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746章 備大典,蘇曜改制新軍

  第746章備大典,蘇曜改制新軍第746章備大典,蘇曜改制新軍←→::mayiwsk

  面對蘇曜改革官制的方案,眾人震驚之余也都發現了一個致命的缺陷。

  畢竟,三省六部制乃是皇權集中的改革,這層層制衡之下,固然提高效率,但是蘇曜到底不是皇帝,他又該在其中扮演什么身份呢?

  賈詡的話可謂一語中的,直指核心。

  王凌也緊接著站了出來,直接言說蘇曜的提案雖好,但在這之上,還是應該先恢復丞相職位,然后由冠軍侯任丞相,統領百官如此才能算是名正言順。

  王凌的話說得荀彧和鐘繇等人心中一緊,設立丞相,無疑是與這套改革方案背道而馳的決定。

  一旦如此,冠軍侯軍政一把抓,再加上其改革官制以及皇帝丈夫的特殊身份,必將一躍而成為遠超董卓,僅次于王莽一樣的權臣。

  如此一來,其必站于風口浪尖,雖能暫時穩定局勢,但長遠來看,恐怕會為朝綱埋下更深的隱患。

  但是,他們倒也沒有出言反對。

  原因也很簡單,時勢如此,在這天下大亂,中央權威淪喪,諸侯割據之勢漸成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大魄力之人,以強有力的手段掌控大局,重整朝綱,壓制地方分離勢力。

  現在看來,不管是出于他們自身所在的陣營,還是出于對天下局勢的判斷,毫無疑問,目前并沒有任何一個比冠軍侯更適合擔此重任的人選。

  于是乎,在王凌與賈詡之后,他們也緊接著上前表態支持。

  不過,蘇曜的回應卻讓他們大感意外:

  “沒有那個必要。”

  蘇曜笑著點頭:

  “我既廢三公九卿制,自然更不可能再開歷史倒車,這丞相之位,我沒有那個興趣。”

  “啊?”

  “什么?!”

  眾人聞言,皆是面露驚愕之色,顯然沒想到蘇曜會如此直接地拒絕設立丞相的提議,并且表示對丞相之位毫無興趣。

  “君侯此言何意?”

  賈詡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一絲不解:

  “如今時局動蕩,正需一位強有力的領袖來引領國家走出困境,君侯既有此才能,又為何不愿擔此重任呢?”

  王凌也緊接著說道:“是啊,君侯,您若是不愿任丞相,那這朝中又有誰能擔此大任呢?”

  蘇曜微微一笑,目光掃過眾人,沉聲說道:

  “諸位不必擔憂,我并非不愿擔當重任,只是不愿被丞相之名所束縛。”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

  “丞相一職,權柄過重,一旦設立,便會為后世開此例之先河,雖能暫時穩定局勢,但長遠來看,卻可能為未來埋下隱患。”

  “如此作為,實與我革故鼎新的意愿背道而馳。”

  荀彧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贊許之色,他撫須笑道:

  “君侯所言極是,丞相之職,確需謹慎考慮,不過,君侯既不愿任丞相,那又該如何統領百官,推行改革呢?”

  “誰說不當丞相就不能理政了?”

  蘇曜呵呵一笑,說道:

  “我只需拿大將軍之位,掌兵馬之權,再待萬年登基后與其大婚,以大將軍之位暫行攝政事,如此一來豈不是兩難自解嗎?”

  蘇曜的話讓眾人眼前一亮,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大將軍之位,雖不及丞相那般權柄滔天,但也足以掌控朝廷的軍事大權,并且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而且,蘇曜與萬年公主成婚之后,以大將軍的身份暫行攝政事,既符合朝廷的禮制,又能避免丞相一職可能帶來的長遠隱患,確實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君侯高瞻遠矚,此計甚妙!”荀彧拱手稱贊道。

  “不錯,大將軍之位,既能彰顯君侯的威望,又能避免丞相之職可能帶來的弊端,確實是最佳選擇。”賈詡也點頭附和。

  王凌和趙云等人更是紛紛表示支持,認為這個方案既符合實際,又能有效推進改革,穩定朝綱。

  蘇曜見眾人一致贊同,心中也頗為滿意,便立刻拍板道:

  “既然諸位都無異議,那此事便這么定了。”

  “接下來,咱們就要開始著手準備改革的具體事宜了。”

  他看向荀彧和賈詡,吩咐道:“文若、文和,你二人都是朝中重臣,對朝廷的官制和人事都頗為熟悉,接下來就由你們二人負責起草改革的具體方案,務必做到詳盡周密,確保改革能夠順利推進。”

  荀彧和賈詡連忙拱手領命,表示一定不負所托。

  接下來,眾人又就改革的具體細節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包括如何重新劃分官員的品級、如何調整各部的職能、如何選拔和任用官員等等。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和磋商,最終,一個相對完善的改革方案逐漸浮出水面。

  在之前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蘇曜將以大將軍和女帝丈夫的身份暫攝朝政。

  為了保證權力的穩定以及改革的順利推進,蘇曜還特意提前改組了中央軍的編制,把軍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首先,蘇曜便是將已在戰亂中被打殘的北軍、西園、羽林和虎賁等軍重新整編,與自己手上現存的部隊一同,新設親軍十二衛。

  他們分別是董勇統領的左右虎賁衛,趙云統領的左右羽林衛,典韋統領左右金吾衛,關羽統領的左右驍騎衛,張飛統領的左右鷹揚衛,以及王凌統領的錦衣衛和蘇曜自領的赤云衛。

  沒錯,十二衛除了蘇曜外只有六個中郎將,其中除了王凌外,其他五人都是一肩挑起了兩衛。

  這最大的原因除了蘇曜挑不出足夠多優秀的能夠獨立領軍的將領外,更多還是因為現在兵員數量實在有限的緣故。

  經歷了連番大戰后,即便包括蘇曜自己帶來的部隊以及收編董卓投降過來的西涼軍殘部,麾下軍隊的規模也不過三萬余人。

  這相比于蘇曜從遼東來只帶的那八百騎來說自然是跨越級的提升。

  但考慮到蘇曜新編衛隊,一個衛五個千夫長的名額算,一衛滿員仍需5600人。

  也就是說,現存的這些兵力,不算功能特殊,拿走了司隸校尉職能的錦衣衛,其滿打滿算也就填滿六個衛隊的名額。

  而顯然,考慮到還有一些本身就是如張濟和李雷等帶兵起義或歸降過來的人,這親衛隊的缺員也就更加嚴重了。

  但是,蘇曜還是先行設置了十二衛的定額。

  這一方面當然是為了考慮日后中央親軍的擴編,另一方面也是對于那些一直以來跟隨自己的部下們的嘉獎。

  除了關張趙典等人統統都升了中郎將外,那些基層的將士們也隨著一口氣多出了一倍以上的軍官位空缺而一一遞補升職。

  一時間,雖然只是初步方案,還沒有開始實施,但得到了消息的人群們無不歡呼雀躍,忠誠度蹭蹭蹭的上漲,翹首以盼女帝登基的到來。

  但是,有人歡喜,自然就有人憂愁。

  朝堂之上,袞袞諸公們得知了如此激進的改革方案,無不大驚失色,議論紛紛,不乏直言聲討之勢:mayiwsk←→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我在三國騎砍無雙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