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觸發引信爆破彈第243章觸發引信爆破彈:蕭劍點頭贊許道:“你們做得不錯,遇到難題后,要聚思廣議,沒準就能找到最佳方案。”
楚君衍沒有坐下,等蕭劍說完之后,又繼續說道:“我們還發現添加錳金屬之后的合金,磁石竟然不吸了,再就是,錳合金鋼燒紅之后,會變得十分柔軟,非常方便塑形。”
蕭劍笑道:“錳脾氣可是有點古怪的。”
“正因為它古怪,所以,才能制造出很多有特色的合金,目前,我們的金屬種類太少,等多了,你們可以加些其他金屬試試。”
材料組匯報結束后,劉山接著起身說道:“球磨機,我們已弄了個樣品,不過用畜力試了試,效率比石磨還低,這個,恐怕只能等蒸汽機出來之后,才能使用了。”
蕭劍點頭表示認可,球磨機不復雜,制造出來很容易,單靠畜力慢慢地旋轉,效率肯定還不如石磨和碾子。
提到蒸汽機,陳文軒便起身說道:“蒸汽機,目前還在研究中,主要是氣缸和活塞的接觸面太大,精度要求太高,用熱壓機壓制出來的氣缸和活塞,都不達標,我們只能慢慢磨了。”
“再就是,密封方面也有些問題,劉山建議,干脆造個研磨氣缸和活塞的設備,這個設備,我們還在設計中。”
蕭劍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陳文軒,疑惑道:“你們的活塞,是什么樣子的?不會就是個鋼柱吧?”
陳文軒不敢正視蕭劍的目光,低頭心虛地說道:“是,是個三寸長的鋼柱。”
蕭劍哭笑不得,苦笑道:“傻啊你,你們就是手工磨一輩子,也難讓一個三寸長的鋼柱,磨得與氣缸緊密結合,還能上下運動啊。”
“再說了,氣缸和活塞的熱脹冷縮,也會造成體積發生變化,不是活塞卡在氣缸中,就是縫隙太大嚴重漏氣。”
“就算這些都不存在,三寸長的活塞,在氣缸中上下運動,摩擦力該有多大啊?產生的溫度,能把活塞燒紅了!”
陳文軒抬起頭,慚愧道:“是…,是我們沒想到這些,幸虧公子提醒。”
又思量片刻,撓頭道:“要是在活塞上做兩道箍,只讓這兩道箍和氣缸接觸,精度就容易多了,可,熱脹冷縮又如何解決呢?”
蕭劍笑著提醒道:“你可以用錳鋼,制造有開口的鋼環,將鋼環裝在活塞上,代替你說的兩道箍。”
“鋼環的自身彈性,會和氣缸內壁緊密貼合,這樣,熱脹冷縮的影響就不存在了。”
陳文軒如夢初醒,趕緊拿出紙筆,畫了一張圖,又改了幾次,才抬起頭來。
他興奮地說道:“公子,我明白了,只要將鋼環的開口,做成搭接形式,這樣,鋼環的開口處就不會漏氣。”
“而且,鋼環裝在活塞的溝槽中,留出熱脹冷縮的空間,活塞溝槽的側面,和鋼環的側面緊貼在一起,鋼環和活塞之間,就不會有縫隙,這樣,就能起到密封效果。”
蕭劍點點頭,問道:“活塞連桿的密封,你們解決了嗎?”
陳文軒很自信地說道:“活塞連桿的密封已解決了,這個,比氣缸活塞的密封簡單得多。”
“我們在連桿的活動處,裝了兩道鑄鐵環,鑄鐵環之間又纏繞石棉繩,用螺絲擰緊鑄鐵環,讓鑄鐵環壓緊石棉繩,密封效果非常好,只是,連桿需要打磨光滑,石棉繩上,也要涂上柔滑油脂。”
“嗯,你們這個連桿密封裝置,設計很合理,那么,蒸汽機就只剩下氣缸拋光的問題了。”
又對劉山說道:“劉山,你制造過鋼珠拋光機,氣缸拋光機,還是由你來負責,你要考慮到,拋光機不光要給氣缸拋光,還要能給炮管和槍管的內膛拋光。”小說中文網 劉山低頭沉吟了片刻,不太自在地說道:“炮廠也提過幾次,就是一直還沒有思路。”
蕭劍說道:“這些需要拋光的物件,都是熱壓機壓出來的,精度都不會有問題,無非就是用一個拋光輪,對內部進行拋光。”
“拋光輪用什么材料制造,就要你去實驗了,可以是木料或鑄鐵,也可以用羊毛、皮革、棉布、麻布等等。”
劉山驚訝地問道:“公子,羊毛、棉布都能給鋼料拋光?”
蕭劍點頭說道:“羊毛雖軟,但反復對金屬表面摩擦,會使金屬表面產生塑性變形,填充較小縫隙,以提高金屬表面光潔度,與水滴石穿原理一樣。”
蕭劍也沒指望蒸汽機馬上就能造出來,只要有方案就行,不管是否成功,都會積累經驗。
蕭劍問道:“火炮的開花彈,研究得怎樣了?有難題嗎?”
陳文軒答道:“開花彈的碰撞引信還不過關,如果柱型彈的頭部,正好碰到地面上,開花彈是能爆炸。”
“但很多時候,彈丸的頭部,都不是最先著地的,如果碰撞引信太靈敏,炮彈又會因靜止慣性,過早被擊發點火,我們在測試的時候,就炸裂過好幾門火炮。”
蕭劍明白過來了,他們是在彈頭部位,裝了個碰撞頂針,當炮彈由靜止狀態,突然變成高速前行時,頂針速度比彈體要慢,相當于彈體向頂針沖撞,從而錯誤擊發火帽。
蕭劍說道:“在炮彈的頭部安裝碰撞裝置,是極不合理的,炮彈高速飛行時,空氣的阻力,都有可能造成錯誤點火。”
“而且,在裝填炮彈時,萬一不小心碰到引信,可就危險了。”
“你們應該換個思路,在彈體內裝個活動擊錘,而火帽則裝在擊錘前面。”
“當炮彈前行時,擊錘的慣性是向后的,所以,不會擊發火帽,但是,當炮彈從高速前行到靜止不動時,擊錘會因慣性前沖,從而擊發火帽。”
陳文軒的助手張衡,開心地接口說道:“文軒哥,公子的思路,和我的差不多呢,我正在設計的這個擊發裝置,就是后擊式的。”
蕭劍轉頭看向張衡,問道:“后擊式這個詞用得好,你的擊發引信設計得怎樣了?有沒有測試過?”
張衡跟著陳文軒已有很長時間,最早研究黃色火藥的隔離層時,就幫過陳文軒不少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