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12章 展露實力

  第312章展露實力第312章展露實力←→:sjwx

  “遇大陣,弓弩手在前,弩手去賊一百五十步即發箭,弓手去賊六十即發箭。”

  “若賊至二十步內,即射手、弩手俱舍弓弩,令駐隊人收。”

  “弓弩手各先絡膊,將刀棒自隨,即與戰鋒各隊齊入奮擊。其馬軍、跳蕩…”

  “殺殺殺——”

  八月初,當肅殺之聲震徹四周,狄道城北十余里外的軍營內卻喊殺震天。

  作為軍鎮制度下滿編的存在,臨州鎮官兵有戰兵四千零五十人,輔兵四百五十人,共計四千五百人。

  四千五百人分為三軍,分別是狄道軍、長樂軍、大夏軍,每軍一千五百人。

  臨州三縣的城防,主要是由三軍輪流當值。

  不當值的其余兩軍兵馬,則是在狄道城北的臨州鎮軍營操訓。

  此刻,劉繼隆站在校臺之上,面前是占地近千畝的寬闊校場。

  校場上,兩軍各自結大陣操訓,每軍左右兩側各布置二百余精騎,精騎身披扎甲,頭戴鐵胄,插雉翎,馬鞍兩側有硬弓、軟弓、箭囊及箭矢。

  馬鞍一側掛有得勝鉤,鉤上放置丈三長槍,另一側則是掛著兩柄金瓜錘。

  若是算上精騎腰間的鄣刀、橫刀,那一名精騎身上起碼有六七種兵器。

  換做普通的馬匹,必然是無法承受這連人帶甲二百余斤的負重。

  即便是同時代各藩鎮軍中的軍馬,馱負那么多東西,也很難進行奔襲,哪怕是短途奔襲也十分困難。

  但河隴大馬不同,高大健壯的河隴大馬,主要是以昔年大挽馬和河曲馬、突厥馬培育得來的馬種。

  這本是吐蕃人為己方精銳騎兵培養的馬種,結果馬種還沒開始擴散,吐蕃就先一步內亂了。

  劉繼隆異軍突起后,這些馬種都被劉繼隆收攬,繼而發展出了如今的河隴大馬。

  “節帥治軍才能,天下難有出左右者!”

  忽的,劉繼隆身后傳來了盛贊聲,劉繼隆回頭瞥去,當即便瞧見了身為西川監軍的楊復光。

  楊復光與劉繼隆談好買賣后,并未匆匆離去,而是派人回去告訴崔鉉這個好消息,他本人則是留了下來。

  不過他倒也坦蕩,直接與劉繼隆開口,想要見識隴右軍之雄壯。

  劉繼隆清楚,這人恐怕是想打探隴右軍虛勢,但他也并不藏拙。

  適時讓唐廷了解一點自己的實力,更有助于自己安心發展。

  如果能借楊復光的嘴,讓當今那位至尊了解自己的實力,恐怕那位至尊就明白先帝為什么遲遲不敢對隴右動手了。

  正因如此,劉繼隆在翌日來到了臨州大營,楊復光也在隨行人員中。

  面對隴右兵馬操訓,楊復光確實眼前一亮。

  臨州鎮的兵馬雖然不多,但三千人對壘操訓的兵勢,卻比崔鉉在嘉州所操訓的那三萬西川新軍還要令人震撼。

  楊復光并非不知兵事,所以他大致一看,便了解了隴右軍的情況。

  從他所見規模來看,隴右一鎮大概是四千多人,每軍一千多人。

  每軍一千五百人中,有精騎約四百余人,余下還有近千步卒。

  這些步卒裝備與精騎相差不大,配有弓弩、丈二長槍和金瓜錘一柄,鄣刀、橫刀各一柄,以及弩矢、箭矢各一壺。

  瞧著隴右軍步卒的裝備,楊復光便不由倒吸了口涼氣。

  按理來說,劉繼隆麾下將士的裝備,實際上就是《唐會典》中唐軍該有的制式裝備。

  但問題在于,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昔年的大唐。

  大唐財力有限,藩鎮也同樣如此。

  如果要按照標準對兵卒武裝,那在每個兵卒身上的投入,最少不下五十貫。

  這五十貫還只是裝備,而不包括對兵卒的培養。

  要知道,唐軍的標準裝備重量在六十斤左右,因此兵卒需要在自身負擔六十斤重物的情況下,聽從軍令與敵軍作戰。

  這樣的負重也就帶來了極大的消耗,因此募兵過后,得將兵卒養得虎背熊腰才行。

  哪怕唐軍強盛時,也不過以五千余萬人口,養兵五十七萬罷了,而五十七萬中,只有六成能滿足標準,余下四成基本都是不達標的駐兵和輕騎。

  崔鉉所募的三萬西川新卒,如今只有七成負甲,余下三成大概率是不會負甲了。

  除此之外,這些兵卒都是持一丈長槍,僅配橫刀一柄、七斗弓一張或擘張弩一張,鈍兵僅一把。

  饒是如此,兵卒負重也在五十斤左右。

  哪怕操訓大半年,幾萬西川新卒也才堪堪能結些不算繁瑣的軍陣,身子還算強健,卻比不得隴右這種虎背熊腰之士。

  若非見過武州、岷州等地的隴右兵馬,楊復光興許都會以為此處兵卒皆為劉繼隆麾下牙兵。

  想到這里,楊復光試探著笑道:“節帥麾下兵馬如此雄壯,想來應該有二萬兵眾吧…”

  劉繼隆輕笑看向曹茂,示意其接茬。

  “二萬?”曹茂明了,語氣嘲笑道:

  “若是只有這點兵馬,我隴右如何威懾四方?”

  “那不知…”楊復光試探詢問,曹茂冷哼道:“我隴右有虎士四萬余眾。”

  “四萬?!”楊復光倒吸了口涼氣。

  他是清楚神策軍和京西北八鎮是個什么模樣的,而這次外派出鎮監軍,又讓他知曉了各鎮精銳大概是什么模樣。

  在他看來,以隴右此等兵馬為標準,那神策軍僅能拉出六七千人,京西北八鎮最多不過二三萬。

  諸如劍南、山南、河東、河南、淮南及江南等道藩鎮兵馬,與之相同的不過七八萬。

  想到這里,楊復光不免又想到了近來皇帝的那番言論,不由得忐忑起來。

  在他看來,朝廷若是真要與隴右開戰,估計戰事才打響,秦州和文扶二州就要丟失了。

  各鎮兵馬甚至來不及調集,估計劉繼隆就能打到鳳翔去了。

  “得把隴右的事情告訴阿耶才行…”

  楊復光心中有了盤算,同時他也好奇隴右是拿什么養活的四萬全甲精銳。

  西川有民數百萬,為了賦稅而把百姓搞的流民遍地,結果也不過堪堪能養五萬兵馬。

  在他看來,隴右百姓最多不過四五十萬,十丁抽一的情況下,是如何拉出的四萬精銳?

  楊復光十分好奇,可他的這番好奇若是被劉繼隆得知,那劉繼隆必然會毫不留情的嘲笑。

  隴右收稅四成,那就是實打實的收四成,四成都能收到府庫,更別提還有牙商和絲路為隴右賺錢了。

  反觀西川乃至整個大唐,不管收什么稅,胥吏先盤剝一道,官員再盤剝另一道,最后才到國庫之中。

  明面上,大唐向百姓收取的賦稅,折錢后不過一千七八百萬貫,但實際上百姓卻交了四五千萬貫,乃至更多。

  沒有破而后立的決心,大唐只能在腐敗的吏治中倒塌,而這也是絕大部分王朝中后期所面對的情況。

  別的不提,如今的大唐君臣,恐怕連大唐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都不知道。

  他們所知道的,都是記錄在文冊上的老黃歷了,實際情況是什么,就連盤剝地方的官吏都搞不明白。

  這玩意沒人敢去統計,許多地方都是抄舊,然后添添減減,最后弄出本圖籍來糊弄朝廷。

  有些事不上秤就四兩重,要是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在渾濁的世道里,隴右才是按照規矩做事的那個,但也僅限于目前。

  腐化通常都是無聲無息的,所以反復沒有停止,只有持續和不斷持續。

  “殺殺殺…”

  校場上的喊殺聲還在繼續,楊復光也在回過神來后詢問道:

  “這個軍營的校場,似乎有些大啊,莫非某些時候,會進行大操嗎?”

  “自然。”劉繼隆沒有遮掩,既然要表現實力,那就得好好表現,別畫虎不成反類犬。

  他朝著臺下走去,邊走邊道:“大操不定日子,一年最少兩次,每次最少兩萬人以上同時操練。”

  楊復光跟在劉繼隆身后,同時鼻子抽了抽。

  瞧見他這舉動,劉繼隆也開口道:“馬上就到吃午飯的時候了,楊監軍與我一同嘗嘗這軍中大庖廚吧。”

  “節帥有請,下官不敢不從。”楊復光笑臉迎人,語氣和善。

  不多時,他們便走到了一排磚瓦房前。

  這些一排磚瓦房都敞開著門,門口就是灶臺和大鐵鍋,里面則是有數十名身穿戰襖的庖廚。

  十二間長長的磚瓦房,每間里面都有三口大鍋,以及半人高的三個飯桶。

  楊復光跟著劉繼隆來到其中一間,由于還沒解散,所以還沒有人在此排隊。

  楊復光跟在劉繼隆身后,從木桶里取出人臉大小的木碗和筷子。

  在木桶處打了粟米飯后,他接著就看到了三口大鍋里的食物。

  第一口鍋里是炒菠菜,第二口鍋里是蘿卜燉羊肉,第三口鍋則是煎魚塊。

  “這是將士們的午餐?”

  楊復光錯愕,但庖廚卻已經將每個鍋中的菜肴打到了他的碗里。

  盡管分量不多,但有肉吃已經很不錯了。

  這個時代雖然出現了三餐,但通常把午餐說成“點心”,而且主要是世家子弟和庶族才能每日三餐,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享受到三餐這一說的。

  哪怕晚唐兵卒待遇不差,可基本上也只有早晚兩餐,并且只有早餐有肉。

  想要兩餐都有肉吃,那得是操練的時候。

  所以楊復光聽到隴右軍有午餐時,他便已經感到了驚訝,而當他瞧見午餐內有羊肉和魚肉時,他便知曉了隴右軍的兵卒為什么個個虎背熊腰。

  天天這么吃,不虎背熊腰才奇怪…

  “監軍勿要誤解,我軍雖有三餐,但只有大操時,才能保證當日午餐和晚餐有兩個肉。”

  “平時雖然也有三餐,但通常只有一個肉。”

  曹茂在替劉繼隆解釋,但楊復光聽后卻已經愣住了。

  平日里三餐也就罷了,午餐和晚餐竟然還有肉?

  盡管肉不多,不過二三兩,但也足夠諸鎮仰望了。

  想到這里,楊復光也與劉繼隆他們坐到了不遠處的涼棚中,慢條斯理的將碗內飯菜給吃了個干凈。

  這飯菜的味道,與他在家中吃的沒有什么區別,這代表里面的油鹽和香料沒少放。

  雖然知道這是大操時才有的待遇,但楊復光卻還是忍不住在心底搖頭。

  劉繼隆如此對待麾下將士,將士又如何不奮死效忠呢?

  真到了戰場上,就他所了解的那些牙兵脾性,估計沒有幾只兵馬能與隴右軍對陣。

  即便能對陣,以朝廷如今的錢糧情況,劉繼隆只要固守隴右,都足夠讓朝廷多加幾次稅了。

  “這里的事情,得絲毫不減的告訴阿耶才行!”

  楊復光在心里暗自想著,隨后與劉繼隆一同吃完了午飯,騎馬返回了狄道城內。

  在他返回狄道城后不久,他便派人將他所寫的手書送往了長安。

  當他所派的輕騎離開狄道城時,急促的腳步聲便傳入了都護府不遠處的某座院子內。

  這座院子占地近十畝,不僅是四進出的結構,院內還有半畝不到的花園。

  此刻的劉繼隆正在花園內與一老者下棋,而在狄道城內,能被稱呼為老者,還能坐擁那么大院子的,也就只有舉族遷徙隴右的封敖了。

  七十四歲的封敖仍舊精神,他的心神都沉浸在棋局上,而劉繼隆雖然分心,卻依舊能穩穩壓制封敖。

  “節帥,那楊復光確實派人往長安送去消息了。”

  曹茂的身影出現在了花園內,劉繼隆聞言頷首:“不必管他。”

  “是!”曹茂應下,而與劉繼隆下棋的封敖卻開口道:

  “你是準備借楊復光之手,告訴朝廷你的實力,讓朝廷為此心生忌憚?”

  “阿翁猜的不錯。”面對封敖,劉繼隆畢竟是晚輩,所以不管封敖問什么,能回答的他都會回答。

  得到劉繼隆的回答后,封敖捋了捋自己那尺許長的白須,接著說道:

  “楊復光的養父楊玄階是左神策軍副使,相信用不了兩年,就能爬上左神策軍中尉的官職,位列北司四貴之一。”

  “你通過他去傳信,倒是也選擇對了。”

  “不過當今至尊畢竟手段稚嫩,與你這般人物比不了。”

  “倘若那位至尊還沒弄清楚神策軍的情況,興許會以為你在挑釁朝廷…”

  封敖對李漼不太看好,畢竟李漼在處理南蠻和流民、隴右等問題上的手段太過稚嫩。

  不過這也不是什么問題,畢竟許多皇帝都屬于平庸老成型,二三十歲的時候,手段確實不夠成熟,但等四十多歲就好了。

  李漼與劉繼隆同年出生,但手段高低卻一眼可見。

  “當今那位至尊雖然手段不行,但也應該不愚蠢。”

  “南衙北司都阻止其對我用兵,他應該察覺到了不對勁。”

  “只要他搞清楚問題所在,便不會再如此魯莽了。”

  劉繼隆倒是沒有像封敖那樣看低李漼,畢竟李漼現在面對的許多問題,都是李忱留下來的。

  李漼即位后態度強硬,甚至有些驕傲自大,這并不奇怪。

  一個二十六歲的青年,突然繼承了在天下范圍內最強大的王朝,不驕傲自大才奇怪。

  更何況南蠻那邊本就有意發動戰爭,即便李漼服軟也沒用。

  李漼需要解決的,是關東地區的流民問題,但他確實沒有解決好。

  不過劉繼隆倒是很懷疑,李漼到底知不知道關東地區的流民問題有多嚴重?

  歷史上他好像沒有什么特別的賑災手段,直到龐勛起義,引爆淮南幾十萬流民,李漼才察覺到關東饑民問題有多嚴重。

  結果鎮壓起義沒兩年,他好像就因為某位公主去世而大肆牽連百官,開始崇尚禮佛,然后沒兩年就駕崩了。

  最后關東流民的問題沒能解決,反而更加嚴重了。

  想到這里,劉繼隆不由詢問起封敖:“阿翁,現在河南河北及淮南、江南等道的流民問題,可曾得到解決?”

  封敖沒想到劉繼隆竟然關心起了流民,因此他頓了頓,思緒過后才開口說道:

  “未曾聽聞朝廷有什么賑濟災民的手段,唯有畢諴在入京前,于宣武境內開倉放糧,安撫了十幾萬饑民。”

  “不過畢諴入京后,卻并未提出什么賑濟關東饑民的事情,想來是朝廷錢糧不足,不足以解決此事。”

  “其實朝廷沒那么多問題,只可惜錢糧不足,不然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

  封敖這般說著,而這個道理許多人也都知道,甚至知道怎么解決錢糧問題,但就是沒人敢出來這么做。

  畢竟上一個這么做的人,最后的下場可是流放病死,所以誰都不想步其后塵。

  “天下動亂,恐怕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情了。”

  封敖忽然話鋒一轉,接著看向劉繼隆說道:“老夫是等不到那日了,但你絕對能等到。”

  劉繼隆瞇了瞇眼睛,他想對封敖說,天下動亂根本要不了那么久。

  畢竟因為他的異軍突起,大唐多了許多災難。

  朝廷不僅需要在西北布置重兵,更是因為王守文叛亂而連續加稅,以至于原本還算太平的河南道,提前二十年多出了幾十萬流民。

  盡管徐州武寧軍還沒有遭遇鎮壓,龐勛也很有可能不會作亂,但河南、淮南、江南等道的百萬流民始終需要發泄。

  只要有野心之人振臂高呼,傾覆大唐的農民起義只會加速。

  二三十年,劉繼隆可以等,但他等不起。

  平定天下,只是他需要做的一件事,更重要的事情是平定天下后的那些事情。

  “這天下,應該姓劉…”:sjwx←→

飛翔鳥中文    歸義非唐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