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66章 趙桓發兵,準備滅大理!

  第266章趙桓發兵,準備滅大理!第266章趙桓發兵,準備滅大理!→、、、、、、、、、、、、、、、、、、、、、、、、、

  皇城中,大殿內。

  趙桓正在處理手中的政務。

  自從二月開春,整個大宋的重心,就從年關的歡喜轉變為地方上的春耕。

  農耕是天下之本,是國朝的第一件大事,為此趙桓都親自下田示范,以身垂范,讓天下官員知道農耕的重要性。

  趙桓還召見政事堂,和政事堂的宰相們安排了各州農耕的情況。

  一切的事情,都為春耕讓路。

  趙桓進一步的休養生息,加上陳東的御史臺徹底組建,且進一步加強了對地方官員的監察,總體上吏治在轉好。

  這是不折騰的好處。

  實際上很多政策,都是基于出了什么問題,才會做出調整。

  在封建時代,皇帝大多數的政策,都是基于想要辦成什么事情?

  比如要對外作戰,朝廷如果有錢有糧,就只需要征兵作戰。問題是每一次大戰,都要消耗無數的錢糧,所以就會有諸多稅收政策,或者是安排徭役。

  亦或者皇帝為了一己私欲,要微服私訪,或者是要搞什么泰山封禪,以及有什么奢靡享樂的,這又需要大量的錢。

  需要錢,朝廷就要安排政策抓錢。

  也就加重了百姓負擔。

  趙桓如今的施政,都是在盡力減少百姓的負擔。

  相比歷朝歷代,大宋朝的財政是最寬裕的,一方面是朝廷鼓勵商業發展,另一方面是大宋朝的帝都物流成本非常低。

  東京城沒有任何的戰略縱深,不像是在關中,有各處關卡防御。

  沒有戰略縱深的好處,那就是一條條河流途經,不論是北方,亦或是西南、關中、東面和南方的物流,都可以輕易運輸到東京城。

  物流的通達,使得財政更加寬裕,否則北宋年年送出歲幣,還負擔著巨大的冗官開支,朝廷早就支撐不下去了。

  趙桓翻看著地方上奏報的諸多消息,一一批閱處理。

  在趙桓忙碌時,黃經走過來道:“陛下,有康王安排的人送回書信。”

  趙桓吩咐道:“呈上來。”

  黃經取出趙構撰寫的書信,遞到了趙桓的面前。

  趙桓拆開后一目十行的往下看,看到了趙構一直在段和譽的身邊,煽動段和譽攪動高氏內斗,看到了高明順殺高明清和高順隆等人,更看到了高順貞殺高祥明等一眾人。

  趙構的書信中,把接下來的諸多事情也一并闡述了。

  整個計劃,非常詳實。

  計劃在一開始,只有一個大方向,無法真正明確,因為計劃推動過程中,會有這樣那樣的變化。

  到了后期,已經是收官階段,也就是按部就班了,因為到了后期大勢已成,不會出現什么變故了。

  趙桓心中思考著對大理國的策略。

  按照趙構的計劃,必然是段和譽擋不住高氏的人,最后派人求助。

  趙桓要安排人去大理國,不僅是負責平定叛亂的,更要讓大理國歸順大宋,成為大宋的一份子。

  簡而言之是要吞并大理國,要順理成章辦成這件事,去大理國的人就必須有足夠的手段。

  不等單純是打打殺殺。

  軍事都是政治的延伸,一切都是為了政治服務的。

  趙桓吩咐道:“來人,通知樞密使宗澤,政事堂首輔李綱、次輔楊時來議事。”

  旨意下達,沒過多久,宗澤、李綱和楊時聯袂進入大殿。

  三人行禮后落座。

  趙桓沒有兜圈子,迅速說了趙構在大理國的謀劃,沉聲道:“目前高氏徹底削弱,段和譽要對付高家了。最后的結果,一定是高氏要圍攻段氏,咱們才有介入的機會。你們對此,有什么想法嗎?”

  李綱眼前一亮。

  趙構去了大理國的這一步棋,真是太高明了。

  更沒想到,趙構能有這樣的能力,以一己之力攪動了大理國的內亂。就算大理國本身就內斗,就算是因為高明順的病逝引動,可是,沒有趙構的穿針引線,局勢就不會如此熾烈。

  又是滅國之功啊!

  李綱早就不是昔日那種故步自封的姿態了,現在的李綱,是想要讓大宋前所未有的強大。

  他這個政事堂的首輔,才能名留青史。

  李綱不假思索道:“陛下,康王的謀劃非常好,我們必須要盡快安排人接應。臣認為,可以讓岳飛帶兵去邊境,畢竟他有覆滅金國的經驗,一定能辦好這件事。”

  此前覆滅金國,是岳飛和王彥一力安排的。

  王彥還在北方鎮守。

  也就是岳飛帶著萬歲軍的嫡系回了東京城。

  要對外作戰,岳飛是首選。

  楊時正色道:“岳飛去駐軍,這是沒什么問題的,因為打仗其實不難。就算大理國多山地,騎兵無法大規模行進。”

  “可是以萬歲軍的精銳程度,一定能取得勝利。”

  “關鍵還在于治理。”

  “大理國歸順我們大宋后,該怎么治理的問題。”

  “臣對大理國有一些了解,大理國雖然有官員治理地方,實際上也只是管理城池區域,很多大理山中的部落,大理國也管不到。”

  第266章趙桓發兵,準備滅大理!第266章趙桓發兵,準備滅大理!→、、、、、、、、、、、、、、、、、、、、、、、、、

  “沒有編戶齊民,沒有清查田畝,一切都是靠地方部落的族長,或者是一些部落土司負責管理。”

  作為當世大儒,楊時并不只是皓首窮經的人。

  實際上,他涉獵非常廣泛。

  對大理也有研究。

  楊時闡述了全面的情況,正色道:“官家,整個大理的歸順比北方金國歸順更復雜,也更難治理,因為語言、風俗不同,很多還是刀耕火種茹毛飲血,比北方金國都更原始。”

  趙桓也點了點頭。

  北方地區在遼國的治理下,都已經移風易俗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和中原相差不多。

  金國深受遼國的影響,就算是女真人出身,也一樣有了變化。崇尚中原的學問,衣著華麗,已經漸漸受到同化。

  反倒是大理國,因為地理環境太特殊,無數的大山造就了許多的部落。

  這些大山,也使得治理艱難。

  你奪取主要的城池容易,可是城池周邊的地區怎么治理呢?你要去圍剿山中的部落,人家打不贏直接就跑回了山里,很難去圍剿。

  你要圍剿,不僅是消耗無數的糧食,士兵在山中也是寸步難行,很容易遭到蛇蟲的攻擊。

  宗澤一時間沒表態。

  有岳飛去就行了,至于治理大理國的事情,或者是改名的問題,那不是樞密院的職權。

  政事堂操心就夠了。

  趙桓思考許久,問道:“楊公的分析很合理,你有什么想法呢?”

  楊時正色道:“官家,臣想去大理國,負責大理國的編戶齊民、清查田畝,讓大理國成為大宋的一部分。”

  趙桓臉上也露出錯愕神色。

  楊時的年紀不小了,現在已經七十六歲了。唯獨一點,楊時的身體很好,也沒什么病痛,走路也矯健。

  可是去大理國長途跋涉,對老年人非常不好。

  萬一有個閃失呢?

  不合適!

  趙桓心中有了想法,正色道:“楊公一把年紀了,應該好好的頤養天年,大理國的事情交給其他人負責就是。”

  李綱也主動勸道:“楊公,官家說得對。”

  對于楊時,李綱也打心底佩服,因為這是踐行自身理念的人,而且楊時從不以權謀私,對他施政也非常的支持。

  這樣的老人在政事堂,那就是一塊寶。

  楊時挺直了略微佝僂的背脊,正色道:“官家,治理大理國的問題,在老臣看來,是非我莫屬的事情。”

  趙桓問道:“為什么?”

  楊時回答道:“老臣師承二程先生,兩位先生諄諄教誨,讓老臣要光大理學。”

  “這些年老臣在政事堂,大多數的精力,都用在了朝廷上,對于先生傳承的學問,卻沒有好好的傳道。”

  “如今大理國蠻夷不開化,恰好要傳道于大理國。”

  “臣去了大理國,會廣興教育,讓號召城門弟子前往傳授學問,興建書院,使得地方能認可大宋,成為大宋的一份子。”

  “所謂的治理,根本上就在于用儒家的學說改造他們,讓他們成為華夏的分子,這就是根本上的治理。”

  “這樣的事情,唯獨老臣才能辦到。”

  洋洋灑灑一番話后,楊時再一次道:“老臣這把年紀了,一直在政事堂也無濟于事。與其如此,不如把余生的精力,都用在大理國的治理上。如此,老臣上對得起官家,中對得起恩師,下對得起良心,于愿足矣!”

  “懇請官家,準許!”

  楊時雙手合攏,拱手向趙桓行了一禮。

  李綱忍不住嘆息一聲。

  他聽出了楊時話語中的決絕,明顯是準備死在大理國的,因為要把余生的精力都用在大理國的治理上。

  趙桓一時間也沉默了。

  楊時這樣的大儒,朕不應該如此操勞,只是楊時的殷切懇求讓趙桓也難以拒絕。

  楊時見趙桓還是擔心,笑道:“官家,老臣七十有六了,活了這把年紀已經足夠了。老臣不怕死,只覺得多活一天就賺到了。能夠以有生之年,做點有益于國家的事情,老臣就不枉此生了,請官家恩準。”

  趙桓深吸口氣,點頭道:“楊公要去大理國,朕也準了。”

  楊時歡喜道:“陛下隆恩。”

  趙桓點了點頭,目光又落在了宗澤的身上,開口道:“宗公,出兵的事情由岳飛負責。樞密院方面,籌措好糧草、器械等,做好調度安排。”

  “遵命!”

  宗澤也是回答。

  趙桓把各項事情定下,才讓一眾人退下。

  只是他望著楊時離去的背影,心中卻也思考著,目前楊時以政事堂次輔的身份去大理國,這個身份顯然不夠。

  還得再給點支持才行。

  趙桓心中思考著,轉念有了想法,吩咐道:“黃經,你安排人盯著,一旦楊時離家赴任就來稟報,朕要親自送一送。”

  “遵旨!”

  黃經連忙應下,心中也是感慨。

  楊時真是入了官家的眼界,因為還從未有過臣子外出赴任,皇帝親自送行的。

  頂多是官員打了勝仗,皇帝親自迎接。

  第266章趙桓發兵,準備滅大理!第266章趙桓發兵,準備滅大理!→、、、、、、、、、、、、、、、、、、、、、、、、、

  趙桓安排了楊時的事情,想著岳飛要去大理國參戰,吩咐道:“來人,通知岳飛入宮覲見。”

  太監去萬歲軍傳達旨意,沒過多久,岳飛就急匆匆回來了。

  岳飛站定后,抱拳道:“臣岳飛,拜見官家。”

  趙桓說道:“萬歲軍回了東京城,一直在休整備戰。時至今日,準備得怎么樣了?”

  岳飛眼中放光,開口道:“回稟官家,萬歲軍的將士隨時能戰。只要官家一聲令下,萬歲軍就可以出戰。”

  “好!”

  趙桓笑著點了點頭,說道:“如今,的確有一樁事情,要交給萬歲軍來負責。”

  岳飛正色道:“請官家示下。”

  趙桓沒有兜圈子,直接說了趙構在大理國的謀劃,以及接下來的安排,把全部的情況做了一個闡述,以便于岳飛有一個詳細的判斷。

  情況闡述完,趙桓繼續道:“朕給你的要求,是火速去邊境駐軍。一旦接到大理國的請求,就悄然進入大理國,配合康王的計劃,完成大理國的奪取。”

  岳飛心中又激動起來。

  這是機會啊!

  官家仁義!

  之前他在北方金國,和王彥一起完成了金國的覆滅,他立下了滅國大功。

  現如今,王彥還在金國。

  韓世忠、種彥崇和種師中則是在西北地區,這些人都在外面,岳飛才有機會。如果各路精銳都在東京城,他不可能得到這個機會。

  一定要滅了大理國,完成大理皇帝向大宋的投降。

  岳飛斗志昂揚,保證道:“請官家放心,臣一定會好好配合康王殿下,會以最小的傷亡,取得最大的收獲。”

  趙桓頷首道:“朕相信你,朕在東京城靜候佳音。另外,這一次要去接管大理國的人是政事堂次輔楊時,他接下來會駐守大理國。”

  岳飛又再一次表態,表示會全力以赴的協助楊時。

  總之,政務上他全力配合。

  軍務,他會自己安排。

  趙桓擺了擺手,岳飛行了一禮就急匆匆去安排。

  趙桓坐在殿內,心中也期待了起來。如果這一次完成了對大理國的奪取,就只剩下了西夏國和跑到西域的耶律大石。

  要拿下西夏和耶律大石,就更加輕松了。

  快了!

  用不了多久了。

  趙桓只需要穩扎穩打的凝聚大勢,屆時大勢所趨,奪取西夏會水到渠成的。

飛翔鳥中文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