十七章:小仁 雨腳未歇,廬州刺史衙署的青石板路上,木屐嗒嗒作響。
其間雜著甲葉碰撞的聲響,清脆的馬蹄,還有隨從低聲提醒著“使君慢些,青苔滑”。
衙署正廳前,蓄水池的荷葉被打得啪啪作響,水面泛起漣漪。
趙懷安望著眼前這位昔日的恩師,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復雜情緒。陸夫子依舊如記憶中那般清瘦,眼神卻比從前多了幾分滄桑與執拗。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堅定:“節帥,老朽今日來,只為一事相求。”
趙懷安微微一怔,隨即點頭示意他說下去。
“犬子陸崇康,自幼聰慧,尤愛經史,然鄉野貧寒,難覓名師。老朽雖傾盡所能教他,終覺力有未逮。如今他已年及弱冠,卻仍困于鄉塾,難窺大道。老朽斗膽,懇請節帥能允他隨行入京,或入太學,或投名師門下,以求進益。”
趙懷安聽罷,眉頭微蹙。他自然明白陸夫子的苦心,也深知一個寒門士子求學之艱。可長安非比尋常,那里是天下士子匯聚之地,才俊如云,稍有不慎,便會湮沒無聞。更何況,陸崇康雖有幾分才氣,但若論根基與眼界,恐怕尚難立足。
“夫子,陸兄之才,我自是知曉。然長安非易居之地,若無名師指點,又無權勢引薦,恐難有所成。若夫子愿將他托付于我,我可安排他入太學旁聽,亦可薦他于長安名儒門下,然其成敗,終需靠其自身。”
陸夫子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喜,隨即又黯淡下來:“節帥厚意,老朽感激不盡。然犬子性子倔強,若無節帥親引,恐難安心求學。”
趙懷安沉吟片刻,終是點頭:“好,我允你。陸兄可隨我一同入京,我自會為他安排妥當。”
陸夫子大喜,忙不迭地叩首謝恩。陸崇康亦是激動不已,連忙跪下叩首:“學生陸崇康,拜謝節帥恩典!”
趙懷安扶起他們,語重心長道:“陸兄,長安非比鄉野,若欲成才,須得勤勉自律,切莫懈怠。若能如此,他日必有所成。”
陸崇康連連點頭,眼中滿是堅定:“學生謹記節帥教誨,定不負所望。”
趙懷安微微一笑,隨即轉頭對張龜年說道:“老張,此事便由你安排。陸兄入京后,先入太學旁聽,若有才學,再引薦于長安名儒。”
張龜年拱手應道:“屬下明白。”
陸夫子感激涕零,連連稱謝。趙懷安卻只是淡然一笑,仿佛這一切不過是舉手之勞。
祭祖儀式結束后,趙懷安便帶著陸家父子啟程返回長安。一路上,陸崇康對長安充滿憧憬,頻頻向趙懷安請教學問,趙懷安亦耐心指點,師徒之情漸深。
數日后,一行人抵達長安。趙懷安將陸崇康安置在太學附近的一處書院,又親自引薦于幾位名儒門下。陸崇康亦不負所望,勤勉苦讀,短短數月,便在書院中嶄露頭角。
然而,長安終究是長安,才俊云集,競爭激烈。陸崇康雖有幾分才氣,但在眾多士子中仍顯稚嫩。趙懷安察覺后,特意安排他參加幾次詩會,讓他在實戰中磨礪文采。
一次詩會上,陸崇康以一首《長安春望》贏得滿堂喝彩,甚至引起一位權臣的注意。那人名喚李德昭,乃當朝宰相,素以識才著稱。他親自召見陸崇康,對其才華大加贊賞,并允諾日后可引薦于主考官。
陸崇康欣喜若狂,連忙向趙懷安道謝。趙懷安卻只是淡淡一笑:“此乃你自身努力之功,我不過略施援手罷了。”
然而,趙懷安心中卻另有思量。他知道,李德昭雖有識才之名,但亦是權謀之士,若陸崇康真得其賞識,恐怕日后難以全身而退。于是,他暗中叮囑陸崇康:“李相雖有才名,然朝堂險惡,你若欲立足,須得謹慎行事,切莫輕信于人。”
陸崇康雖不解其意,但仍鄭重應下。
時光荏苒,轉眼便是春闈之期。陸崇康在趙懷安的安排下,順利通過州試,獲得入京應試的資格。趙懷安親自為他備好行囊,并贈銀百兩,以作盤纏。
臨行前,趙懷安語重心長道:“陸兄,此去長安,乃你人生關鍵一步。若能中第,自是前程似錦;若不成,亦莫灰心,我仍可為你另謀出路。”
陸崇康感動萬分,跪地叩首:“學生定不負節帥厚望!”
趙懷安扶起他,輕聲道:“去吧,長安等著你。”
陸崇康踏上赴京之路,背影堅定而執著。趙懷安站在城樓上,目送他遠去,心中卻隱隱生出一絲不安。
長安,終究不是他能掌控的地方。而陸崇康,能否在這片繁華之地立足,尚需拭目以待。
趙懷安回到節度使府邸后,便將陸夫子父子安置在府中偏院。張龜年親自安排膳食起居,又命人送來幾套新衣,讓父子倆換下路上沾滿風塵的舊衫。陸夫子雖是鄉野儒生,卻自有一股清高氣,對張龜年這般殷勤反倒有些拘謹。倒是陸崇康,少年心性,見府中仆役眾多,屋舍精致,眼中滿是好奇,不時偷眼打量周遭景致。
趙懷安見狀,心中微微一動。他想起自己初入長安時,也是這般模樣,對一切都充滿新鮮與敬畏。可長安終究是長安,繁華背后藏著無數暗流。他雖有意扶持陸家父子,卻也明白,若要真正立足,還需靠陸崇康自己爭氣。
“陸兄,你既隨我入京,便當以學問為重。”趙懷安將陸崇康喚至書房,語氣鄭重,“我已為你安排了太學旁聽的名額,明日便隨張書記去報到。若能勤勉苦讀,他日或可一試科舉。”
陸崇康連忙拱手應道:“學生謹記節帥教誨,定不負所望。”
趙懷安點點頭,又道:“不過,長安非比鄉野,士子云集,才俊如云。你若想脫穎而出,單靠書本上的學問遠遠不夠。我聽張書記說,你文章尚可,然辭藻華麗有余,氣勢不足。若欲成大器,須得開闊眼界,多與人切磋。”
陸崇康聽得認真,連連點頭。
趙懷安見他態度誠懇,心中稍安。他本欲再叮囑幾句,忽聽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緊接著,趙八掀簾而入,神色焦急。
“節帥,不好了,京中傳來急報,說是李相府上出了大事!”
趙懷安眉頭一皺,接過趙八遞來的密信,展開一看,臉色頓時沉了下來。
信中言,李德昭昨日在府中宴請賓客,席間有人提及陸崇康在詩會上的表現,李相頗為贊賞,當場許諾要親自引薦于主考官。然而,宴席未散,突有刺客闖入,直撲李相而去,幸虧侍衛反應迅速,方才將其制服。刺客雖被擒,卻未吐露幕后主使,只言“陸氏之子,不該得勢”。
趙懷安看完,心中一凜。他雖未明言,但已隱約猜到,此事恐怕與陸崇康有關。李相雖有識才之名,但亦是權謀之士,若陸崇康真得其賞識,恐怕會引來不少忌憚之人。
他沉思片刻,隨即對陸崇康道:“陸兄,此事恐有變故。你若欲入太學,需更加謹慎行事,切莫鋒芒太露。”
陸崇康聞言,臉色微變,但仍強作鎮定:“學生明白。”
趙懷安又道:“你且安心讀書,我自會為你周旋。”
待陸崇康退下后,趙懷安召來張龜年,低聲交代了幾句。張龜年點頭應命,隨即匆匆離去。
夜深人靜,趙懷安獨坐書房,望著窗外滿天星斗,心中思緒萬千。他雖已貴為節度使,卻深知長安并非凈土,權謀斗爭無處不在。陸崇康雖有才學,但若無足夠根基,恐怕難以立足。他本欲助其一臂之力,如今看來,恐需另作打算。
翌日清晨,趙懷安便親自帶陸崇康前往太學報到。太學門前,已有不少學子等候,皆是各地選拔而來,或出身名門,或寒門苦讀。陸崇康見狀,心中既激動又緊張,緊隨趙懷安身后,不敢多言。
太學博士見趙懷安親至,連忙迎上,恭敬行禮:“節帥親臨,不知有何吩咐?”
趙懷安淡淡一笑:“這位是陸崇康,乃我舊識之子,今日特來旁聽。煩請博士多加關照。”
博士連連點頭:“節帥放心,學生定當悉心教導。”
趙懷安又叮囑陸崇康幾句,方才離去。
陸崇康入太學后,果然如趙懷安所料,雖有幾分才氣,卻在眾多士子中顯得略顯稚嫩。他雖努力學習,但因出身寒門,見識有限,常被同窗譏笑。更有甚者,暗中散布流言,稱其不過是靠趙懷安之勢,方能入太學。
陸崇康雖心中不服,卻不敢公然爭辯。他深知,自己若想立足,唯有加倍努力,方能贏得尊重。
數月后,太學舉行一場詩會,陸崇康被推舉代表太學學子,與國子監、弘文館等學府的才子比試。趙懷安得知后,特意前來觀戰。
詩會當日,長安城中士子云集,文壇名流亦紛紛到場。陸崇康雖緊張,卻仍強作鎮定,提筆揮毫,寫下《長安春望》:
“春風拂面柳絲長,萬國衣冠拜未央。金闕云開天色晚,玉河波暖水聲涼。九重宮闕龍盤踞,四海英才鳳翱翔。愿借東風扶直上,直登霄漢覽星芒。”
此詩一出,滿座皆驚。有人稱贊其辭藻華美,氣勢恢宏;也有人暗中譏諷,謂其過于浮夸,不切實際。趙懷安卻在人群中微微一笑,心中暗道:陸崇康,你終于開始懂得如何在長安立足了。
詩會結束后,李德昭親自召見陸崇康,對其才華大加贊賞,并允諾日后可引薦于主考官。趙懷安見狀,心中卻隱隱不安。他知道,李相此舉,恐怕另有深意。
果然,幾日后,京中便傳出流言,稱陸崇康攀附權貴,意圖借李相之勢謀取功名。更有甚者,暗中散布陸家父子曾在鄉間行騙,騙取趙懷安信任。一時間,陸崇康名聲受損,太學中亦有人對他冷眼相待。
趙懷安得知后,心中大怒,立即命人徹查謠言來源。張龜年奉命行事,數日后查明,此事乃李相政敵所為,意圖借機打壓李相,同時削弱趙懷安在朝中的影響力。
趙懷安冷笑一聲,隨即親自上書,為陸崇康正名,并在朝會上力挺其才學。一時間,朝野嘩然,有人稱贊趙懷安公正無私,亦有人暗中議論,稱其過于護短。
陸崇康在趙懷安的庇護下,漸漸在長安站穩腳跟。他雖仍遭部分士子排擠,卻也在太學中結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趙懷安見他逐漸成長,心中亦感欣慰。
然而,他心中始終明白,長安的風雨,遠未結束。陸崇康能否真正立足,還需看他自己如何應對。而他,也只能在幕后,默默守護。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