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五百零四章 九邊
頂點小說返回:第五百零四章九邊(1)/最新網址:
在過去一年的兵力編制表上,燕軍主力都是劃撥到北直隸的留守行后軍都督府的編制下面的,但實際長期滯留在南方。
留守行后軍都督府麾下一共管轄著六十一個衛,共計三十四萬五千四百一十八人,而在北直隸的,除了留守老巢的部分兵馬外,基本都是老弱病殘,真正的精華,就是南方的二十三萬燕軍主力。
而按照這個京營三大營制度表的意思,就是繼續優中選優,以燕軍主力為主體,整編成一支二十萬人的野戰機動兵團。
“京營主要承擔衛戍、集訓、野戰三大職責。”
“衛戍,即作為北直隸衛戍部隊,承擔西起宣府,東至山海關的邊防與順天府的城防任務。”
“集訓,則是通過操練、輪班、外遣、選補等制度,將整個北部防線的士卒,來輪番調入京營進行訓練和戰備、演習、出征,磨礪好以后,再進行下一輪輪班,提高整體配合作戰的能力,同時向北部防線輸送合格的士卒,其中費用都從京營軍費劃撥,以此避免地方缺乏火器和消耗器械導致的裝備掌握生疏、戰斗力低下。”
“野戰,便是作為北部九邊的主力野戰集群和核心力量,震懾敵人、消滅敵人。”
這個安排看得出來很巧妙,主持會議的,是如今實際上的軍中第一人朱能。
而朱能介紹完軍改計劃以后,負責答疑的,卻是資歷深厚的老將丘福。
丘福,今年已經年逾花甲,早年以一介小卒起家,追隨朱棣數次北征,因作戰勇猛且從不與人爭搶功勞,朱棣以其積年勞苦,授燕山中護衛千戶,引為心腹,到了建文元年朱棣起兵時,與朱能、張玉首奪北平九門,又與耿炳文軍大戰于真定,建文二年與李景隆戰于白溝河,率勁卒直搗其中軍后來的夾河、靈璧等會戰,場場不落,打滿了整個靖難。
“人老不服老,賽過老黃忠”,說的就是丘福。
這種資歷老將,在評定靖難功勞的時候,位列諸武將之首,是名義上的武臣第一人。
只不過丘福這兩年開始管軍校,卸下了不少軍中的差事,將主持五軍都督府的工作移交給了朱能,不再太多露面了,但這些都絲毫不能影響丘福在軍中的威望。
作為朱高煦最堅定也是最重量級的支持者,受到朱高煦影響,丘福對于變法一直是支持的態度,而軍中的變法,既然符合其本人和依附于他的蔚州系的利益,那么自然也沒有反對的理由,這時候肯定是要出來給軍改站臺的。
丘福看了眼沉默的朱棣,對眾侯爵說道。
“想問什么問吧。”
既然給侯爵們說話的機會,那么這時候肯定是要問的。
蔚州系的安平侯李遠這時候撿了個不那么重要的話題問道:“剛才聽成國公提到了一個詞,北部九邊,‘九邊’是什么意思?”
很多現代人熟悉的一個詞,叫做“傳首九邊”,就是指明朝中后期如果有督撫或者總兵等官員犯了事,就要把腦袋噶了,然后讓腦袋在九邊巡回演出。
但在明初,因為有八大塞王鎮守北部邊疆,所以是沒有這個概念的。
事實上,九邊又稱九鎮,是北部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這個概念是直到弘治時期才出現的,能現在出現,自然還是姜星火的制度設計。
此時姜星火饒有興趣的觀察著武臣們的反應,突出一手深藏功與名。
丘福緩緩解釋道:“從東至西,九邊分別為遼東鎮、北京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榆林鎮、寧夏鎮、陜西鎮、甘肅鎮。”
頂點小說返回:第五百零四章九邊(2)/
很多人馬上就意識到,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提法。
按照現在的實際情況,遼東鎮、寧夏鎮、甘肅鎮,顯然三位侯爵作為一鎮掛印總兵官是沒跑了。
而剩下的,就很值得探究。
北京鎮、宣府鎮,都是北直隸轄區,屬于京營駐防的兩個重點區域,北京自不必說,宣府則是出征漠北的重要前進基地,土木堡就在宣府這里,單獨設鎮沒什么問題。
而榆林鎮,其實就是河套加上陜北,這個區域很廣闊,在過去北魏六鎮時期便是沃野、懷朔、武川等軍鎮駐防的區域,高歡、宇文泰、賀拔岳、李虎、楊忠、趙貴、,都是從這片土地上走出來的。
故此,在這片地廣人稀的土地上設立榆林鎮,讓整個北部防線不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同鎮就更不用說了,代北這地方,從秦朝到現在,就是對抗北方草原的前哨,一旦被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占據了代北,河東無險可守,很容易就會淪陷,而河東這種足以作為王霸之基,甚至是五代時期天子指定地盤的封閉地形被游牧民族占據,那居高臨下,東可出太行占據兩河,西可渡黃河入主關中,五胡亂華基本就是這么來的。
所以最有意思的,其實是處于二線狀態的山西鎮和陜西鎮。
山西鎮北邊是大同鎮,陜西鎮北邊是榆林鎮和寧夏鎮,為什么還要設立這倆軍鎮?
翻譯翻譯,什么叫山西鎮和陜西鎮?
——擺明了就是要削藩嘛!
而且削的就是秦、晉兩藩,要把他們的實際控制地盤和精銳軍隊全部削沒,變成朝廷直屬的軍鎮,成為整個九邊體系內的二線預備隊。
眾人猜度,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過幾個月秦王和晉王,應該就要出意外了
大寧系的代表,思恩侯房寬又問道:“那京營三大營的輪班呢?三十六個衛里,有多少個衛是輪班的?如果輪班的話,是一整個衛調到北直隸,還是什么其他制度?”
丘福解釋道:“三十六個衛里,純騎兵的三千營編制員額四個衛,純火器的神機營編制員額兩個衛,這兩個營都只有一個衛是輪班的,不是從其他地方整衛輪班,而是抽調精銳騎卒和火器手進行輪班,主要目的是訓練因為地方衛所往往會因為馬匹和火器數量少、質量差的原因,訓練效果不佳,且怕折損,又導致訓練次數少,很難培養士卒,京營提供統一的裝備,可以有效提高這些騎卒和火器手的水平,等到他們結束輪班回到原有衛所,這些有經驗的士卒們又可以作為師父,給徒弟轉幫帶,提高整體作戰能力。”
“至于編制員額三十個衛的五軍營,則是從九邊里剩余七鎮各抽調一個衛,再從河南、山東、大寧三都司各抽調一個衛,共計十個衛進行輪班。”
房寬點了點頭,只道:“也就是說,三千營和神機營都只有一個衛輪班且不按衛抽調,五軍營有十個衛輪班,從不同的鎮和都司抽調。”
“正是如此。”
房寬又道:“還有一個問題。”
丘福頷首道:“且說。”
“如果設立九邊軍鎮,那么原有的都司要怎么辦?”
這顯然是一個問題,寧夏和甘肅、遼東這種基本都是軍戶且只有一個軍鎮的都司倒也無所謂,都司和軍鎮一套班子掛兩個牌子就是了,但譬如陜西鎮和山西鎮,都是有正經的都司的,而且一旦九邊軍鎮確立,那么陜西都司要下轄榆林鎮、陜西鎮,山西都司要下轄山西鎮、大同鎮,基本上都司就沒什么好管的了,相當于直接被廢掉。
丘福干脆道:“各地行都司始終是軍鎮的上一級,山西鎮總兵官由山西都司長官出任,管轄除大同鎮以外的原有一切事務,陜西鎮同理,其余軍鎮不涉及。”
頂點小說返回:第五百零四章九邊(3)/
都司也就是都指揮使司,在明初的組織架構里是負責管理所轄區內衛所,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各項事務,是地方平時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各行都司分別隸屬于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并在理論上聽命于兵部。
好吧,說是理論上聽命,其實兵部就是一個橡皮圖章,只是重要命令需要兵部跟著用印而已。
而在具體劃分和隸屬關系上,都司有三種類型,分別是軍政合一的都司、正常都司、行都司。
軍政合一的都司有三個,遼東都司治所遼中衛、大寧都司治所大寧衛、萬全都司治所宣府衛,這里面遼東都司和大寧都司不變,萬全都司直接變成了宣府鎮。
而行都司則是在陜西、山西、湖廣、福建、四川五個布政使司的治所,增設行都指揮使司,加強控制。
除了這兩種,剩下的就都是正常都司了。
明朝共置有二十一個都司和行都司,劃歸五個都督府管轄。
左軍都督府管轄浙江都司、遼東都司、山東都司;右軍都督府管轄陜西都司,陜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廣西都司、云南都司、貴州都司;前軍都督府管轄湖廣都司、湖廣行都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廣東都司;后軍都督府管轄大寧都司、萬全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而中軍都督府則只管轄河南都司。
永樂元年微調了一下,增加了北京的留守行后軍都督府,把原本后軍都督府管轄的萬全都司劃到了里面,然后又把北直隸整個劃到了下面,京營成立,以及整個北京鎮,肯定也歸它管。
“軍改以后,在地方上設立九邊,在京師設立京營,而原有的指揮體系在原則上不進行大的變動,只進行局部調整。”
丘福最后闡述道:“也就是說,五軍都督府加上留守行后軍都督府,一共六個都督府,負責管理大明境內的所有二十一個都司和行都司,與此同時,九邊里涉及到的相關軍鎮,小的如宣府鎮,便是同時掛萬全都司的牌子,大的如遼東鎮、寧夏鎮、甘肅鎮,同時掛對應的都司牌子,而山西鎮、陜西鎮,則是依舊由山西都司和陜西都司管理。”
這樣一說,就基本搞懂了,九邊其實就是把一些都司單獨拎出來,整備出了一條連綿不斷的北部國防線,原有的“都督府都司/行都司”的指揮結構還是不變的。
當然了,如果光從制度設計上看,單獨弄出的九個軍鎮,對原有的都司體系肯定是有破壞的,所以九邊輪班抽調衛進京營,就相當于一種補丁,避免地方軍鎮失控,又起到強干但不弱枝的效果,其實就是宋代禁軍制度的改良版。
跟“戰時出征、平時散還”的洪武朝舊制度相比,京營三大營屬于常備軍,又能起到集中訓練的作用,這個新制度的優點,肯定是比缺點要大得多的。
見眾將沒有新的問題了,朱能接過話來:“沒問題了吧?沒問題就最后講解和討論一下京營三大營的職責和組織結構。”
“京營由陛下直接指揮,三大營各設掛印總兵官一人,級別等同于九邊的各鎮掛印總兵官,在平日接受行后軍都督府管轄。”
“三千營是純騎兵部隊,優選精銳,是原本‘纛下三千小韃子營’與‘哨馬營’的集合,一衛精銳輕騎負責偵查斥候,一衛是精銳重騎負責沖陣摧鋒,另外兩衛則作為陛下的直屬部隊負責警衛。”
“神機營是火器部隊,兩個衛一個是火銃營,一個是火炮營,負責提供戰場火力支援,在戰場上火炮營由陛下直接指揮和使用,火銃營則視情況采取分散協助五軍營作戰或是單獨一營作戰。”
“五軍營則是步兵部隊,同時配屬部分騎兵,二十個衛是定額部隊,十個衛是輪班部隊,在定額部隊里,額外以府軍前衛統屬幼軍。”
頂點小說返回:第五百零四章九邊(4)/
聽到“府軍前衛”這四個字,江陰侯吳高直接打了個哆嗦,看了眼身旁的鳳翔侯李杰,同樣是一副心有余悸的表情。
洪武朝有上十二衛,是作為皇帝的直屬侍衛部隊,由老朱在元末戰亂中設置的拱衛司演變而來,拱衛司在洪武二年定為親軍都尉府,統領五個衛,后來擴編成了十二個衛,也就是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后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后衛、虎賁左衛。
府軍前衛就是上十二衛之一,而之所以府軍前衛讓這些洪武開國勛貴的二代侯爵如此忌憚,便是因為府軍前衛的兵將與藍玉素有淵源,是藍玉嫡系部隊,因此在藍黨案中橫遭屠戮,被老朱殺了個干凈,至此罷廢不設。
朱棣當然看出了這些人的神情,藍玉案對于所有勛貴武臣來說,都是極為驚懼的,這也正是朱棣想要的效果。
于是全程沉默的朱棣,這時候說道:“幼軍呢,是朕始終想弄的,好兵要從小培養嘛,所以也就借著這個機會重新把府軍前衛設立起來,一個衛里編幼官舍人營和殫忠孝義營兩個營,兵員從年少隸軍籍者中選取,優先選取有戰功的武臣子弟,不隸原衛所而隸府軍前衛。”
這就是培養下一代禁衛軍的意思了,同時還有類似于“質子營”的意思,不消說,九邊軍鎮各位總兵官家里的子弟,肯定是要被編入其中的,不然皇帝也不放心不是?
見眾將都眼巴巴地看著他,朱棣當然知道這是什么意思。
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制度怎么變,而是這些位置上坐著的是哪些人。
所以朱棣也干脆,直接讓朱能宣布了名單。
“京營三大營中,神機營總兵為安遠伯柳升,三千營總兵為同安侯火里火真,五軍營總兵為成陽侯張武。”
這三個任命都沒有太大爭議,火器部隊只有柳升有實戰指揮經驗,而同安侯火里火真是韃官,洪武年間帶領部落內附歸順大明,被朱棣任命為燕山中護衛千戶,跟丘福一個級別,到了靖難之役時候跟隨朱棣一起起兵,在戰場上勇猛不畏死,立下了很多功勞,攻打真定的時候就是他率領韃官騎兵先馳突耿炳文陣營,獲得大勝,之后又參加了奔襲大寧,戰鄭村壩等戰役。
至于成陽侯張武,則是原來朱棣的親衛,力大無窮,不喜讀書,在靖難期間數次率領死士執行必死任務,屬于運氣和勇氣點滿的敢死隊隊長,在朱棣即位后論功封成陽侯,祿千五百石,位置在朱能下面,,肯定是朱棣自己在戰場上指揮調配的,張武位置夠,同時能服眾,是個再好不過的人選。
“九邊中,寧夏鎮總兵官寧遠侯何福、甘肅鎮總兵官西寧侯宋晟、遼東鎮總兵官保定侯孟善。”
這三個屬于繼續留任,沒什么爭議。
“北京鎮總兵官泰寧侯陳珪、宣府鎮總兵官成安侯郭亮、大同鎮總兵官歷城侯盛庸、榆林鎮總兵官武安侯鄭亨、山西鎮總兵官靖安侯王忠、陜西鎮總兵官永康侯徐忠。”
這樣看來,九邊總兵清一水的侯爵,是基本繼承了八大塞王體系的高配標準的。
而這樣一來,在外面站著旁聽的伯爵們卻是面色一喜。
原因無他,侯爵們出去坐鎮九邊掌握兵權,就意味著五軍都督府里面,肯定會空出一些位置了,這就給了他們晉升的空間。
“其余各衛指揮使不動。”
“可還有問題?若是有的,再討論討論,討論完以后便要正式進行改制了。”
朱棣既然發話,那自然是沒太多問題的,又有人大著膽子提了一些,稍稍修改后,整個軍改計劃,就在五軍都督府被通過了。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