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十四章 建文四寶,內閣初露崢嶸

第七十四章建文四寶,內閣初露崢嶸  朱允炆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組建自己的班底。

  嚴濟、黃子澄很早便是東宮重臣,與身為朱標長子的朱允炆自是頗為相熟。

  于是他便以他們為班底,重組內閣。

  嚴濟被從寧波老家召回,黃子澄亦重新回到了京師,兩人雙雙入閣。

  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一個人,朱允炆不會忘記。

  “方孝孺現在何處?”他問自己的手下。

  “在蜀王府,為蜀世子之師。”

  “召他回來!告訴他,朕任命你為閣臣。”

  方孝孺曾經被朱元璋所召見,朱元璋十分欣賞他的舉止端莊,不過也說過“今非用孝孺時”,現在洪武已逝,是時候了。

  對于原閣臣,朱允炆也有自己的處理方式。

  齊泰,在朱元璋之前問起大位歸屬的時候,曾經力挺朱允炆,朱允炆投桃報李給他升官,到了兵部左侍郎。

  嚴新成,這個不用說,被認定為是燕王的忠臣,朱允炆直接免了他的官。立儲之爭站錯隊,這便是后果。

  吳伯宗,朱允炆對他曾經榜眼的身份很是欣賞,這證明對方文學和政治功底都不弱,于是便留下了他。

  劉三吾也幫朱允炆說了話,建文帝當然也不能虧待他,官職一路升到了吏部左侍郎,官職正三品。

  劉三吾還是比較幸運的,要知道在原本歷史上,身為翰林學士的他當仁不讓地主持了洪武三十年的科舉。

  那可是南北榜案啊…

  不過他因為已經入閣,總算是逃過一劫。

  但是,另兩個考官白信蹈和紀善就沒他這么幸運了,春榜貢生五十二人,盡是南人,北方舉子聯名上書抗議,朱元璋氣得在大殿上吼出:“難道朕的大明,只有半壁江山嗎!!!”

  兩人及其他二十多個考官,全部被凌遲處死,以謝天下。

  說起來,嚴家這次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因為朱元璋認為此次科舉存在舞弊,所以狀元被一并凌遲,殿試、會試排名頭幾名的戍邊,而嚴家那一代考的最好的一個,便是會試第三…

  不過這和建文帝沒什么關系。

  內閣已成,他召開了建文朝的第一次會議。

  御書房,四張凳子一字排開,落在下首,四個中老年人腰桿筆挺,端坐其上。

  他們的對面是寬大的書桌,上面一如既往地堆滿了各種文件奏折。

  只不過龍椅上坐著的,再不是那個威嚴的老人,而是一個儒雅的年輕人,他的手中緊緊握著那代表天子的大印,似乎一旦松開,便要失去一般。他的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目光掃過他的內閣重臣。

  眼神中,有著對這種感覺的新奇,更有著壓抑不住的喜悅。

  “諸位,朕初登基,上下事務,頗有不明,還需各位輔佐。爾等皆是朕之心腹,可有何要事,呈上來商議一番。”他故作嚴肅地說道。

  嚴濟第一個說話:

  “如今頭等要事,當在藩王。”

  “藩王之權,未免過大,三護衛成千上萬,塞王甚至擁兵數萬,一旦有不臣之心,則天下板蕩。”

  “且其中多不法者,如齊王朱榑,暴虐驕縱,封地百姓苦不堪言,此等藩王,留之何益!”

  “臣建議削藩王之護衛,圈禁于鳳陽,有不法者廢為庶民,以示懲戒。”

  是的,建文帝上位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

  事實上,對于此時的大明來說,最重要的,也就是這個了。

  只能說,朱元璋設立藩王,以藩屏宗的政策,想法是好的,但是結果卻并不是很好。

  明初的藩王,自然不能和漢代列土的藩王相比,畢竟他們沒有自己的藩國,但是相比于歷史上其他的宗室,卻也是超過了大多數。

  別的不說,單說每個王,都有從數千到上萬人不等的護衛,這就足以讓歷朝歷代的大多數宗室眼紅,更別說塞王個個握有邊境兵權。

  朱元璋時期,因為都是他兒子,老子又強勢,那這九大塞王,就是九把好用的刀。

  但是一旦洪武皇帝去世,而接任的皇帝不夠強力,那這九把刀的刀刃,就將朝向皇帝自己。

  對于宗室而言,這天下,只要姓朱的沒換,其他的,都可以換。

  哪怕上位的不是朱允炆而是其他人,這個藩,也是一定要削的,甚至朱標也是一樣。

  因為藩王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央朝廷了!

  雖然名義上,每個藩王只有三個護衛,然而燕王晉王都擁兵十萬以上,寧王手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其余的塞王也都在相應的負責范圍內,對當地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他們本身護衛只有一兩萬,但是在衛戍邊疆的時候,其附近的幾個都司基本都是聽從他們的調遣的。

  一旦生出異心,他們對那幾個都司的士兵們振臂一呼,也不知有多少人會倒戈相向。

  這個樣子,換你你也削。

  更何況,朱允炆的繼位,并沒有朱元璋的背書。

  他心虛啊!

  而朱棣作為朱元璋真正屬意之人,更是成了眼中釘,肉中刺這樣的存在。

  所以削藩之事,迫在眉睫。

  閣臣們也知道,自是紛紛附和。

  朱允炆點了點頭,但是又表現出一副于心不忍的表情:

  “愛卿所言,句句在理。然而,他們都是朕的叔父,如此行事,朕豈能忍心?且鄉間小人不識利害,言朕目無長輩,心性薄涼,那又如何是好?且讓朕考慮一番。”

  黃子澄當即說道:

  “陛下,削藩之事,絕不可緩,陛下越拖,則藩王越強,成大事者,萬不可瞻前顧后!昔日唐太宗弒兄囚父,亦不失為一代明君,更何況陛下?至于鄉間流言,陛下可列諸王之罪,昭告天下,相必百姓會理解您的良苦用心。”

  “好好!既如此,便依卿所言,立行削藩。但萬不可傷我叔父性命。”朱允炆終于“不情不愿”地答應了削藩之事。

  “那,先削哪一個藩王呢?”朱允炆嘴上這么問著,但是他的目光,卻不自覺地越過四人,停在了墻壁上掛著的地圖上。

  北平。

  他的目光定格于此。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地址: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地址: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地址: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飛翔鳥中文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