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陽陵(漢景帝劉啟)
5、茂陵(在陜西省興平縣城東15公里。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為西漢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該地西漢時為槐里縣的茂鄉,故名。始建于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39年,歷時五十三年,耗資巨大,以全國每年賦稅總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陵園。建筑非常宏偉,墓內殉葬品也極為豪華豐厚。《漢書·貢禹傳》載:“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相傳武帝身穿的金鏤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讀的雜經三十余卷,盛入金箱,也一并埋入。茂陵封土,全用夯土打筑,形似覆斗,莊嚴穩重。今實測陵高46.5米,頂部東西長39.5米,南北長35.5米,底部東西長231米,南北長234米,與《漢書》《新唐書》記載基本一致。陵園呈方形,東西墻垣430.87米,南北414.87米,墻基寬5.8米,與《關中記》載:“茂陵周回三里”基本相符。垣墻原有闕門,除南門已毀外,其他三門尚宛然可見。1978年在霍去病墓所在地建立茂陵博物館。霍去病墓作為漢武帝劉徹茂陵的陪葬墓之一,在茂陵東500米處。霍去病十八歲隨其舅父衛青出征匈奴,勇猛無比,曾先后六次出擊,打通河西走廊與西域之間的交通。元狩六年,即公元前117年,英年早逝,病死軍中,年僅二十四歲。)
9、渭陵(漢元帝劉奭)
灞橋,一作霸橋。如今在陜西省西安市東約10公里,橫跨在灞水之上。這灞橋,是歷史上一座著名的富有詩情畫意的古橋。早在春秋初年秦穆公時,與東方諸侯爭雄,改滋水為灞水,就修筑了要橋梁。《史記·王剪列傳》載:王剪伐荊,“始皇送至灞上。”《漢書·高帝紀》漢元年“沛公至霸上。”這兩處所說的“灞上”,即指“灞橋之上”,即霸橋,也即銷魂橋。這灞橋,就是長安向東方出入的要道。隋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又在秦漢橋南里許修了南橋,后經歷代重修,就是現在的灞橋。據說這灞橋共有12個橋洞、400多個橋柱。
唐人送客多到灞橋,折柳贈別,至此黯然,故又名銷魂橋。有詩曰:“唐人送客銷魂橋,折柳一別意難熬。”由此可見,這灞橋自古以來就已成為送君送別之所,其上已滿載了歷代文人、俠客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每當春夏之交,翠柳低垂,隨風搖曳,水花飛濺,冬則雪霽風寒,沙明石露,故有“灞柳風雪”之稱,名列關中八景之一。1936年12月份,西安事變前夕,這里還發生了著名的“灞橋擋良”事件。這一事件就是一些愛國的學生及志士仁人在此橋之上擋住張學良將軍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游行示威運動。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集會、結社、出版、游行、示威的自由!”w8.RG
漢陵王劉振漢(華山武林大會上擊敗唐陵王唐立中)所轄漢陵,按大小時間排列——1、長陵(在陜西省咸陽市東約20公里。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惠帝元年,即公元前195年葬此。現陵冢長180米,寬175米,高80米,呈長方形夯土堆。周匝并有夯筑的土城,四面闕門痕跡,沿可辯識。陵址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邊緣,遠望之若山丘隆起,特別雄偉。長陵偏西為呂后冢,再西為惠帝劉盈安陵,長陵東側為景帝劉啟陽陵。還有許多貴族,也在附近埋葬,因而東西兩旁長達20公里內,土冢累累。故俗語有:“三原橋(龍橋),涇陽塔(崇文塔),不抵咸陽的冢圪塔。”極言墓冢之多。)
13、光武陵(亦稱劉秀墳。在河南省洛陽北面孟津縣鐵謝村附近。南依邙山,北瀕黃河。陵墓為高大的土神冢,周長1400米,高20米,古柏千余株,蒼勁挺拔,陰郁幽靜。光武殿前有高大古柏二十八棵,傳為漢光武帝的二十八位大臣所栽。陵前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石碑一通,上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后57年在世,為東漢開國皇帝,定都洛陽,在位三十二年。)
10、延陵(漢成帝劉驁)
11、義陵(漢哀帝劉欣)
7、杜陵(在陜西省長安縣的東伍村北。是漢宣帝劉詢的陵墓。原為秦代設置的杜縣。漢元康元年,即公元前65年,春,在杜原上營建陵墓,遂改杜縣為杜陵。墓形如覆斗,頂部平整,四棱角斜線分明,高約30米,每邊長約120米。其南側有清代祭祀碑石十余塊,多因風雨剝蝕,字跡不清,唯乾隆時陜西巡撫畢沅(作《續資治通鑒》220卷)立“漢宣帝杜陵”一碑尚清晰。唐李白《杜陵絕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即描述此陵。)
8、少陵(在陜西省長安縣司馬村東。是漢宣帝許后的墓地。北距宣帝杜陵9公里,因為規模和封土堆都比杜陵小,故自唐以來,被稱為少陵,古代少、小二字同義。許后死于宣帝本始三年,即公元前71年,封土堆現高25米,東西90米,南北85米。唐代詩人杜甫就居住在少陵附近,又因他的遠祖杜預是長安人,所以他便取號少陵、杜陵布衣;少陵、杜陵野老;少陵、杜陵野客等。)
12、康陵(漢平帝劉瞰)
2、安陵(漢惠帝劉盈)
3、霸陵(漢墓黃腸題湊的墓葬方法,在陜西省西安市東南約10公里的白鹿原。原上有漢文帝劉恒的霸陵、薄太后墓(原魏豹之姬,為劉邦打敗魏豹所收)、滕公冢(灌嬰墓)。據《關中勝跡圖志》載:“自藍田界,至浐水川,盡東西一十五里,南接終南,北至霸川,盡南北四十里。”《三秦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游于此,以是得名。”白鹿原又稱霸陵、霸上、霸頭。《史記·王剪列傳》載:王剪伐荊,秦始皇送至霸上;劉邦西入咸陽,還軍霸上。均指此。此墓在2006年被盜過,后經西安警方文物稽查大隊追剿回六個即將要被美國拍賣的陶俑。)
6、平陵(漢昭帝劉弗陵)
閱讀人生流浪請關注木葉(qixiashu):《》《》《》《》《》《》《》《》
本文網址://qixiashu/yue/490/490433/990701.html,請瀏覽:wap.qixiashu享受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支持《》請到各大書店或網店購買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