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艦隊核心 比星塵級戰艦更大一級的,可以充當戰斗小隊旗艦的飛船,陳岳則打算命名為星云級。
星際塵埃多了,匯聚在一起,便被稱呼為星際塵埃云,簡稱星云。
星云級飛船之上,具備成為一整支艦隊核心的戰艦,陳岳則打算命名為“彗星”級。
彗星級再往上,則是矮行星級。矮行星級之上,是衛星級,然后再是行星級、恒星級、星團級、懸臂級、河系級、星系團級,等等,一直到最終的宇宙級。
不過以陳岳目前的軍事科技水平,滿打滿算,最高也就只能造出彗星級的戰艦了。再大的話根本造不出來,還要等軍事科技再度發展之后才行。
戰艦這玩意兒,有時候并不是越大越好。足夠龐大的戰艦,也需要足夠先進的材料科技、推進技術、能源技術作為搭配,還要有足夠的生存能力與攻擊力。
其余的配套上不來,戰艦太大的話,就只是個行動遲緩,自身脆弱的活靶子,沒一點用處。
這第一艘星塵級戰艦順利通過了陳岳的驗收,基本達到了陳岳的要求。
接下來,大批量的星塵級戰艦的建造任務立刻提上日程。
在來自整個太陽系的資源支撐之下,這建造在太空之中的造船廠迅速開始了滿負荷生產。
無數座工廠轟鳴著,生產著星塵級戰艦所需要的零部件。在真空、無重力的組裝環境之中,數千萬臺機器人終日忙碌,將一艘艘的星塵級飛船組裝出來。
一旦有新飛船下線,在陳岳的操縱之下,它立刻就會飛向一處距離木星約600萬公里的地方,在那里與自己的“戰友”們匯合,投入到激烈的太空戰爭之中。
自星塵級飛船的數量到達一百艘之后,陳岳立刻就開始了軍演。
模擬軍演效果再好,也總歸是虛擬的。它只能在陳岳限定的框架之內變化。但現實世界注定要比虛擬世界復雜許多,有許多問題唯有在現實環境之中才能暴露出來。
這一百艘飛船被劃分為兩個陣營,在一艘大型補給船的支撐之下,終日在這里展開激烈的對抗。
當星塵級飛船的數量提升到一千艘的時候,陳岳開辟了第二戰場,開始以一顆衛星為核心,展開了星球爭奪戰的攻防演練。
一方艦隊拼命向這顆衛星展開進攻,試圖摧毀這顆衛星之上的工業設施。屬于這顆衛星的艦隊則拼命防守,拼死保護著這些為自己提供資源支撐的工業設施。
大量的地面防空武器也開始發揮作用。建造在地面的電磁炮、激光炮、導彈基地等也直接參與到了戰斗之中,拼命殺傷敵人,保全自己。
星球爭奪戰、太空遭遇戰、太空陣地戰、近恒星環境作戰、高輻射環境作戰、星球地表作戰、偷襲戰…
陳岳制定了高達幾十個的不同的太空作戰環境,操縱著日漸龐大起來的艦隊,在這些太空環境之中終日對戰不休。陳岳的戰爭理論便在這種情況之下飛速發展起來。
當星塵級飛船的數量達到兩萬艘的時候,陳岳潛心研發的新一代小隊旗艦級飛船,星云級飛船終于下線,且一造就是一百艘。
這為戰爭形勢又帶來了新的變化。
星云級飛船的噸位達到了一萬噸,體型更大,更重,防御力更為強悍,攻擊力也遠遠超出最小型的星塵級飛船。
它上面足足裝備了150枚星際導彈,電磁炮數量也高達30門,主炮則裝備了兩門,發射出的彈丸能量達到了10億焦耳,一顆彈丸的殺傷力便相當于240公斤炸藥爆炸釋放出來的全部能量。
當陳岳嘗試著將星塵級戰艦編隊,約30艘星塵級戰艦編為一隊,且以一艘星云級戰艦作為這支艦隊的核心,與維持著以往戰斗模式的,不配備星云級戰艦的對手作戰之時,配備了星云級飛船的艦隊立刻便呈現出了碾壓態勢。
星云級戰艦的火力太猛了,防御力也強到過分。在戰斗呈現出相持狀態,也即敵方暫時壓不過己方,己方也壓不過敵方的時候,星云級戰艦的出馬立刻便能打破僵局,直接打亂敵方戰線,眾多星塵級戰艦立刻一擁而上傾瀉火力,瞬間便會將敵方打垮。
當己方處于劣勢的時候,星云級戰艦也展現出了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成為局部戰場的支點,讓星塵級戰艦可以以自己為核心展開戰斗,并得到庇護,不至于徹底潰敗,徹底無法挽回。
戰場局勢千變萬化,只要能堅持下去不被打垮,就總能等到翻盤的機會。星云級戰艦便起到了防止潰敗的作用。
劣勢時讓己方能繼續堅持,防止潰敗。僵持時能以強大的火力和防御力打破僵局,陳岳發現,這星云級戰艦實在太好用了。
經過實際檢驗,確認星云級戰艦及編隊作戰戰術確實有用之后,陳岳立刻馬不停蹄,開始開發更大型的彗星級戰艦。
陳岳清晰的認識到,彗星級戰艦是自己當前技術條件下,所能制造出來的最大型、火力最猛、續航時間最長、防御力最強的戰艦。
基于此,彗星級戰艦需要能起到戰略性的、足以影響并改變整個戰場局勢的作用,才算是合格。
星塵級戰艦負責一線拼殺,戰略定位是消耗品,多一艘少一艘都不要緊。
星云級戰艦則可以影響到一處戰場的局勢,被擊毀一艘,雖然不至于影響到全局,但在這一處戰場的局勢可能就徹底不受自己控制。
彗星級戰艦則不同。
它是一整支艦隊的旗艦,它具備影響一整場戰爭走向的能力。相應的,如果它被擊毀,可能會導致一整場戰爭失敗!
它是如此的重要,重要到陳岳足足設計了一整年的時間,才算是定稿,并正式開始了建造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