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各方反應第199章各方反應→、、、、、、、、、、、、、、、、、、、、、、、、、
“開什么玩笑,自然是不降!本王坐擁二省,擁兵十萬!治下百姓過百萬!擁有王霸之基,就憑他衛霍一封信就想讓本王投降,真是癡人做夢!呸!”李獻忠一口拒絕道。
畢竟,什么狗屁高官厚祿,還不是得看人臉色。哪有他現在唯我獨尊來的暢快!
他是標準的屠龍者終成惡龍。一開始確實是官逼民反,但反了之后,走上高位。一下子看到了花花世界,看到了上流社會的風采,李獻忠瞬間迷失了自己,沉迷在各種享樂之中。
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他居然一口氣選詔了數千名美女進自己的皇宮!
硬是將川蜀道省會天府大街上的美女搶劫一空!也不管人家有沒有婚配!
由于人數太多,李獻忠記不住。干脆也不封妃了,直接編號。從一開始,一直到數千。
名稱則叫為一號娘娘,二號娘娘,三號娘娘…第一千三百八十二號娘娘!
而為了方便管理后宮,李獻忠還創了一首十打歌,分別為一:服侍不虔誠,一該打;
二:硬頸不聽教,二該打;
三:起眼看夫主,三該打;
四:問王不虔誠,四該打;
五:躁氣不純靜,五該打;
六:說話極大聲,六該打;
七:有嘴不應聲,七該打;
八:面情不歡喜,八該打;
九:眼左望右望,九該打;
十:講話不悠然,十該打。
規矩繁多,只為他一人服務。
管理老百姓更是苛捐雜稅眾多,比趙九的時候沒好到哪里去!
而坐擁如此大權勢的他自然不甘心投降去做衛霍的臣子。畢竟就他這幾千個老婆,當臣子的俸祿也養不活啊。
“可是…可是大王,這大昭衛家軍號稱天下無敵啊。那虞朝偌大的疆域,硬是被他給滅了。連皇帝都被砍頭了。咱們要是不投降,怕是打不過他啊。”
“是啊,萬一他打過來,我們豈不是要步那趙九的后塵?這公審砍頭,實在駭人聽聞啊。”群臣們聞言害怕的問道。
連皇帝都當場砍頭,這衛霍實在是太狠了,他們著實有些害怕。
然而,李獻忠卻搖了搖頭道:“問題不大,本王已經想好了。”
“咱們大西國南邊有大理國,西邊有吐蕃!都可以聯盟借兵!”
“再加上湘中的張自成!以及北邊的遼國!”
“我們五方合在一起,五路出擊!就不信斗不過他一家大昭!”
天下除了九州十八省外,還有其他國家!
這些國家,都可以成為他李獻忠的助力!
“可是陛下,人家萬一不肯和我們聯盟呢?湘中的張自成以及北邊的遼國應該可以。但南邊的大理國和西邊的吐蕃就不一定啊。”大臣們不由得問道。
“他們一定會的。唇亡齒寒,這衛霍野心太大了,一看就是要統一天下的架勢,不來救援我,他們自己遲早也會死。而且這衛霍太刻薄了,滅了虞朝也就算了,居然還把皇帝給公審砍頭了。這下其他幾位諸侯定然畏懼無比,一定會齊心反抗!”李獻忠得意的說道。
但凡衛霍仁慈一點,用二王三格制度對待趙九。其他國家或許還真的會袖手旁觀。
但衛霍偏偏要用如此極端的方式,那就怪不得其他國家聯合起來,一起滅了衛霍了!
到時候,讓這衛霍也感受感受被公審的滋味!
“行,那我這就寫一封信,好好的回懟衛霍!告訴他,我大西國與他大昭不共戴天,死戰到底!”手下當即說道。
“混蛋!誰讓你這么寫的!簡直愚不可及!”
“你確實要寫封回信,但得寫一封討好衛霍的,就說我們愿意投降!用來迷惑衛霍,給我們爭取時間!同時讓衛霍放松警惕!”李獻忠嘴角翹起的道,沒讀過一天書的他,卻是一肚子陰謀詭計。
不得不說,有些人就是天生有天賦!
“是!還是大王高明!”手下聞言連連點頭,拍著馬屁。
隨后,手下立馬提筆,按照李獻忠的意思,恭恭敬敬的寫道:“大昭皇帝陛下臺鑒:
“臣李獻忠,拜讀陛下圣旨,深感陛下仁德之心,英明神武,天下歸心。臣雖居川蜀一隅,然久聞陛下威名,知陛下以仁德治天下,以公正安黎民,實乃千古明君。今日得陛下親筆勸降,臣不勝惶恐,亦不勝感激。”
“臣本一介草民,因虞朝昏君暴虐,百姓苦不堪言,不得已揭竿而起,只為求一方百姓之安寧。然臣深知,川蜀雖險,終難敵天下大勢;臣雖有心為民,然才疏學淺,難成大業。今陛下以誠相待,愿封臣以高官,賜臣以厚祿,并助川蜀百姓重建家園,臣豈敢不從?”
“臣愿率眾歸順,共襄盛舉。然臣有一請,望陛下恩準:川蜀百姓久經戰亂,生計艱難,望陛下能減免賦稅,助其恢復生計;臣之部下,皆為貧苦百姓,望陛下能妥善安置,保其性命無憂。若陛下允準,臣必竭盡全力,助陛下安定川蜀,造福百姓。”
“陛下英明神武,仁德廣被,臣雖愚鈍,亦知天下歸心。臣愿為陛下效犬馬之勞,共襄太平盛世。”
第199章各方反應第199章各方反應→、、、、、、、、、、、、、、、、、、、、、、、、、
“謹此拜復,恭請陛下圣安。”
“川蜀道農民軍首領李獻忠拜上!”
聽完手下寫的東西,李獻忠沒有絲毫感覺憋屈,反而滿意的點了點頭,夸贊道:“你他娘的還真是個天才!”
“寫的不錯,就這么發!讓衛霍好好的得意得意!等他最得意的時候,就是他滅亡的時刻!”
另一邊,湘中道。
另一位農民起義軍,號稱大順王的張自成也收到了衛霍的勸降信。
張自成比李獻忠稍微的有文化一些,因此他沒有讓手下念出來,而是自己查看。
只見信上赫然寫道:
“張自成將軍臺鑒:
“朕聞將軍雄才大略,統領湘中,雖為農民軍之首,然其志在為民,其行可嘉。然今天下大勢已定,虞朝覆滅,四海歸心,百姓渴望太平已久。將軍若能審時度勢,歸順大昭,既可保全將士性命,又可造福一方百姓,何樂而不為?”
“朕知將軍素有為民之心,然湘中雖富,終難敵天下大勢。若繼續負隅頑抗,徒增百姓之苦,亦令將士白白犧牲。朕愿以誠相待,若將軍率眾歸順,朕必封以高官,賜以厚祿,保將軍及部下之安全,并助湘中百姓重建家園,恢復生計。”
“望將軍以百姓福祉為重,以天下太平為念,早日歸順,共襄盛舉。若執迷不悟,朕雖不忍刀兵相見,然為天下計,亦不得不揮師南下。屆時,湘中之地,恐難保全。”
“愿將軍三思,速作決斷。”
“大昭皇帝衛霍親筆!”
“元始元年,十月初二。”
“大王,那大昭皇帝說了啥?”大順國的群臣們,好奇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