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40章 言之尚早

第240章言之尚早_重生鑒寶:我真沒想當專家_都市小說_螞蟻文學第240章言之尚早  第240章言之尚早←→:

  林思離的有點些遠,他還沒上坡,釬探機四周已經圍了一大堆。

  不知誰喊了一聲“林工來了”,“嘩”的一下,人群自動分開了一條道。

  水即生拄著拐杖,任新波站在一旁,手里捧著幾塊灰色的煤渣。

  看到林思成,他往前一遞:“林工你看!”

  林思成點點頭,接過了一塊。

  手感沉重,質地很硬,顏色黑中泛銀。表面殘留著白色的灰分,且呈現一種特有的金屬質光澤。

  橫截面裂縫密集,且有細密的小孔。但大小不勻,就如不規則的蜂窩。

  林思成低下頭,看了看地上的釬管:地表兩米以下,接近有一米厚,全是這種東西。

  說明腳底下有一堆焦炭,也絕非偶然形成,而是批量的當作燃料使用。

  順手丟掉,林思成拍了拍手:“嵐炭,因斷紋交錯,形似山嵐而得名。剛入爐的時候,會冒出藍色火焰,所以又稱藍炭,蘭炭…”

  “因為古代技術有限,古法干餾不徹底,所以從現代工業學的角度上來說,只能算是半焦…”

  任新波眼神微動:“林工,如果用來燒瓷,窯溫能達到多少?”

  林思成想了想:“一千五六應該是有的,即便不鼓風,也在一千四以上!”

  任新波嘴唇嚅動:“一千五六百度的高溫,不還是焦炭?”

  林思成頓了一下,點了點頭:如果對比木柴或是煤,或是放在古代,這自然是焦炭。

  一時間,一群人盯著釬管中的炭渣,不知道該說點什么。

  剛到這兒,林思成說有洞坑窯的時候,大多數的人只是一知半解。

  包括很內行的那一部分,基本都和任新波一樣,以為林思成說的作坊式的小窯。

  隨后挖出窯汗,林思成畫了一張圖,眾人才明白,他說的洞坑窯是什么窯:馬蹄窯與斜坡式龍窯相結合,獨創的新窯。

  有多新?

  省內首次發現,甚至于國內都是首次發現。

  對于考古學而言,這四個字意味著什么?

  填補歷史空白,修正歷史軌跡。

  說實話,這已經夠讓人震憾了,所以之后水總工提到,說林思成推測這兒有唐代的燒煤型瓷窯,大都半信半疑。

  再之后,又說林思成懷疑,這兒很可能有焦煤型窯爐時,一群人覺得更不靠譜。

  因為不管是燒煤型瓷窯,還是焦煤型瓷窯,史料文獻中最早的記載已經到了宋末,包括同時代的考古發現也證實這一點。

  但話沒說完三分鐘,離窯爐不到十米遠的地方,就釬探到了焦炭堆?

  說明在唐代,河津就已能燒出結釉一千四百度的高溫瓷。

  到這一步,已然不是填補歷史空白的問題,而是改寫歷史。更意味著新的工藝,新的科技。

  光是一個“唐代焦炭”,就足夠將河津窯,將發現河津窯的林思成寫進教科書。

  以后但凡提到唐瓷、高溫瓷、古代冶煉,就離不開這個地方,離不開發現這個地方的這個名字…

  頓然,有人又想起剛下車,林思成在松木里看了看,又上山轉了轉,然后抬手一指:哪兒是廟、哪兒是池、哪兒是窯。

  以及,他對于燒煤型瓷窯、焦煤型瓷窯的判斷。

  說實話,這已經不是快不快,準不準的問題,而是超出了常人的認知。

  想想之前:二十出頭的榮譽顧問,特邀專家,特聘工程師…這他媽得有多優秀?

  再看看現在:值,真他媽值,千值萬值。

  哪怕最后沒有復原什么卵白瓷,光是這座窯,就不枉市領導那么重視,專程帶團去西京談判了一場…

  一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林思成依舊波瀾不起,按步就班。

  “黃教授,取樣吧,先過一下儀器…”林思成交待著,又笑了一下,“都先別高興太早,萬一不是唐代的,而是宋,更或是金代、元代呢?”

  那也夠了。

  哪怕是元代,也比最早發現的“明代成化用焦炭燒斗彩瓷”早了兩百年,足以稱得上改寫歷史。

  何況在場的都不算外行,至少知道什么是迭壓型遺跡:城上建城,墳上建墳,即上下覆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

  如果是窯址,那就是老窯上面建新窯。

  再看釬管中的土層:新窯炭堆的最底部,與舊窯頂的紅磚層足有一米,而且全部為生土層。

  由此就可以推斷出:這種迭壓關系并非人為因素導致,而是來源于自然力量。十有八九是山洪、泥石流之類的災害毀了舊窯,災后又在舊址上建的新窯。

  換種說法,新窯舊窯之間相差的時間,可能不超過十年,很可能只隔著一兩年,說不定連窯工和師傅,都是同一批人。

  所以,如果是舊窯是唐代,新窯也只可是唐代…

  林思成又要了紙和筆,重新畫了一張圖:“初步推斷,兩種地層間隔年代不是很長。但間隔層很厚,說明只是覆蓋,而非破壞,盡量以非侵入式勘探…”

  “與舊窯對比,新窯方位偏移很大,水平錯差至少在五十米以上。但設施布局相差不大,依舊是臨坡型洞坑式窯爐…重點勘察煉焦爐及配套設備,其次,不排除窯爐構造為雙火膛,及配備鼓風設備…”

  林思成邊畫邊講,田杰拿著本子,一字不落的記到了上面。

  大致交待完,一群人又下了坡。

  既然找到了燃料堆,找到核心的窯爐位置和配套設施是遲早的事情,沒必要親力親為。

  他陪著水即生回到了車邊。

  一旁就有樹蔭,談武給林思成搬了把折迭椅:“林老師,要不要匯報?”

  “等一下吧,最多半天,黃教授這邊就能做出焦炭和輸助樣本的檢驗結果。不出意外,天黑之前,田所和高隊基本能勘察出這兩層遺址的大址范圍。所以,明天早上再匯報也不急…”

  林思成笑了笑:“不然萬一放了空炮,領導該有多難受?”

  也對。

  水即生上了歲數,不耐坐,聊了一會,說是先回市里(河津)。包括隨行的人員,其中有一大半都不參與勘察,只是跟著考察一下,也會回市里。

  林思成親自把他送上車,不多時,路邊的車隊少了大半。

  任新波看著后視鏡:林思成揮了揮手,又坐了回去。

  怕揚起灰土,車走的很慢,大小十余輛,在鄉道上排成長龍。

  稍一頓,他目露思索:“老師,咱們是不是忘了什么?”

  水即生“哈”的一聲:任新波啊任新波,你才想起來?

  “你是不是忘了,今天為什么會來這么多人?”

  “這個沒忘:實地轉一轉,準備明天開工!”

  任新波回了一句,猛的怔住:咦…對啊,明天才開工?

  是不是黃道吉日不知道,反正是林思成和老師一塊定的日子,定的是明天。

  局領導很重視,專門交待過,該準備的一應俱全:雞、牛、豬頭,香、紙、案…包括各院各單位,跟著來了幾十號。

  但剛一來,林思成上山轉了一圈,然后說松木里有座廟,考古隊就動工了。

  之后又是瓷土堆,又是淘洗池,又是洞坑窯,又是焦炭堆…任新波被震的七葷八素,早把這一茬給忘了。

  所以,林思成活都干了這么多,哪還需要等到明天再開工?

  他愣了好一會:“老師,那這工還開不開了?”

  “還開什么開?”水即生嘆了一口氣,“小林壓根就不信這個!”

  任新波怔了一下,也跟著嘆了一口氣。

  他感慨的不是林思成信不信這個,而是就半天的功夫?

  明天才開工,林思成今天就把活干了快一半…

  任新波有些狐疑:“但感覺,他興致不是很高?”

  “得有多高才算高?”水即生看了他一眼,“像你一樣,喜形于色,欣喜若狂?”

  不然呢?

  國內首次發現,填補空白,改寫歷史,搞不好就能上教科書,換誰不激動?

  但林思成別說激動,臉色都沒變一下?

  任新波囁動嘴唇,剛想說什么,又閉上了嘴:與他半天找到了兩層遺址相比,這算個毛?

  包括到現在,他都沒想明白,林思成是怎么判斷的,又憑借的是哪些依據…

  也不止任新波想不明白,還包括田杰、高章義、商妍、趙修能,以及王齊志,何志剛。

  食堂安排在村小學,談武聯系市(縣)賓館,臨時送的快餐。不可謂不豐盛,但都沒什么胃口。

  唯有林思成,不疾不徐,細嚼慢咽。

  “其實并不難判斷,包括窯神廟、窯廠布局、窯爐走向,以及燒煤,焦炭,等等等等…”

  “要說依據,那就更多了,包括山勢、河道、地形、方位、瓷土成份、礦藏分布…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水總工的那只碗,以及那些瓷片…”

  他們也知道,林思成依據的肯定是這些因素,問題是,他們不知道具體因素的因體作用,具體怎么體現,以及相互間形成的是什么樣的印證關系。

  “說起來有些復雜,我說簡單一點…”刨完最后一口飯,林思成放下碗,又接過方進遞來的茶杯:“就比如數學公式,做的題多了,自然就會套了…”

  幾個人愣了一下。

  明白了:讀書萬遍,其意自見。

  就好比一群學渣和一個學霸,他們讀的書沒林思成的多,林思成說的再多,也沒辦法理解。

  問題是,平時也沒見林思成怎么讀書啊?

  “但焦炭呢?”王齊志想了一下,“這個沒有任何依據,甚至沒有任何記載和發現,你是怎么判斷的?”

  林思成頓了一下:其實依據還是有的,也有發現,但不是現在發現的,而是還得過好多年。

  2023年,禹州下白峪鈞窯遺址群第三次發掘,出土唐代陳設類官窯器,黑、白、青、彩釉均有出土。其中最為有名的,是一只花釉瓷的玉壺春瓶:

  此次發現,不但將這種器形的發源年代從宋代推到了唐朝,更是改寫了鈞窯的發源地:之前為禹州市中心的八封洞,此次發現則證實,在西南約四十公里的神垕鎮下白峪。

  更是將鈞窯燒制彩色窯變瓷的歷史從北宋初,提前到了唐代開元年間,整整提前了兩百年。

  除了這只玉壺春瓶,當時遺址中還發掘出孔雀石釉料遺跡,同步證明唐代中期,鈞窯就已經具備燒制高溫窯變瓷的工藝和技術。

  問題隨之而來:這種海棠紅的釉色,需要在1350度到1380度的還原氣氛下,使孔雀石中的氧化銅還原為單質銅,再合成氧化亞銅,否則紅色無法呈現。

  但是,以唐代柴窯的技術,窯溫達到一千兩百度都難,遑論接近一千四?

  直到第二年,也就2024年,窯址附近再次發掘出土法煉焦爐遺址,才有了猜測:很有可能在唐代時,鈞窯就掌握了煉焦技術,并用于燒瓷。

  但因為那一塊兒是鈞窯遺址群,大窯小窯幾十座,從唐到明哪一朝的都有。又因為地層破壞的很嚴重,無法證實煉焦爐是唐是宋,是元是明,所以一直沒有定論,

  當時,林思成還去看過,他傾向于北宋,更或是唐。

  至于之后是怎么定論的,他已經不知道了,但不妨礙他以此做為依據:

  既然唐代開元時期的鈞窯有可能煉出焦炭,再燒出一千三百八十度的銅紅釉,為什么同時期或是更晚一些,離鈞窯不過三百公里的河津燒不出一千四百度的白釉瓷?

  反正只是猜,只是推測,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包括當時和水即生探討,他也只是隨口一說,就連林思成自己也沒抱多大希望。

  不料一猜就準?

  干了兩輩子,林思成太清楚,如果那堆焦炭確實是唐代的,意味著什么:工業革新、技術革新、燃料革新。

  甚至于有可能達到“探源中華文明工業基因,改寫全球技術史”的高度:煉焦歷史早于歐洲約1000年,凸顯中國古代工業技術的前沿地位。

  與之相比,省內國內首次發現,填補歷史空白等等,都如小兒科。

  當然,只是可能。所謂孤證不立,孤據不考,光靠這一處遺址遠遠不夠,至少還得發掘兩到三處同時期遺址,相互論證。

  但絕對不至于像任新波說的,興致不高。

  只是他性子比較穩,臉上看不出來罷了。像商妍、田杰、高章義,乃至已經回了市了做化驗的黃智峰,早已興奮的不知所措,連飯送到嘴里是什么味都嘗不出來了。

  想像一下:光是這一處窯址,能寫多少論文,能發多少期刊?

  何志剛點了一根煙:“既然不開工,我下午就回去了,局里這邊好辦,都是之前談好的,最多發一份通報。但學校這邊,你準備怎么匯報?”

  “學校這邊也是談好的,肯定還是按照約定來。”林思成笑了笑:“況且這邊聘書照頒,工資照發,半點折扣都沒打。不能突然發現好處,就反悔變卦!”

  稍一頓,何志剛點點頭:“對!”

  談武坐在旁邊,眼觀鼻,鼻觀心,當沒聽到一樣。

  但他心知肚名:何局長和林思成說的是有關遺址的發掘報告,以及后續的論文和期刊發表。

  其它都不提,就說一點:唐代煉焦,這四個字只要一見報,全國都得震三震。包括歷史、考古、陶瓷、工業、文化等等等等學術界,以及中管部門。

  別說徹底證實,只要能研究出點成果,相關的期刊想怎么發怎么發,而且絕對是最核心,最權威的那一種。

  都不需要多,至多兩三篇,升一級職稱綽綽有余:從講師到副教授,從副教授到教授。

  而西大作為全國考古學排名第二的頂尖學府,簡直是天賜良機。說不定,就會有人動腦筋。

  認識這么久,何志剛當然清楚林思成的性格。雖然說這些還早,說不好發掘就得以“年”計,但所謂未雨綢繆,于情于理,他都得提醒一下林思成。

  轉念間,他又看了看王齊志,王齊志微不可察的點了點頭。

  就如之前他給林思成保證的:你只管搞學術,搞研究,剩下的,全交給老師。

  別說校長和耿院肯定不會動這樣的心思,哪怕動了,他也保證第一時間頂回去。

  話再說回來:林思成,他這個老師,商妍,方進,以及中心的李貞、實驗室的朱開平、馮琳等等等等,這些是不是都是學校的人?

  不用多,每人發個一兩篇,是不是都算西大的?

  T類(特種)和A類(權威核心)讓林思成發,剩下的B類、C類和普刊,肯定要給當地協助部門分一部分。然后還要加上田杰、高章義、幾個考古分隊長,以及黃智峰,兩個實驗組長。

  這又是多少人?

  哪里能輪得著臨時插隊的?

  轉著念頭,他給何志剛遞了一個放心的眼神。

  兩人對著眼神,商妍后知后覺:“那當地部門呢?”

  “說是那么說,但不好真的吃獨食,分肯定是要分一部分的!”

  林思成笑了笑,“當然,說這些還太早,萬一是元代煉的焦,那提都不用提!”

  幾個人齊齊的搖頭:兩個文化層的土層構造那么相似,怎么可能跑到元代?

  至不濟,也是宋…

  正思忖間,電話“嗡嗡”的一震,林思成順手接通,里面傳出黃智峰的聲音:

  “林老師,焦炭的斷代結果出來了…”:mayiwsk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重生鑒寶:我真沒想當專家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