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西北蜀崗中峰之上,觀音山之西,有座建于南朝劉宋大明年間的寺院,故名大明寺。隋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曾在寺內建棲靈塔,故又稱棲靈寺。唐會昌三年(843年)塔毀,仍為大明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巡游揚州,改題“法凈寺”,后又復為大明寺。而且這里還曾是大唐高僧鑒真居住和講學的地方,鑒真紀念堂便在這大明寺內。鑒真和尚(688~763年),俗姓淳于,揚州人士。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他先后十余年,歷盡艱險,第六次終于東渡成功,把我中國佛學、醫學、語文、建筑、雕塑、書法、印刷等文學技藝介紹到日本,為發展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1963年鑒真圓寂一千二百周年時,中日兩國人民在揚州共同舉行了隆重盛大的紀念活動,并為興建鑒真紀念堂奠基。1973年紀念堂建成。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前面是門廳,上懸篆書鑒真紀念堂匾額。中間是碑亭,內立橫式紀念碑,碑通高2.06m,寬3m,正面刻郭沫若書題“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刻趙樸初撰書的碑文。后面殿堂,按照唐代寺廟殿堂的結構和形式建造,堂內正中為鑒真干漆夾貯塑像。東西兩側壁上是鑒真東渡事跡的絹飾畫。碑亭與殿堂兩側回廊長達80米,構成一組單獨的堂院。現在的大明寺為清同治年間重建。寺前是三間三樓的牌樓,向北是山門(內有天王像),院正北是大雄寶殿,殿內正中前為三大佛,背后為海島,塑觀音等群像,兩旁為十八羅漢像。大殿東側為東苑,后有晴空閣,現為鑒真和尚東渡事跡陳列室。1980年鑒真塑像由日本來華,首先在大明寺展出。
來到揚州城北,可見一座天寧寺,傳為晉太傅謝安別墅,后舍建謝司空寺。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尼泊爾名僧馱跋陀羅在此譯華嚴經。唐證圣元年(695年)建證圣寺。北宋政和年間改為天寧寺。后寺毀,明洪武年間重建。清康熙年間曹寅兼任兩淮巡鹽使時,曾受欽命在此設詩局,主持刊刻《全唐詩》,篡修《佩文韻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巡游揚州,曾在寺內建造行宮、御花園和寺前的御碼頭。御花園的文匯閣藏有《四庫全書》的手抄本,現寺內尚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兩廂廊房及方丈樓等。
揚州瘦西湖在江蘇揚州市西郊,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但它本名并不叫瘦西湖,而叫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時,因繞長春嶺(即小金山)而北,又稱長春湖。因此湖與杭州西湖相比,另有一種清瘦秀麗的特色,故稱瘦西湖。清錢塘(今杭州)詩人汪沆有詩云:“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之名遂著稱于世。它原是縱橫交錯的河流,歷次經營溝通,運用我中國造園藝術的特點,因地制宜建造了很多風景建筑。解放后,逐年修建綠化,由史公祠向西,從乾隆御碼頭開始,沿湖過冶春、綠楊樹、紅園、西園曲水,經大虹橋、長堤春柳,至徐園、小金山、釣魚臺、蓮性寺、白塔、鳧莊、五亭橋等,再向北至蜀崗平山堂、觀音山止。湖長十余里,猶如一幅山水畫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揚州獨特風格的園林,是中國境內著名的風景區之一。
如今的揚州,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綜合競爭力與日俱增。“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金字招牌相繼花落揚州。“臺商投資極力推薦城市”、“福布斯商業城市排行”等,市民更是如數家珍。
揚州,中國這座獨具人文魅力的歷史文化古城,青春勃發,處處閃耀著和諧之美,大氣之美。
如今的揚州,瀕江近海,位于中國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內,現轄廣陵、維揚、邗江3個區,高郵、儀征、江都3個市和寶應縣,轄區總面積6638平方公里,人口470萬,其中市區總面積973平方公里,人口108萬。揚州市場腹地廣闊,自古乃蘇北門戶,是長江三角洲輻射蘇北、魯南、皖東地區的重要節點城市,以揚州為中心,半徑100公里內有4000萬人口,半徑200公里內有8000萬人口。
茱萸灣,現名灣頭。在江蘇揚州市東北。在隋唐時期,運河由北向南進入揚州的第一個碼頭。隋煬帝三下揚州,都經此灣。唐代的茱萸灣是國內重要的港口,同時又是揚州近郊風景秀麗的不鄉,唐詩人姚合有詩云:“江北煙光里,淮南勝事多;市廛(chá
古代指一戶平民所住的房屋。)持燭入,鄰里漾船過。有地惟栽竹,無家不養鵝;春風蕩城廓,滿耳是笙歌。”這便是對茱分萸灣的生動描繪和真實寫照。現在此處仍為大運河航船往來的要道。
隋煬帝陵,在江蘇揚州北雷塘。隋煬帝楊廣曾于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六年、十二年三下揚州。由于橫收暴斂,窮奢極欲,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大業十四年被宇文化及等縊死于揚州。初葬在吳公臺下,唐武德五年(622年)江都總管陳棱改葬于今址。日久荒圮。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學者阮元重修并立墓碑,碑心刻“隋煬帝陵”四個大字,為當時揚州太守、書法家伊秉綬所書。
在蜀崗中峰大明寺的東面,便是觀音山。此山位于瘦西湖畔蜀崗東峰之上,是隋代迷樓的遺址,宋為摘星寺,明稱功德林,亦稱功德山。可循石級登山,上有山門、殿宇、樓堂等。觀音堂內原供有觀音像,故稱觀音山。現山上絕大部分是晚清及以后的建筑。此山位于揚州唐城遺址子城的西南角,設有揚州唐城遺址文物保管所,登山可俯瞰唐城遺址和瘦西湖名勝,所謂“江淮南北,一覽可盡”,即指此地。而這唐城遺址也就在蜀崗之上。春秋吳王夫差時開始筑“邗城”,歷代相繼修筑,至唐時已擴大到蜀崗下的平原上。城址分子城和羅城兩部分,兩城毗連。子城在蜀崗上,亦稱牙城,即衙城,是官衙聚集之地。羅城在蜀崗下子城的東南,亦稱大城,是住宅和商業區。現城址是蜀崗的子城,平面略呈正方形,為版筑土垣。羅城址在地面上已不太明顯。解放后經多次發掘,曾發現唐代以前在蜀崗興建的夯土版筑城墻和磚墻殘跡,以及唐代的城磚、瓦當等。在城址內出土很多唐代陶瓷三彩、生產工具、隨葬墓志、石刻佛像等。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揚州城市建筑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值得世人矚目,便值得我們去欣賞、研究、妥善保存這歷史文化遺產。
如今的揚州,擁有便捷的交通,氣勢恢宏、充滿現代氣息的揚州火車站,京滬高速、寧通高速在此交匯,乘車從高速公路到南京1個多小時,到上海2個多小時,到北京8個多小時。揚州是蘇中、蘇北鐵路樞紐,擁有揚州始發至北京、廣州、西安、上海、武漢多條黃金鐵路線,輻射全國東西南北中。揚州距離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1小時,距上海虹口機場2個多小時。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在揚州交匯,一類開放口岸揚州港駛進了世界海運網絡。連接揚州至鎮江的潤揚長江公路大橋使揚州與蘇南實現了零距離。
如今的揚州,第一眼看到的是秀美的自然風光,第二眼看到的則是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如果說“城在園中、園在城中”是揚州城市最直接的感覺,那么,“書卷氣”則是城市的一種氣質,是城市的內核,讓人回味悠長。以何園、個園為代表的揚州園林,兼容并蓄,融合了中國北方園林之雄和南方園林之秀;參觀中國最有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大明寺、天寧寺各具風格,濃縮了揚州千年歷史;觀賞到天下無雙的瓊花、芍藥;品到中國獨具風味的淮揚菜系和坊間小吃;聽到獨具風韻的揚劇、揚州評話、廣陵琴派古琴名曲;享受到最具人文特色與古風的洗浴文化;欣賞到天下聞名的揚州漆器、玉器、盆景;回味到獨行古今的“揚州八怪”。
在揚州城之西,有座古木蘭院石塔,又名石塔寺石塔。建于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原在西門外,南宋寶佑年間移建現址。塔上除少數佛像外,大部分為清代重修。塔五級六面,全部石建。塔基為須彌座,上面四周建有石欄桿,欄版內分別雕龍、鳳、牛、馬等動物圖,望柱上刻如意形花紋。塔身由底向上逐層收小,每層轉角有圓形椅柱,一、三、五層南北兩面各有拱形洞門一個,其他各層皆嵌小佛像。石腰檐上均鑿成筒瓦形,坡度很小,角檐戧脊,向外伸出,微微向上反翹。塔頂六角攢尖式,上為仰覆蓮座和葫蘆形的塔剎,造形別致新穎。石塔原在古木蘭院內,馬路拓寬后,位于迎賓路心的綠化島中間,與東面的唐代銀杏樹、文昌閣成一直線,相互遙望,自然一體。
閱讀人生流浪請關注木葉(qixiashu):《》《》《》《》《》《》《》《》
本文網址://qixiashu/yue/490/490433/990685.html,請瀏覽:wap.qixiashu享受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支持《》請到各大書店或網店購買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