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得罪同業 港燈的會議上,林正杰和一班高層們正在開會,包括港燈旗下的重要子公司負責人也到場,算是為1984年的工作做布局。
港燈在1983年度的盈利高達8.8億港幣,這是林正杰沒有預料到的事情。拋開炒美元的獲利2.5億港幣,也有足足6.3億港幣的盈利,它的正常性盈利增幅超過20。
20的增幅不算夸張,但如果拋開地產業務不談,那就顯得很厲害了。而港燈的地產業務,暫時是被鎖定(捂盤)。
港燈的電力盈利增長是大頭,其次是零售(豐澤電器),最后還有工程、工業、貿易、電訊、地產、保險等業務。
與此同時,港燈已經擁有十幾億港幣的現金流,顯得十分的充裕。
這樣一來,港燈的利潤實際上達到了和記黃埔的八成左右(和記黃埔今年11億的利潤)。
至于今年(1984),港燈的正常利潤預期會超過8億,甚至預期可達910億港幣。理由很簡單,除了電力、零售的增長外,今年港燈的地產也會開始回報。那么到了1985年,港燈的盈利更是穩穩達到十幾億港幣!
此時的港燈,擁有著45的國際城市集團,而這家企業擁有1000萬平方尺的可建樓面銷售,這就好比是控股著一家恒隆地產企業,好比是控股著香港‘第六大地產開發商’。
而電力方面,八十年代香港政府出臺‘鼓勵用電的收費制(用電量愈多愈便宜)’,港燈的供電量每年有大的增長,盈利自會遞增。用電就像人要吃飯一樣,經濟的盛衰,都不會對電業構成太大的影響。
“另外,數碼通的門市除了發展旗艦店外,可以租賃豐澤電器的柜臺。這樣可以節省租金成本,又可以展開業務。”
林正杰點點頭,他旗下的OK便利店也在醞釀這樣的商業活動,目的是——搶占市場,最終達到壟斷性的目的。
港燈的海外擴張,從1984年正式開始,后續東南亞、澳洲、加拿大、內地,甚至是歐洲,都將成為能源擴展之地。
所以,威利斯不敢不認真對待。
故此,如果泰富集團能拿下會德豐洋行,那么就能彌補在零售領域的實力,更勝一步自己組建新的超級市場。
不過在零售領域,‘超級市場’是泰富系沒有涉獵的,這里面涉及到人才、供應鏈等,所以進入超級市場領域很困難。
這個老板和其它老板不太一樣,能力非常的全能。據他所了解,李家成在和記黃埔尚且沒有如此本領。
會議期間,林正杰說道:“豐澤電器在華夏新年前,要在電視臺、報紙、雜志上,大幅廣告宣傳,并搞活動促銷。”
林正杰雖然希望使用英籍管理層,但也不希望港燈是全英班,華洋參半還是比較合理的。
這個時候,林正杰自然想起‘會德豐集團’來。
他是華人高級職員,是林正杰從香港電話公司挖過來的人才,專門負責數碼通的發展。
接下來,布魯加說道:“今年,我們港燈爭取在泰國達成投資火力電廠的海外發展,逐步以合資的形式打入東南亞電力市場.”
林正杰滿意的說道:“對,香港的地盤有限,港燈要開始朝海外發展。當然海外發展要首選政局穩定的國家,泰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林正杰慎重的說道:“我說的可能不是一般的廣告宣傳和減價活動,我是想豐澤電器策劃一場‘打擊’香港競爭對手的長期活動,包括那些超級市場.總之,要對香港市民形成一種‘買電器、電子設備,就來豐澤電器’的意識習慣所以這次要大作廣告宣傳、燃起大減價活動,減價力度不需要過大,但時間一定是要破紀錄,這樣才能形成一種購買習慣。”
豐澤電器的零售收入,也隨著香港經濟的發達,而大大增加。這家零售企業,覆蓋了香港人所需的全部電器、電子產品,且已經擁有四十多家門店,擴張速度很快。
門店數已經增長起來,那么接下來自然應該將超級市場、商店的電器電子產品份額,統統搶過來。
威利斯隨機說道:“好,我馬上組織新方案,一定保證在春節前夕實施。”
數碼通總裁杜建邦眼前一亮,隨即說道:“好的,林生!”
別看會德豐洋行是四大洋行最小的,但它確實擁有上市企業最多的,旗下的上市公司多達9家,以會德豐集團為首,包括會德豐船務、置業信托、聯邦地產、夏利文發展、連卡佛、聯合企業、寶福發展及香港隧道。
整個東南亞市場,在1997年之前,還是值得投資的,當然菲律賓除外,哪里比較亂。
威利斯馬上說道:“有的,我們在亞視投了黃金時間的廣告,也在籌備進行減價活動。”
畢竟每年豐厚的現金流,如果不拿去投資,豈不是一種浪費。
“老板,你怎么搞的,不賣力推銷我們《東方日報》,推銷《天天日報》這樣的垃圾報紙做什么?”羅文虎對著報攤老板的一通輸出,臉上露出兇相。
他在這個報攤觀察了好久,發現報攤老板不僅將《天天日報》放得更顯眼,而且還會主動推薦《天天日報》,這讓他怒了。
最近,《東方日報》大走下坡路,上面的老板也是心情很不好,催促大家快想辦法。雖然羅文虎只是一個發行部管理層,但卻也是非常忠心于馬家。
“你說話注意點,我推銷哪家的報紙,關你什么事情!”報攤老板立即就不干了,不滿的對羅文虎說道。
賣一份《天天日報》,他可以賺1.2港幣;賣一份《東方日報》,他才賺0.3港幣。
雖然兩份報紙的零售價都是1.5港幣,但發行商給的價格卻不一樣,所以他們為了多賺,自然要推銷給顧客《天天日報》。
更何況,《天天日報》目前就報紙的質量,絲毫不弱給《東方日報》,這就更是推薦的理由了。
“你怎么說話的,不想混了!我們《東方日報》可是香港第一大報紙,你不推薦我們的,推薦別人的報紙,是不是不想開店了!”羅文虎只知道,他這一招很管用,所以繼續使用。
這些報攤老板,多知道東方報社背后的勢力,這些年屢試不爽。
沒想到,這一次羅文虎失算了。
報攤老板先是有些驚,隨后穩定心神的說道:“我們都在賣,不過最近《天天日報》好賣一點,我順帶推銷一下而已。還有,我聽說你們老板不是被抓進赤柱監獄了,是不是?”
馬成發被抓進赤柱監獄9個月,再加上后面還有1年的緩刑,這個已經被香港媒體大肆報道出來一陣,畢竟這有仇不報,大家豈不是傻。
《東方日報》當年欺凌大家有多恨,現在大家就多幸災樂禍,特別是惹到林正杰這個大亨,大家更是在一旁推波助瀾。
“你放P,我們老板在公司好好的!”
“是嗎?反正也是馬家的人。好好做人啦,現在是法治社會,你們那一套已經不吃香了。”
羅文虎氣得想掀攤子,不過很快才發現,他現在也是‘良民’了,要是掀攤子,搞不好正要吃牢飯。連二當家那樣的人,都被人送進監獄,更不要說他們這些人了。
對于上面的事情,羅文虎當然了解一些,據說二當家是得罪了大亨林正杰,然后被港府嚴判,否則那點事情根本不用坐牢的。
“那伱總得告訴我,你為什么主動推銷《天天日報》吧?”
報攤老板見羅文虎服軟,內心松了一口氣,畢竟他也不想發生沖突。
“賣一份《天天日報》,我可以賺1.2港幣;賣一份《東方日報》,我才賺0.3港幣。你明白嗎?”
“怎么可能?”
“怎么就不可能,發行商只收我們3毛的成本。”
“還是不可能,發行商收你們3毛,那發行商和出版商賺什么?”
“我哪里知道,或許是《天天日報》搞活動呢!”
得到這個消息,羅文虎再也沒有心思,連忙朝著東方報社趕往。
另外一邊。
瘸子馬庭強一瘸一拐的來到馬成坤辦公室,匯報道:“大哥,《東方日報》昨天的銷量只有26萬份不到,最近一周時間就跌了2萬份。”
自從馬成才出事后,各大報社紛紛落井下石,大大影響《東方日報》的銷量,但就算如此,差不多1個月時間才跌2萬份,而且幾乎已經快要消除影響。
而到了今年(1984),他們發現《東方日報》再次發生銷量下跌,僅僅隔了一周多的時間,便已經不到26萬份,足足跌了2萬份,較高峰時更是跌了4萬份。
一開始,大家以為還是受‘馬成才坐牢’的影響,但很快他們發現太反常了。
馬成坤很是煩惱的說道:“老三,到底是什么原因,要查清楚才來匯報!你這樣做事,怎么能讓我放心。”
馬家第一代,自然是非常團結。馬家第二代固然在父輩的影響下也很團結,但實際上有些問題的,當然這種問題不大。
馬庭強試探性的說道:“現在《天天日報》和我們《東方日報》的風格差不多,質量也在提高,會不會是《天天日報》搶奪了我們的市場份額。大哥你也知道的,林正杰做很多事情,都取得驚人的好成績,所以我們有這樣一個競爭對手,確實很難保證不受影響。”
馬成坤自然明白這些,他還知道,林正杰如今貴為香港的頂級大亨,依然沒有忘記當初的事情,所以在針對馬家。這次《天天日報》事件,他必定親自參與其中。
被如此一個大亨惦記,確實有種如梗在喉的感覺,就連臺島的兩位長輩都打來電話,警告他們以后做事要低調一點,不要再被人抓住把柄,徹底被趕回臺島。更不要說,以前擔保他們父輩的那些香港大亨,紛紛警告他們,以后不要得罪林氏家族,不然怎么死都不知道。
很顯然,林正杰如今的威風,是碾壓馬家的存在。
“那你們市場部,再多多做做功課,現在正值《東方日報》的多事之秋,我們兄弟一定要齊心協力,否則就辜負了父輩的心血。”
“好的,大哥!”
如果沒有《東方日報》的加持,那么馬家就會像跛豪一樣,根本沒有洗白的機會。當初那些大亨為什么會擔保他們的父輩,除了他們父輩會做人外,還有就是《東方日報》是香港第一大報的原因。
“老板,我查出來了!”羅文虎急急忙忙來到馬成坤的辦公室,說道。
“虎叔,你查出什么來了!”馬成坤焦急的問道。
《東方日報》里面有不少曾經跟著他們父輩的人,這些人都成為當初《東方日報》崛起的一個因素,他們可以威脅報攤,可以安排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就好比是錦衣衛一樣。
“老板,我查出來了,原來發行商給香港各大報攤和零售商,一份《天天日報》只要三毛錢。所以,現在很多零售商都希望賣出《天天日報》,故我們《東方日報》的銷量銳減。”
馬成坤目瞪口呆,隨后站立起來,說:“怎么可能?發行商給零售商3毛,那發行商賺多少,《天天日報》賺多少?”
馬庭強震驚后,馬上說道:“大哥,《天天日報》可能是免費送給發行商的。”
馬成坤這才反應過來,說道:“KAO,《天天日報》這是不怕得罪整個報業同行啊!”
可不是嘛,《天天日報》背后雖然是大財團,但這種做法無疑是得罪整個報業同行,甚至是惡意競爭。
當然,實際上呢?
《明報》和《星島日報》都有固定的客戶群——知識分子、商業人士,《天天日報》影響最大的是屬于大眾報,例如《東方日報》、《成報》。
當然,這種做法肯定是會讓大家不滿的,接下來就看大家能不能齊心向《天天日報》施壓而已。
若是論財力,大家加起來也比不過《天天日報》背后的財團,所以估計不會有人愿意卷入這場競爭中。
幾乎所有的暢銷報紙,都是背后老板的財富主要來源,所以打價格戰,他們肯定是不會干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