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大中小第220章先皇遺詔夜間模式→第220章先皇遺詔:
青霧再要阻攔,卻被護衛攔住了。
她忘了,這是在宮中。
她今日進宮只是尋常請安,并沒有帶護衛。
而這些護衛是皇后親衛。
是皇后的人,自然不會聽她的。
哪怕她是公主。
青霧眼睜睜看著皇后離開,她阻止不了。
裴恒那樣的性子只怕不會情意屈服。
他雖然恨父皇逼得他母親自殺,但從未想過用極端的手段報復。
因為他心中有大義。
不想因為私仇做出不利天下之事。
可母后卻要逼他挑起政變,借此除掉魏王。
他不會答應的。
太極殿偏殿內,裴恒正坐著喝茶,皇后抬手阻止了宮人稟報,不過,裴恒在聽到腳步聲便起身了。
“微臣見過皇后娘娘。”裴恒行禮道。
皇后笑著,依舊是慈眉善目的模樣:“坐下吧,無需拘束。”
裴恒看著皇后的笑,實難和昭昭口中的皇后聯系起來。
不過,昭昭不會騙他。
而且,他想了一路,除了魏王,的確皇后嫌疑最大。
“不知娘娘召見微臣所為何事?”裴恒開門見山道。
到了這個時候,不用虛與委蛇。
皇后笑了笑,屏退了宮人。
房間里除了皇后娘娘的貼身宮女,只有他們二人。
皇后此舉就是為了博取裴恒信任,讓裴恒降低防備。
她的確很會拿捏人心。
“毅之,本宮今日召你進宮,便是想和你開誠布公的談一談,至于如何選擇,本宮不干涉。”皇后娘娘依舊是慈愛的模樣。
“皇后娘娘有話請講。”
皇后笑了笑:“那本宮便從當年說起,是關于你母親,衡陽公主。”
裴恒神色果然變了,皇后娘娘唇角的笑容更甚了。
她就知道裴恒心底最在乎的人就是他母親。
“你可還記得先帝臨終時除了已經陪先帝去了的趙大伴,只有你在身旁嗎?”
“自然記得。”
也正是因為皇祖父的那傳位九王爺,他才能得到皇上的偏愛。
“其實,先帝并不喜歡皇上,更無意傳位給他,皇上更屬意七王爺,因為七王爺是你母親的母妃養大,同你母親關系最好,日后也能護著你母親,可你知道,為何先帝卻又要傳位給皇上嗎?”
裴恒的確不知,那時他不過四歲,而他和皇上在此之前關系一般。
“因為那時的皇上已經做好了逼宮的準備,他娶了出身平平的本宮,所有人都沒把他放在眼里,甚至暗地看他笑話,他看似不爭,卻處處籌謀,他娶本宮,可不是本宮的美色,而是那句預言,說本宮有”
她出身小官之女,游方道士那句話,家里人想信但又不敢信。
因為夠得上的還能爭一爭,夠不上的就是癡心妄想。
直到,春日踏青,安王瞧中了她,不顧阻攔娶了她。
家人都以為,她做這個王妃已經是頂天了,應了那句父親討好安王,十分自豪的說了她命格旺夫,方士說她有 安王癡戀她,自是父親說什么他都附和。
她嫁去安王府一個月便有了身孕,她懷孕四個多月時,那時還是九王爺的皇上游歷到安城,在王府住下。
九王爺本就貪戀她美貌,又聽王爺醉酒說那句鳳凰命格,更起了心思。
他在王府一住就是幾個月,更不知從何處找到當年為她批命的那個方士。
九王爺比起木訥的安王的確更會討人歡心。
而她也的確動了攀附權貴的心思。
字:大中小第220章先皇遺詔夜間模式→第220章先皇遺詔:
也許,她真的可以做皇后。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于是,她拋夫棄女隨九王爺進了京城。
九王爺也的確如當初承諾,讓她做了九王妃,對她極好。
她雖出身小官之女,但也飽讀詩書。
她不止是九王妃,還是他的謀士。
他是不起眼的王爺,他們一步步籌謀,其實聶遠峰不是皇上的人,是她的。
先皇不是不立七王爺,而是若立七王爺,七王爺也穩不住大局。
到時九王爺奪位,一場宮變,或許會動搖了大齊根基。
先皇賭不起。
所以,才借裴恒之口說傳位給九王爺。
實則是為護著衡陽公主。
為他們母子尋個靠山。
至少九王爺登位,會念著這個恩情放過衡陽。
七王爺可以回封地,茍且一生,可衡陽卻是在京城的。
得寵的公主下場好的又有幾人。
先帝是有遠見的。
可惜,衡陽嫁錯了人,又遇到皇上那樣慣會做表面功夫的小人。
皇上坐穩了皇位,她的野心也漸漸被燃起。
畢竟,嘗過權力的滋味,誰想被困在后宮。
她親近衡陽有私心,裴太傅雖然人品一般,但學問是極好的。
所以,她選了裴太傅做太子的老師。
皇上想要收回世家權力,大興科舉,但裴家在世家中卻是個獨特的存在。
因為裴家走的文臣路線,那些科舉的士子也以裴家為尊。
她以為皇上不會動裴家。
她的確在拉攏裴家。
可皇上疑心太重,太子漸長,而他春秋正盛,他怕太子奪權,便策劃了當年那一場變故。
皇上疑心她,想要奪她的皇后之位,她無話可說。
可皇上偏要借梅妃之手,還做出一副深情的模樣惡心她。
他維護的根本不是她皇后的顏面。
他不過是想掩飾他卑劣的內心罷了。
當然,裴太傅也不是什么好東西。
他出入東宮和鳳闕殿,尤其,在秋娘第一次入宮之后,大抵是猜到了些什么,便派人去了安城。
他卻將這個以威脅皇上的把柄告訴了衡陽公主。
甚至告訴衡陽,太子血脈有疑。
衡陽知道的時候已經報了必死的心。
她是大齊的公主,在宮中長大。
她怎么會讓威脅到大齊根基的流言。
所以,那日,衡陽進宮什么都沒說。
她拿出了當年先皇的遺詔。
是的,遺詔。
先皇立太子的遺詔。
衡陽用先皇遺詔換了裴家性命。
回去之后便吞金自殺。
皇帝逼死了衡陽。
他就是罪魁禍首。
皇上當然不會承認,到了今日他還在用她來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