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46章 天災人禍

  第246章天災人禍第246章天災人禍←→::mayiwsk

  “淅淅瀝瀝…”

  綿綿細雨中,七里亭鄉的百姓被衙門的兵卒叫到了曬場。

  數百戶人家的男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烏泱泱聚集在曬場中,卻無一人敢有怨言。

  所有人都看著前方臺子上的十余名撐傘甲兵,為首之人則是身穿淺綠官袍的健壯官員。

  遠處,被雨打濕的旗幟上寫著“徐州彭城縣七里亭鄉”。

  “至尊有旨,今歲秋收加稅九厘,今告四方,可有人不解?!”

  官員站在雨傘下耀武揚威,雨中的百姓們聞言也不敢抱怨。

  見狀,官員滿意點頭:“等這場雨停下,各家各戶立即收割糧食,本官屆時會派兵前來收繳稅糧!”

  他話音落下,滿意帶著甲兵們前往不遠處的馬車,乘車離開了七里亭鄉。

  百姓們看著馬車走遠,直到徹底消失在雨幕中,這才抱怨起來。

  “加稅九厘,這得多交多少稅糧啊?”

  “不知道…”

  “知道又能如何,反正到時候他們還是會想辦法讓我們交雜稅。”

  “唉…交多少稅,怎么交,還不是他們說的算…”

  對于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他們鮮少掌握算術,故此朝廷說加稅,他們向來只知道掏錢免災,哪里知道加幾厘該是多少。

  相比較他們,七里亭鄉的幾名耄老則是面面相覷,隨后聚集到了鄉內一所還算富庶的院子中。

  “衙門說加稅九厘,這稅到底是算租,還是兩稅和雜稅都算?”

  “如果是都算,每畝地起碼要多交二百來錢。”

  “算下來,你我之家,要多交十幾貫啊…”

  “淮南大饑,我們河南也不好過,如今朝廷又要加稅,怕不是…”

  “交稅倒還好說,可這細雨下了三日,汴河和泗水都漫出河道來了,倘若繼續下去,恐怕顆粒無收。”

  “到時候我們倒是有家底,可鄉上和鄉野的那些人家,又有幾個有家底?”

  “沒錯,如果他們遭了災,到時候交不上稅,恐怕會落草為寇,落難的還是我們。”

  幾名耆老相互交流著,眉宇間盡是憂愁。

  唐朝的稅收制度較為復雜,但總體來說,初期由于施行均田制和府兵制、租庸調制等制度,百姓負擔還是比較輕的。

  不過隨著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府兵制和均田制開始崩潰,百姓負擔漸漸加重。

  不久之后,安史之亂爆發。

  在財政不濟的情況下,唐廷又開始施行兩稅制,百姓負擔沉重。

  隨著時間的推移,貪官污吏們又在兩稅定額之外巧立名目,敲詐勒索,設置如“間架稅”、“除陌錢”等等雜稅。

  許多官吏為了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稅之外橫征暴斂,沉重的苛捐雜稅,使勞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慘境地。

  正因如此,如七里亭鄉這種地方,百姓起碼要拿出收入的五成交給朝廷,只能說勉強茍活度日。

  如今朝廷又要加稅,加上老天似乎也不賞飯吃,幾位頗有家資的耆老也不免擔心起了時局。

  “若是真的活不下去,為了避免有人鋌而走險,我等還是得設些粥棚,派發些糧米才是。”

  “是極是極…”

  耆老們倒是清楚,百姓窮沒事,可如果百姓沒飯吃,那他們這些富戶就要遭難了。

  眾人商議完畢,當即各自行禮散去,各回各家。

  在他們回家的同時,剛剛離去的彭城官兵也在馬車中聊了起來。

  “王押衙,朝廷不是說加稅三厘嗎?怎么成九厘了?”

  第一輛馬車上,一名青壯官兵質問那官員,被稱呼王押衙的官員聞言輕嗤。

  “龐大郎,你還是太年輕了。”

  “這朝廷三厘稅,是肯定要征收的。”

  “只是朝廷吃飽了,我們難道就不吃?”

  “即便我們不吃,牙將們和州官們難道不吃?”

  “這九厘稅啊,三厘弟兄們分了,六厘交給牙將和州官們。”

  “州官、牙將們吃飽了,才能安全把三厘交給朝廷啊。”

  王押衙說著,同時對眾人道:

  “我好不容易搶來這七里亭鄉的差事,你們可不要說漏嘴。”

  “這七里亭鄉有四百多戶百姓,起碼能加稅得到八百多貫。”

  “這八百貫有七成交給牙將和州官,剩下的二百多貫就弟兄們十幾人一起分了。”

  “這具體分下來,弟兄們每人都能得到半年軍餉,這來錢可比吃餉快多了!”

  王押衙目光掃視眾人,眾人紛紛點頭,其中兩名年長的牙兵開口道:

  “怎么能平分呢?”

  “對啊,如果不是王押衙帶我們來,我們哪里能有這機會。”

  “依我看啊,弟兄們每人拿十貫就行,剩下的交給王押衙為大伙打點。”

  “沒錯沒錯…”

  車廂內附和聲不斷,那王押衙也十分受用。

  整個車廂里,唯有那龐大郎惴惴不安,其余人都十分高興。

  見狀,王押衙也安撫道:“龐大郎,你剛剛加入銀刀軍,不知道我們的規矩也正常。”

  “只是回城之后,你切記別亂說話,若是被牙將和州官們知道了,即便我和弟兄們不罰你,其它的牙兵也不會容你。”

  “嗯,我記住了,押衙放心。”龐大郎連忙點頭。

  見狀,王押衙滿意頷首,隨后帶著一行牙兵返回了彭城縣內。

  布告四方的事情是結束了,可由于大雨還沒停下,所以秋收還得推延。

  牙兵們回城等待,而徐州各鄉村的農戶也在等待。

  “淅淅瀝瀝…”

  秋意漸濃,可徐州的天空卻似裂開了口子,連綿的細雨開始漸漸轉變為大雨,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無情地打擊著田間作物。

  那些地里刨食一輩子的老農,臉上寫滿了無奈與焦慮,心里充滿著對未來的恐懼。

  他們蹲在家門口,雙手抱膝,目光空洞地盯著雨幕,似乎在尋找著一絲放晴的希望。

  鄉間的老柳樹在風雨中搖曳,仿佛在為農民的困境哀泣。

  偶爾有幾聲鳥鳴穿透雨幕,卻也顯得如此凄涼。

  只是大雨不曾停下,河道里的河水甚至漫出河道,往田間沖去。

  “鐺鐺鐺…”

  銅鑼作響,全鄉男女老少都被叫到了田間,試圖將水引往他處。

  可雨實在太大了,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家的作物被渾濁的大水吞沒。

  “我的糧食啊!!”

  “額啊啊——”

  凄厲的哀嚎聲響徹雨幕中,他們只能看著自己的生路斷絕,卻無法阻止眼前一切的發生。

  “嗡嗡…”

  忽的、一名老農聽到了嗡嗡的聲音,他本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耳鳴,但下一秒他便聽到了無數哀嚎聲。

  “發大水了!逃啊!!”

  “發大水了!”

  “快跑!跑到九里山上去!”

  “跑啊…”

  雨幕如帷,水汽蒸騰,洪水沿著泗水與汴河的河道席卷而來,如咆哮的野獸,帶著泥土和樹枝的腥味,無情沖向了七里亭鄉。

  那摧枯拉朽的力量,在呼吸間吞沒七里亭鄉。

  樹木如斷枝落葉般被連根拔起,隨波逐流,成了暴怒河流中的漂泊之物。

  屋舍如同土堆,一棟接一棟地倒塌。

  屋舍、樹木這些無法移動的東西在洪水中顫抖、沉沒,最終被無情吞沒。

  家園在轉瞬間化為烏有,但沒有人能在此刻關心這些,所有人都在忙著逃命。

  距離七里亭鄉最近的九里山成為了眾人求生的目標,所有人爭先恐后的逃往九里山。

  逃亡隊伍中,那些年邁體弱者,在這肆意的災難面前顯得格外無助。

  不少人親眼看著他們被滾滾洪流卷走,掙扎的雙手成了絕望的符號。

  恐慌的呼喊聲在風雨中彌漫,七里亭鄉的百姓攜老扶幼,慌不擇路地向九里山逃命。

  他們的腳步在泥濘中艱難前行,每個人的眼中都寫滿了恐懼與不安。

  水位不斷攀升,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后的立足之地。

  他們不敢回頭,只敢向前,哪怕前方是未知的恐懼。

  雨聲、風聲、水聲交織在一起,所有人的腦袋都空白了,只知道往九里山逃去。

  事實證明,逃亡的不止是他們,還有七里亭鄉四周的村落百姓,乃是東邊十余里外的彭城百姓都在向九里山逃亡。

  洪峰過境,哪怕是彭城這樣的城池,也極難有落腳之地。

  大水泛濫,漂沒整個彭城,有人逃亡九里山、有人躲在城內的屋頂,還有的人跑上城墻馬道。

  洪峰過后,大水依舊積漫五尺高,無人敢下水,只能絕望的等洪水退去。

  有人力竭墜入水中,被洪水吞沒,有人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好友被洪水帶走,還有的人已經癡傻,只知道往高處跑去,抓住高高的樹冠不肯松手。

  幾日后,洪水退去,大地平白高出兩尺,所有的作物與大半屋舍被洪水帶來的淤泥埋沒。

  彭城與七里亭鄉只是此次災害下的縮影,其范圍遠超受災者想象…

  “鐺…鐺…鐺…”

  大中十二年八月二十日,當常朝開始,許多臣工的臉色都隨著山東八百里加急的消息而變得難看。

  “入班…”

  伴隨著鴻臚寺卿的開口,百官紛紛入班,而李忱也鐵青著臉走上了宣政殿的金臺。

  待他入座,鴻臚寺卿當即開口唱聲,百官入座。

  “陛下,山東諸道加急,河南、河北、淮南三道大水泛濫,徐州、泗州水深五尺,漂沒民戶數萬家,百姓受災者數十萬…”

  作為宰相的令狐綯,面對這樣大的自然災害,自然是不敢沉默無語的。

  他主動開口提及了這件事,而這件事出現的節點也讓身為皇帝的李忱成為了眾矢之的。

  “陛下,此乃上天警示,請陛下罷黜加稅之政!”

  “臣附議…”

  “請陛下罷黜加稅,蠲免受災三道賦稅,賑濟三道百姓!”

  “陛下…”

  隨著令狐綯話音落下,廟堂上許多臣工紛紛作揖請奏,直指李忱加稅之政。

  李忱臉色如常,可藏在袖中的雙手卻攥緊,恨不得將所有把過錯推到他身上的大臣弄死。

  “荒謬!”

  廟堂上,一道呵斥聲響起,李忱心里感激望去,卻見是張議潮站了出來,他臉色立馬變黑。

  “陛下加稅與否,與洪災有何關聯?”

  “倘若上天有好生之德,為何要以數十萬百姓生存來警示陛下,而非用其他辦法?”

  李忱倒是沒想到,關鍵時刻竟然是張議潮力挺自己。

  “陛下,張司徒所言甚是。”

  令狐綯也連忙表態,同時對群臣掃視道:“眼下洪災剛過,理應討論賑災事宜,而非誰的過錯。”

  “陛下,臣附議蠲免三道受災州縣賦稅,另撥糧五十萬石賑濟災民,責令各地節度使賑濟災民!”

  令狐綯自然是清楚國庫的情況,不過即便如此,他還是示意撥五十萬石糧食來賑災。

  聞言,群臣面面相覷,紛紛對令狐綯投來鄙夷目光。

  五十萬糧食對受災的數十萬百姓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

  說到底,賑災還是推到了各地節度使、觀察使身上,朝廷只是出小頭搏名聲罷了。

  令狐綯也清楚自己的做法不行,但他不在意群臣怎么想,只要皇帝高興就行。

  “卿所言甚是,既然如此,便依照卿所言賑災,勿要讓朕之子民再受傷害!”

  李忱說的冠冕堂皇,而這也代表令狐綯又站對了。

  群臣聞言紛紛唱聲圣明,李忱也簡單安慰了群臣,隨后宣布了散朝。

  散朝之后,張議潭與張議潮并排向外走去,張議潭眼見群臣不與他們湊在一起,當即低聲道:

  “二郎,你為何在殿上開口?”

  張議潭很好奇張議潮為何做出頭鳥,張議潮聞言卻搖頭道:

  “我若不開口,如何為至尊推脫?”

  “如此災情,倘若群臣怪罪至尊,至尊必然要將罪責推脫。”

  “此次征稅,目的為誰,你我心知肚明。”

  “即便至尊不會把罪責推脫至隴右,但此次加稅因其而起,隴右必然遭之遷怒。”

  “如今罪責被推,至尊只會忙于賑災,而不是緊盯隴右,牧之也能稍微緩一緩了。”

  張議潮話音落下,張議潭連忙點頭,隨后與張議潮走出了宮門。

  在他們走出宮門的同時,返回紫宸殿的李忱也宣布了取消加稅的旨意。

  盡管張議潮為其開脫,但本就迷信長生的他,對天災示警這套說法還是有些相信的。

  畢竟幾個月內三道受災,四鎮皆亂,容不得他不信。

  不過對于他讓各道、州賑災的旨意,各道州的態度卻各不相同。

  許多州本就遭災,秋糧收不上來,根本沒有錢糧賑災。

  對于朝廷的旨意,他們是有心無力。

  河南道藩鎮眾多,天平、淄青、泰寧、忠武、忠義、宣武、義成等鎮都有自己的饑民需要解決。

  地勢較高的幾個鎮即便沒有受災,也趁機抬高糧價,根本沒有出手幫其他藩鎮的想法。

  河朔三鎮外的河北諸鎮也根本沒有伸出援手的心思,不僅沒有賑災,還趁機抓饑民販作口馬。

  一時間,三道盜寇橫生,老弱者餓殍遍野。

  大批饑民涌入河東、山南東道、江南東西等道,使得各道糧價飛漲,百姓忍饑受餓者難以計數。

  山南東道節度使徐商命令“捕盜將”驅趕逃入山南東道的饑民,同時派出二百捕盜將隨江西觀察使韋宙前往江西平叛。

  河南諸鎮逼良為奴,大肆販賣口馬前往他處。

  淮南道的崔鉉雖然開放府庫賑災,但府庫中錢糧相比較需要賑濟的百姓,可謂杯水車薪。

  好在此時他兼領宣歙觀察使,故此將大批饑民放入江南,以饑民做民夫,率大軍南下征討宣州叛亂的都將康全泰。

  在東境受災嚴重的情況下,西境情況倒是漸漸由危轉安,尤其是劍南道的西川。

  “咳咳咳…”

  成都府衙內,魏謨的咳嗽聲持續不斷。

  他坐在主位,身上散發著濃濃的藥味。

  “東邊不太平,西川也不能置之不理。”

  魏謨看著手中文書,抬頭看向楊復恭等人,咳嗽道:

  “饑民都安置好了嗎?錢糧是否足夠?”

  “回使相,都安置好了,錢糧充足,修建關隘的錢糧也籌措齊全了。”

  楊復恭回應同時,魏謨便點頭道:

  “既然已經籌措足夠,那就暫停與隴右口馬貿易吧。”

  他話音落下,不少官員面面相覷,似乎都在暗嘆一門生錢路子被斷。

  楊復恭與魏謨也瞥見了他們的行為,但并未揭穿。

  “老夫準備派商賈販秋糧往江淮去,屆時即便沒了隴右貿易支撐,也足以積存錢糧。”

  “至于隴右口馬停罷一事,便由子恪你派人送信告知劉繼隆吧。”

  魏謨給劍南道安排了另一條退路,眾人聞言雖然心里依舊想著利用口馬貿易賺取錢財,卻始終不敢擺在明面上說。

  反正魏謨病入膏肓,估計也管不了他們。

  只要他們做的小心謹慎,便不怕魏謨發現。

  想到這里,諸臣老神在在,唯有楊復恭在認真執行魏謨的政令。

  “既然知曉,便都散去吧。”

  魏謨驅散眾人,隨后在眾人離開之余留住楊復恭。

  待眾人走遠,魏謨才咳嗽著開口道:

  “我重病纏身,已經請表乞休,請朝廷另派能臣接任西川之職。”

  “倘若你還能留在西川監軍,必要好好提醒接任之人,定要嚴防死守,不讓隴右獲取更多人口。”

  盡管魏謨利用口馬貿易賺取了許多錢財,但他初衷還是為了賑濟西川饑民。

  如今西川饑民已經得到安置,只要接任之人按照他與白敏中的路線走下去,西川絕對可以算得上固若金湯。

  “使相放心,下官定不辱命。”

  楊復恭已經是第二次被委任如此使命,他眼神堅定應下,魏謨見狀惋惜嘆了口氣,隨后示意他退下。

  待楊復恭退下,魏謨這才在家仆的攙扶下,一深一淺的返回內堂休息。

  與此同時,楊復恭也將魏謨的政令傳往各州,停罷與隴右口馬貿易…:mayiwsk←→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歸義非唐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