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十三章 金屬加工廠

第十三章金屬加工廠  預處理裝置、鍋爐、發電機、電線,都是金屬啊,都得依靠冶金產業來提供資源。

  但現在,陳岳所能用的,卻僅有可憐巴巴的幾臺多功能煉礦機器人,每天就只能通過定制化的模式,來煉出那么一丁點金屬。

  不是陳岳不想多造煉礦機器人,而是煉礦機器人可是耗電大戶,同時,原材料,也即礦石的供應也有限,造的多了礦石也供不上啊。

  提升礦石供應量?

  這又得提升采礦機器人的數量。但造采礦機器人也需要鋼鐵啊。

  這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陳岳唯一破解的辦法就是,依靠時間慢慢去磨,慢慢提升產量。

  現在已經開了一個好頭,至少機器人充電不需要再到熒惑號飛船這里來了。煉礦機器人也可以不再顧忌電量消耗,全力以赴的生產了。

  于是,除了留出三臺機器人用于維持發電廠正常運轉,二十七臺機器人負責采集固態氧與冰托林以外,剩余的可以調動的機器人全都投入到了采集礦石的征程之中。

  機器人們辛勤的腳步遍布了以熒惑號飛船為核心,周邊足足幾十公里的地方。哪里有礦產,哪里就有機器人們的身影。

  大塊大塊的礦石向這里匯聚,最終化作一塊塊的鋼錠,開始接受智能機床的處理。

  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較大規模冶煉多種礦石,精煉出多種金屬的電高爐終于被生產了出來。

  通常來說,一座高爐只會用于一種金屬的冶煉,且只冶煉一種標號。只有這樣,品質才穩定,效率才高。

  這也是地球上的通行做法。沒聽說過一座高爐既能冶煉鋼鐵,又能煉銅,還能煉錫、煉鋁的。

  通用高爐效率低,品質差,還不經濟。

  但這種選擇,在這木衛五上,對于陳岳來說卻是必然的。

  還是因為產能不足。為每一種金屬、每一種標號規格都建造一座高爐根本就不現實。

  不過,就算這座高爐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但至少,它的冶煉速度可比煉礦機器人快多了,一座高爐,幾乎相當于二十臺煉礦機器人!

  這是效率上的巨大提升。

  陳岳興致勃勃的將電線接到了電高爐上,將發電機功率調整到最高,之后便啟動了高爐,開始第一批金屬礦產的冶煉。

  這一次要煉的,是一批鐵礦。陳岳的最終目標是將其冶煉成具備足夠抗低溫性能的鋼鐵。

  這也是制造機器人消耗量最大的原料。陳岳對此的需求很大。

  如果有高爐可以承擔起這一部分需求的話,煉礦機器人便可以專注于冶煉一些性能要求較高,但需求量較少的關鍵金屬的冶煉。

  高爐輕微的震動著,電力又轉化成熱能,開始加熱那些礦石,并在高溫之中通過一系列的流程,開始精煉提純它們,又添加進去了相應的元素以提升其性能…

  最終,赤紅的鐵水流了出來,并凝固定型,化成了鋼錠。

  這一次開爐,總計冶煉了100公斤的鋼錠出來。

  相比起地球上那些動輒千噸、萬噸的巨大高爐,這點產量根本微不足道。但這仍舊值得陳岳興奮。

  “一號高爐的產能還沒有完全釋放。如果有足夠的電力供應,滿功率運轉的話,它平均每天甚至可以冶煉出300公斤鋼鐵來!300公斤,足夠造4臺機器人了!”

  “沒說的,開爐,繼續煉!”

  陳岳愈發興奮。

  冰托林和固態氧熊熊燃燒著,發電機不斷地運轉著,電力源源不斷的供應給了高爐和機器人們。鐵水不斷流出,又被運到了智能機床那里,進行新一臺發電機的制造。

  有了第一臺發電機的經驗,這第二臺發電機的功率便提升了一點,到達了250KW。它隨之被啟動,順利的并網發電。

  有了足夠的電量供應,高爐立刻火力全開,終于到達了額定的300公斤每天的產量。

  這個時候,陳岳完全可以再造幾座高爐以及發電機出來。但他并沒有這樣做。

  機器人數量不夠了。再多的話,采礦機器人和燃料機器人都會不足。

  總計三十臺機器人采集的冰托林和固態氧,最多只能供給兩臺發電機發電。

  剩下的機器人四處奔忙,全力以赴的采集礦產,供應一座高爐冶煉綽綽有余,但供應兩座的話,就心有余力不足了。

  確確實實的心有余力不足。

  這里的心有余,是指陳岳的算力,哪怕發動起全部機器人和機械,所占用的也遠遠不足百分之一。剩下的算力全都在空置。

  力不足自然不用說。

  空有算力,沒有機器人用啊。

  陳岳始終牢記,自己的第一要務是建造機器人生產線,生產出更多的機器人來。發電、冶煉,都是為了盡快擴大機器人數量而服務的,不可舍本逐末。

  在這種情況下,陳岳果斷停下了發電機和高爐的建造,轉而開始用高爐產出的鋼鐵,開始進行金屬加工廠的建造。

  一臺智能機床加一臺3D打印機,加工能力實在不足。事實上,現階段產出的鋼鐵,那臺智能機床就已經加工不完了。

  3D打印機負責高精度零部件制作,暫時無法替代。但智能機床總歸是可以替代的。

  金屬加工廠便將承擔起這個職責。

  與發電廠和鋼鐵廠一樣,金屬加工廠也充滿了“將就、隨意、能用就行不在乎其它”的風格。

  陳岳拋棄了一切審美,一切以滿足最低要求為追求。

  這種思想指導下的金屬加工廠仍舊是露天的,連個廠房都沒有。在鋼鐵廠和發電廠旁邊隨便選了一塊地,就是金屬加工廠的廠址了。

  智能機床將零件一點一點的生產了出來,最終拼裝出了各種各樣的金屬加工設備。

  耗時兩個月,金屬加工廠終于完工。

飛翔鳥中文    融合電腦,我能操縱億萬太空戰艦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