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隨心所欲

  見小四如此,福松倒是不忍拒絕了。

  京旗子弟除非謀了外缺,否則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去外頭。

  他就道:“你功課都學的差不多了?國文跟蒙文平日里成績都中上?”

  小四見他松口,忙點頭道:“都學的差不多了,不過如今八旗子弟專攻科舉的人也多了,明年就算下場,也是在五五之數,倒是下一科,更穩妥些。”

  福松點頭,望向齊錫跟覺羅氏道:“阿瑪,額涅,小四想要出去見見世面,那年后就讓他跟兒子出去轉一圈吧?”

  覺羅氏聽了皺眉。

  低頭娶媳婦,福松去一趟桐城給未來的岳母拜壽,這不算什么。

  都統府這里真要有人跟著,應該是福松的親長跟著。

  畢竟福松年歲在這里,按照滿人規矩是大人了,按照漢人的算法,還沒有及冠。

  可惜的是,齊錫是職官,自己這里還被家務事牽扯,不能出遠門。

  齊錫直接訓斥小四,道:“你哥哥既是拜壽去的,路上時間也緊,要是因你的緣故,累的你哥哥耽擱了,你自己好意思?”

  覺羅氏也看著小四道:“不是小孩子了,轉年也十六,要自己負責自己個兒,非要這回出門么?這不是給你哥添麻煩!”

  小四起身聽了,有些拿不住主意了。

  可是他也曉得,錯過這回,自己想要去江南,還不知十年八年之內能不能成行。

  他想了想,道:“那兒子自己個兒負責自己個兒,也從家里多帶幾個人過去,要是路上真的因水土不服什么的耽擱了,就在那里候著,等著哥哥返程再匯合…”

  家里的孩子中,雙胞胎與小五排在中間,平時也言語的少。

  好不容易開了一次口,福松也好,齊錫夫婦也好,到底是點頭應了。

  換了個頑皮的孩子肯定不會慣著,可是打小規矩懂事的,就可人疼了。

  小四歡喜不已。

  小二跟小三也帶了羨慕。

  小五見了,對江南也生出向往來。

  江南有不少旗營,等他以后出仕,可以謀外缺,到時候別說兄弟們,就是阿瑪、額涅都可以去江南見識一回。

  小六卻對江南興趣不大,他想要去西北。

  如今大清境內,就西北陳兵最多,大清跟準格爾之間,說不得什么時候還要再起戰端。

  身為八旗子弟,誰不想去戰場建功立業呢?

  他雖日后有更平穩的前程,可以等到十五阿哥開府,直接為皇子府侍衛,可是在那之前,還是想要去西北轉一圈。

  只盼著西北戰端遲些年,等他從上書房出來再說…

  都統府的兒子們初立志,不拘在京城一地,要見識見識外頭的廣袤世界。

  宮里的皇子們,也參加完了藩宴,各自家去。

  九阿哥沒有立時就走,而是帶著十阿哥去了一趟內務府。

  今晚乾清宮還有“宮妃宴”,寧壽宮也有守歲宴。

  九阿哥問了一遍當值的主事,曉得兩處宴席所需桌椅碗碟都叫人清點出來送過去,晚上需要的酒也出庫,就放下心來,出宮去了。

  到了馬車上,九阿哥道:“瞧瞧,這乾清宮夜宴,連庶妃都有資格入座,可是咱們當兒女的,卻不在其中!”

  開府的成丁皇子也罷了,可是他們年幼的時候也沒有參加過。

  可見紫禁城只是皇父的紫禁城,他們這些皇子也好,還有養在寧壽宮的皇女也好,都是過客。

  十阿哥道:“好好的,九哥提這個做什么?”

  九阿哥輕哼道:“下午的藩宴,汗阿瑪出來跟眾人吃了兩盅酒就離席了,爺還擔心是不是他老人家身子不舒坦,結果好么?乾清宮的夜宴照舊,養精蓄銳,就為了陪妃嬪守歲…”

  十阿哥曉得他心軟孝順,道:“九哥放心吧,汗阿瑪真要身體不豫,不會強撐著的,藩宴年復一年的,都成了過場,汗阿瑪早年也有先離席的時候。”

  “是么?這幾年都是最少到半場的…”

  九阿哥只參加過這幾年的,倒是沒有留心早年的。

  十阿哥點頭道:“是的,我聽七哥提過。”

  今晚他正好與七阿哥同席,看到圣駕提前離開的時候也關注了一下,七阿哥就說了兩句。

  九阿哥聽了訕訕,道:“那是爺見識短了,不曉得這個…”

  原來有前例,他這擔心是多余的…

  乾清宮,西暖閣。

  康熙趴在炕上,赤裸著上身,旁邊是個花白頭發的太醫,正在給御體上行艾灸。

  艾灸能驅寒氣,通經絡,養陽氣,延年益壽。

  這兩年秋冬,皇上都會行艾灸。

  許是今年冬日出門的日子多,體內寒氣也比往年重,在齋宮那幾日就勾出來痹癥,今兒才發作出來。

  梁九功跟魏珠兩個在旁,視線都在老太醫身上。

  老太醫頭發都花白了,眼睛看著也渾濁,胳膊看著虛弱無力。

  兩人不得不擔心,都不敢離遠了,生怕老太醫手不穩,燙傷了龍體。

  康熙閉著眼睛,感受著后背穴位上的熱氣。

  不知是艾灸起了作用,還是心理原因,他覺得原本僵硬的身體松弛下來,也有些暖意。

  一套艾灸下來,小半個時辰過去了。

  康熙整理了衣服,盤腿坐起來,聽著太醫下醫囑。

  三個時辰之內不能洗澡,兩個時辰內不能見冷風,等等。

  都是康熙早就聽慣了的。

  換了其他太醫,也不敢在御前這樣一次次的啰嗦。

  可是這位老太醫歲數太大了,年過古稀的人,記性有些不好,雖說每個月都被傳召過來,可是每次都要絮叨一遍。

  康熙寬和,也不惱。

  只是看著老太醫年邁糊涂的樣子,他心里也多有感觸。

  這就是人老了的樣子,可憐可厭。

  等到老太醫下去,走路都顫顫悠悠的,康熙心生不忍,對梁九功,道:“下回再行艾灸,換旁人吧!”

  梁九功躬身應了。

  早該換人了!

  真要燙傷龍體,算誰的?

  只是太醫院的太醫雖多,可有資格親自給御前看病的御醫卻是有數的。

  皇上又念舊,除非太醫們真有錯處,否則并不輕易換人。

  今兒的老太醫就是在御前聽差四十來年了,可是因御前一直用著,也沒有致仕,還是太醫院掛值。

  眼見著康熙情緒低沉,興致不高的樣子,梁九功道:“皇上,侍膳總管拿了今晚的座位圖來,等著呈皇上定奪呢…”

  宮妃的座次,本應該是固定的。

  帝妃家宴,就算有些寵妃寵嬪得了恩典,也沒有提前挪位置的,多是賞菜罷了。

  侍膳總管之所以前來請旨,不是多此一舉,而是拿不準和嬪跟王貴人的位置。

  要知道,后宮妃嬪,什么身份,享用什么等級的膳桌陳設,都有定制,不容混淆。

  妃是黃地綠龍盤,嬪是藍地黃龍盤,貴人綠地紫龍盤,常在五彩紅龍盤,答應只能用各色瓷盤。

  和嬪如今享受妃的份例,可是并沒有諭封為妃;王貴人也是如此,享受嬪的日用,卻是也沒有口諭封嬪。

  早年禮制不全,后宮晉升,諭封跟冊封是一樣的。

  就像咸福宮妃,一直是口諭封,沒有正式冊封過。

  還有敏嬪跟良嬪,在冊封十年前,就分了半個內管領,諭封為嬪。

  和嬪與王貴人,一個有寵,一個有功,都是享受的更高一級的日用。

  可是跟咸福宮妃、敏嬪與良嬪還不同,和嬪還是半個內管領人口,王貴人沒有分內管領。

  康熙點頭,示意侍膳總管進來,也看了座位圖。

  眼下的位次不用說,都是按照宮妃身份,請安入座的次序來的。

  康熙的目光落在和嬪跟王貴人兩人名字上。

  和嬪居于四嬪之末,王貴人已經居于貴人之首。

  早在十五阿哥與十六阿哥先后入上書房時,王貴人的座次就從貴人之末挪到貴人之首。

  換做以往,康熙會選擇位子不動。

  給有子的妃嬪體面,也是給兒子們體面。

  眼下,康熙卻生出幾分逆反之心來。

  這是他的紫禁城,他是唯一的主人,不需要去理會皇子們的看法。

  他們要是真的因為些許小事,對他這個汗阿瑪心生不滿,那就是不孝。

  他倒是要看看,兒子里有幾個孝順的,有幾個不孝順的。

  康熙就道:“王貴人座次不變,和嬪位次挪到咸福宮妃之后…”

  說到這里,他頓了頓道:“僖嬪位置挪到敏嬪之后…”

  原本四嬪排位,是僖嬪、良嬪、敏嬪跟和嬪。

  如此一動,就成了和嬪、良嬪、敏嬪跟僖嬪。

  這動得不單單是今晚帝妃宴的位置,還有以后寧壽宮的排位。

  侍膳總管應了,接了座位圖下去準備。

  梁九功在旁,想到了良嬪。

  今晚良嬪娘娘怕是吃不好了。

  雖然都是四嬪里的第二位,可是上頭壓著一個老牌子嬪主跟一個年輕的寵嬪,這滋味兒可不一樣。

  還有僖嬪,這幾年行事越發歪了,性子也古怪,不敢去招惹上頭的妃主,可是對下頭的嬪、貴人說話很是尖酸無禮,對啟祥宮的貴人庶妃也常有苛待。

  皇上就是懶得收拾,這回趕上了,就一并收拾了。

  等到入更之前,各宮的妃嬪就都盛裝而來,齊聚乾清宮。

  要知道,宮里主位與庶妃數量不菲,受寵的還罷,每個月都能有見圣駕的機會,不受寵嬪妃,一年到頭也只有今日能見到圣駕一回。

  跟往大宴的熱鬧不同,今日開席之前,卻是一片寂靜。

  依舊是雙人席,東邊首席是惠妃跟德妃,西邊首席是宜妃跟咸福宮妃。

  東邊的次席是佟妃跟良嬪,西邊的次席是和嬪跟敏嬪!

  宮妃的位次都有人引位,自然不會引錯。

  和嬪挪了位置,居于佟妃之后,這是諭封為妃了?

  別說貴人庶妃們震驚,連帶著幾個年長的妃主都面面相覷。

  早在和嬪產女之前,又是挪承乾宮正殿,又是按妃例供應日用,有封妃的架勢。

  可是生下的是皇女,皇女還殤了,“生子有功”這一條站不住了。

  封妃的事情也不了了之。

  這都小半年過去了,又要封了?

  良嬪嘴角笑著,手中的帕子捏得死死的。

  不封妃,也可以提為嬪之首。

  真要和嬪封位,自己就要往后挪一位,而不是現在這樣依舊排在第七位。

  良嬪還能保持鎮定,僖嬪已經身子打晃。

  她從嬪之首,淪為嬪之末位,跟貴人同席了…

  昨晚想要堅持一下的,結果沒寫出來,以后除了請假不預告了,三更不定時掉落,保二。

  書友圈有讀者稱號活動與分起點幣活動,大大們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小八姐姐的活動貼,_。

  (本章完):mayiwsk←→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我的公公叫康熙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