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夜行第六百九十五章長孫皇后的感激(求推薦求收藏)→最新網址:dishuge
李二聽了不由哼了一聲道。
“何必讓李庸去看望他!就該讓他好好反省一下!”
長孫皇后聽了不由輕嘆道。
“雖然他說的那些話聽了讓人心寒,但其實他也不是有意要氣我,見到我氣的暈厥了,也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指責和害怕呢!臣妾也知道他確實該受到責難,可是,臣妾也怕驟然受到了這樣的打擊,又沒有人開解,他想不開會走上極端啊!”
不得不說,長孫皇后確實一派慈母心腸,雖然被李泰氣的夠嗆,也知道李泰天性涼薄,但還是禁不住掛念李泰,而且她是真的不想再看到骨肉相殘,李二聽了不由沉默了,若是之前他還不至于這么擔心,但是有了李承乾的前車之鑒,卻不得不擔心這一點,李二不由有些頭疼的揉了揉自己的眉頭,如果李泰也謀反了的話,那無論是對他還是對皇后都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尤其是皇后,原本就體弱多病,若是再受此打擊,那后果簡直不敢想,長孫皇后有些擔憂道。
“也不知道李庸都說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有沒有讓青雀開解。”
這還不簡單?李二聽了轉頭吩咐道。
“去將劉巖找來,某要問問他!”
劉巖就是他安插在魏王府的小太監,在李承乾謀反之后,李二也加強了對兒子們的監視,沒辦法,兒子也信不過啊!
“詳細說說,李庸去了魏王府之后都說了些什么!”
李二沉聲道,匆匆趕來的劉巖臉都是白的,因為他知道皇帝召見他是為了什么,在聽到皇帝的問話后,他的臉變得更白了,甚至連身體都有些發抖,雖然那些話不是他說的,但是他也害怕啊,他害怕自己只是轉述都會被暴怒的皇帝給喀嚓了,看到戰戰兢兢哆哆嗦嗦的劉巖,李二就有些明白了,笑道。
“是不是那小子說了什么離經叛道大逆不道的話?某也不是第一次聽到了,盡管說就是,你只是轉述,某又豈會怪罪于你?”
不說是不行的,橫豎都要說,劉巖沉下一顆心,哆哆嗦嗦道。
“魏王回到王府之后就把自己關在了大殿中,將大殿中的物件砸了個遍,然后拎著酒壇飲酒,榮富郡公來了之后就徑直闖了進去,榮富郡公說,說,有時候真是搞不懂你們這些皇子腦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太子之位就真的那么誘人嗎?做皇帝就真的那么好嗎?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就算求我做皇帝,我都不做!”
李二聽到這里不由挑眉,這話確實有些大逆不道,不過,這話出自李庸之口再正常不過了,李二也只是感到好奇,李庸該不會真覺得做皇帝不好吧?
“別停,接著說!李庸和青雀都說了什么,一字不漏的都說出來。”
李二沉聲道。
“榮富郡公接著說,做皇帝有什么好的?起的比雞早,睡的比貓晚,天天累的跟狗一樣!”
劉巖用盡了所有的勇氣才將這幾句話轉述了出來,說完之后,他的一顆心都懸了起來,皇帝會不會暴怒的直接將他拉出去砍了?大殿里安靜無聲,長孫皇后的貼身侍女和嬤嬤全都低下了頭,心里直冒寒氣,我的個乖乖啊,雖然她們都知道榮富郡公一向膽大包天,但是這膽子也忒大了點!然而再這安靜的大殿里卻響起了噗嗤一聲嬌笑,當然,整個天下聽了幾句話還敢笑出聲的,也就只有長孫皇后了,長孫皇后確實噗嗤笑出了聲,因為這幾句話聽著實在太促狹太好笑了,不過,在噗嗤嬌笑出聲之后,長孫皇后還是很想忍住笑,她一邊壓抑著自己的聲音一邊悶著聲音咯咯笑了起來,真的忍不住啊!李二的臉有點紅,什么叫起的比雞早,睡的比貓晚,天天累的跟狗一樣?有這樣形容皇帝的嗎?雖然形容的確實還挺像的,雖然這話確實十分的離經叛道大逆不道,但是李二倒也沒有真的生氣,怎么說,對于李庸的毒舌他也有些習慣了,而且聽著皇后咯咯的笑聲,他也挺高興的,他巴不得能讓皇后多開心的笑一笑呢,李二有些無奈的笑道。
“好了,想笑就笑吧,不用憋著,李庸這小子真是太損了,竟然把某比成狗!某真是后悔沒把他的屁股打開花!”
雖然李二的話音一落,長孫皇后也不再壓抑著聲音了,大殿里頓時響起了一連串的清脆的咯咯笑聲,劉巖已經懵了,在來時的路上他想過很多,想過皇帝聽了會大怒但是強忍著,想過皇后娘娘會百般勸慰,想過皇帝甚至派人將榮富郡公押入大牢,但是他怎么也沒想到皇后娘娘聽了會笑的那么歡快,更沒想到皇帝竟然一點都沒生氣也跟著在笑,劉巖只能在心里感慨,怪不得李庸敢說這樣的話,原來皇帝真的不會怪罪啊!不但不會怪罪,皇后娘娘還笑的十分歡快呢,不過,劉巖覺得也就是因為這些話是出自榮富郡公之口,若是別人說了這些話,那估計這會兒血都已經冷了。
“接著說吧!”
李二有些無奈道,若是李庸真的因此勸解了李泰那倒也不錯,聽了皇后娘娘那歡快的笑聲之后,劉巖放心了不少,也沒剛才那么哆嗦了,連忙接著道。
“還天天防備著誰會謀反!去哪里都得一大堆侍衛,干什么都有一群大臣盯著,整天就只能待在皇宮里。皇宮確實很大很奢華,卻也不及天地更大,在我看來啊,皇帝就是被錦衣玉食關在皇宮里整天忙著政事的可憐人,就跟蓋個驢棚養著驢拉磨差不多!”
剛剛止住笑聲的長孫皇后又忍不住噗嗤一聲笑了起來,這次她根本就沒壓抑自己,而是歡快的笑個不停,李二臉有點黑,他堂堂皇帝住在皇宮里竟然被李庸比喻成在養在驢棚里拉磨的驢?
但是李二偏偏沒法反駁,因為仔細想過之后,他竟然覺得李庸說的有點道理!
“感情在李庸的眼里,某就是一頭拉磨的驢啊!”
李二臉有點黑,沒好氣道,豈止是一頭驢,還是一條狗呢,長孫皇后止住笑,寬慰道。
“圣人莫要生氣,李庸也是為了開解青雀嘛,這些話也并非出自李庸的本心,他也算是用心良苦啊!而且這番話說不定還真能勸解的住青雀呢!”
李二聽了不由點頭,豈止是能勸解的住青雀,就連他這個皇帝都瞬間覺得做皇帝不香了。
“接著說,李庸還說了什么?”
李二問道,劉巖這下心里徹底松了一口氣,皇帝連這都沒生氣,那接下來應該就更不會生氣了,還好還好,性命保住了,劉巖連忙繼續說了下去,李二聽了后面的話倒是沒那么扎心了,對于李庸想領著妻妾到處游玩的想法他一點都不驚訝,因為他早就聽說過很多次,李庸雖然很有權勢,但是卻對權勢一點都不熱衷,這一點他也早就知道了,但是聽到后面,李二卻又有些不服氣,幾百年后李庸的名聲會比他還要盛?這不是扯嗎?他可是一代明君啊!名氣怎么可能比不過李庸?李二轉頭問道。
“皇后覺得幾百年后,某和李庸的名氣誰會更大?”
長孫皇后鳳眼眨啊眨,抿嘴笑道。
“圣人乃是一代明君,橫掃天下,威震四夷,開疆擴土,在后世定是備受敬仰的圣明之君,而李庸呢,當然也是備受贊譽的賢臣良將,還是一代詩仙,而且找到了玉米、貞觀稻,發明了火槍、火炮…千年之后,李庸也會名震天下,所以圣人和李庸當然都一樣了,一樣名揚天下,一樣為世人稱道敬仰。”
雖然皇后說的好聽,但是聽著聽著就連李二自己都覺得是比不上李庸了,千百年后,他很可能真的不及李庸的名氣大,不說這個了,不說這個了,太扎心了,剛才皇后那么抿著嘴笑,他就猜到了皇后這是才安慰他這么說的,李二擺了擺手道。
“劉巖你接著說。”
“然后,魏王就說,并不是誰都有榮富郡公那樣的文采…”
劉巖接著回憶道,李二和長孫皇后聽了不由點頭,這話倒是實話,雖然李泰也有文采,但是要和李庸比,那差的真不是一點半點。
“然后榮富郡公就說,他倒是有一個點子能讓魏王名垂青史,流芳千古,只是要完成這件事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要耗費很長的時間。”
劉巖接著道,李二聽了頓時精神了,李庸竟然有點子讓李泰流芳千古?這到底是什么樣的點子?如果是別人這么說,李二一定嗤之以鼻,流芳千古啊,哪有那么容易?多少人追求一輩子都未必能做到流芳千古,如果誰有這樣的點子,那為什么不自己去做呢?但是這話是出自李庸之口,李二不由感到十分的期待和好奇,長孫皇后同樣感到十分的期待和好奇,問道。
“是什么點子?”
劉巖連忙道。
“說是文獻大成,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要很多才學之士參與,集舉國之力搜集書籍,需要很多人力,要耗時很久才能做到,但是,一旦做到了,將會是文壇盛事…”
還沒等劉巖說完,李二已經拍案叫絕。
“妙啊!妙啊!簡直妙不可言!”
李二激動的臉都漲紅了,對于大唐的赫赫武功,李二充滿了自信,覺得也就漢武帝能與他一比,而漢武帝為了遠征匈奴窮兵黷武使得國內民不聊生,而他不但覆滅了突厥而還吞并了高句麗,而國內依然富庶,百姓安居樂業,但是對于文治方面,李二卻一直有些遺憾,雖然有李庸這個詩仙一樣的人物,可這榮耀盡歸李庸自己,如今李庸的這個點子簡直絕了,一旦完成絕對是名留史冊的文壇盛事!甚至李二都想好了那本書的名字了,就叫《貞觀大典》!唯一讓李二感到遺憾的是,李庸竟然沒有早提出這個點子,而是告訴了李泰,這就讓他感到糾結了,讓李泰就就藩的話,那他這個皇帝參與的就少了,但是如果讓李泰留在長安,那就又會掀起儲位之爭,哎呀,好糾結啊!長孫皇后卻沒有感到糾結,而是感到十分的驚喜,李庸提出的這個點子果然不凡,李泰照李庸這個點子做完之后,絕對能名留青史!一直以來李泰都表現出了不凡的文采,雖然不及李庸,但是也備受朝野贊譽,而且李泰也確實很喜歡談詩論文,最重要的是一定能吸引到李泰,能讓李泰有興趣去做,這樣李泰就不會再爭儲,更不會謀反,而且等李泰做成之后還會名留青史,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等于一下子解決了她心中的擔憂,而且還給了她一個大大的驚喜。
“太好了!太好了!這等于是給了青雀一條出路,青雀一向喜愛談詩論文,一定會這個件事很感興趣很上心,這樣青雀就不會再爭儲了,更不會走極端,而且,青雀做成之后還能名垂青史,這是一舉兩得啊!”
長孫皇后喜道,不管怎樣總歸是自己的兒子,李二點頭道。
“確實是一舉兩得,對青雀來說是好事,對朝廷來說也是好事!”
驚喜之余,長孫皇后對李庸也充滿了感激,感慨道。
“這樣能名垂青史的好點子,李庸竟然就這么慷慨的告訴了青雀,只為了青雀以后能過的好,說起來,咱們真是欠李庸良多啊!”
李二聽了也不由點頭道。
“是啊,這次也多虧了他!”
雖然這件事要耗費很大的人力,耗費很多時間,需要很大的名望才能完成,但是對于李庸來說這都不是事,李庸在文壇中本就有名望,而且李庸也不缺錢,李庸也那么年輕,只要李庸發起這件事,過個十年八年一定能完成,然而,李庸卻把這個機會讓給了李泰。最新網址:dishuge→2016帝書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