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925、楓橋夜泊詩碑千年詛咒之謎

925、《楓橋夜泊》詩碑千年詛咒之謎清風明月逍遙客原創 · 2021091307:50 · 歷史領域創作者  寒山寺,坐落在蘇州古城西閶門外七里古運河畔,比鄰楓橋,曾稱楓橋寺。提起寒山寺,讓人不禁想起唐代詩人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由于武宗服用所謂的仙丹妙藥,身體受到極大損傷,道士們告訴他,生病是因為他的名字叫李瀍,“瀍”這個字中有“水”,與唐朝崇尚的土德不合,土克水,所以不利,應該改名為“炎”,炎從“火”,與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災禍。然而,改名并沒有給他帶來鴻運,他的病情日漸加重,宰相李德裕等請求覲見,也沒有得到允許。就在他將名字改為李炎之后12天,一命嗚呼了,成為歷史上又一位因為服食“仙丹妙藥”而死的皇帝。

  至于端陵被盜何物,由于歷史久遠,根本無據可考。不過,唐武宗對一塊詩碑的下咒穿越千年的光陰而陰魂不散,后世有人刻了《楓橋夜泊》詩碑,果然都身遭不測,難道真應了唐武宗的詛咒而“必遭天譴,萬劫不復”?

  第一個刻《楓橋夜泊》詩碑的是北宋翰林院大學士王珪。王珪自刻碑后,家中連遭變故,王珪本人也暴亡。

  史載:俞樾寫這首《楓橋夜泊》時,是在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身為曾國藩的得意弟子的俞樾已85歲高齡,但他仍以其飽滿的情懷、穩重的章法、渾圓的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

  第四個刻《楓橋夜泊》詩碑的是蘇州刻碑高手錢榮初。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軍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著名的《楓橋夜泊》詩碑尤為日人所矚目。當時,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企圖以舉辦“東亞建設博覽會”的名義,把詩碑運到日本,大漢奸梁鴻志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韙,逆人民之意把詩碑運出國門,于是就請原刻俞樾詩碑者、曾隨蘇州一批碑刻藝人承制南京中山陵碑刻工程的蘇州刻碑高手錢榮初,依照原樣以假代真刻碑。

  史載:1939年3月20日早晨,在通往寒山寺的路上,錢榮初被香客發現死于非命。在其衣服口袋里發現一張用鮮血寫的紙條:“刻碑、褻碑者死!吾忘祖訓,合(活該)遭橫事!”w8.RG

  第三個刻《楓橋夜泊》詩碑的是國民黨元老張繼。1947年,蘇州名畫家吳湖帆請國民黨元老張繼也寫刻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請現代詩人張繼書唐代詩人張繼的詩,這在當時被傳為佳話,但張繼寫了《楓橋夜泊》詩碑后,第二天便與世長辭了。

  史載:張繼是因為疲勞過度,導致心臟病突發而亡。

  唐武宗的詛咒或許只不過是一種心理暗示,并不存在真正的詛咒,只是有些人將此事互相聯系串聯、牽強附會,有些事的發生只不過是巧合罷了。

  史載:王珪,是李清照的外公,也是秦檜夫人王氏的爺爺。史書上記載,王珪為人膽小怕事,一貫順承帝意,以明哲保身處世,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雖在政治上碌碌無為,但是文學造詣確實不錯。其實,書了碑文后,他本人在朝廷上的權勢并沒有削弱。元豐四年(1081年)10月,皇帝發現有大臣和大理評事石士端之妻王氏通奸,有人想趁機陷害王珪父子,但陰謀沒有得逞。王珪的死,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死因,但史書上說他死在任上,活到了67歲。

  第二個刻《楓橋夜泊》詩碑的是明朝書畫家文徵明。400多年后,由于王珪寫的《楓橋夜泊》詩碑已經不知去向了,于是,當時中國書壇最有名氣的文徵明便再次寫了這塊詩碑。但據說,詩碑“玉成”不久,文徵明也身染重疾,在世間受盡病痛折磨,含恨辭世。

  史載:文徵明去世前,他在一艘小船上,正在為別人寫墓志銘。當時他很安靜地寫著小楷,但還沒寫完,就放下筆坐在凳子上安詳地辭世了。據推測,文徵明很有可能死于心臟病突發。

  唐代張繼詩《楓橋夜泊》詩碑,該碑由清末學者俞樾書寫,已成為寒山寺一絕。詩碑高約3.5米,寬約1米。

  第三個刻《楓橋夜泊》詩碑的是清代大學者俞樾。又過了近400年,江蘇巡撫陳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于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俞樾作書后數十天,便倏然長逝了…

  自此之后,雖然還有不少詩人又描寫過“楓橋”、“夜半鐘聲”,但是已沒有人再能夠達到張繼的藝術水平,可以說這首《楓橋夜泊》已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出神入化、至高無上(尚)的思想藝術境界,天下絕綸,“天下第一”,冠甲天下,無人可比!

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碑千年詛咒之謎  掠過這悲慘的一幕,讓我們去品受一下古城蘇州的另一個夜景——

925、《楓橋夜泊》詩碑千年詛咒之謎  端陵在歷史上曾被盜過,至于盜墓者是誰,眾說紛紜,不過焦點都集中在兩個人身上。

  第一個人是大名鼎鼎的黃巢。理由是黃巢在退出長安城后,唐軍大將高駢在寫給唐僖宗的奏章中,曾說到“今則園陵開毀”。

  第二個盜陵的人是溫韜。溫韜盜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有明確記載。在長安做了七年行政長官,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都被他趁戰亂時動手掘掉過,只有乾陵僥幸躲過災難。

  傳說,唐武宗酷愛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詩,在他猝死前的一個月,他還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呂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當時還說自己升天之日,要將此石碑一同帶走。于是在唐武宗駕崩后,此碑被殉葬于武宗地宮,置于棺床上首。并且,唐武宗臨終頒布遺旨:《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勒石賞析,后人不可與朕齊福,若有亂臣賊子擅刻詩碑,必遭天譴,萬劫不復!

  也就是說:“《楓橋夜泊》詩碑也只可有此一塊,只要有人再刻《楓橋夜泊》詩碑,就會死于非命。”

  在唐代以前,寒山寺是不知名的小寺,自從有了張繼的《楓橋夜泊》才讓寒山寺名聲大振。寒山寺屢毀屢興屢建,能延續千年,張繼功不可沒。

  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且鑒于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極力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會昌五年)年下令拆毀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余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公元846年(會昌六年)4月22日,李炎駕崩于含風殿,廟號武宗,葬于端陵。端陵位于陜西三原縣徐木原西邊(今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東北),東距唐高祖李淵獻陵約5公里,西北距唐代宗李豫元陵約6公里。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一個秋天的夜晚,唐代詩人張繼泊舟于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夜色藍山,吸引著這位羈旅愁懷的客子,使他觸景生情,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于是他寫下了這首古莊典雅、意境清遠的小詩《楓橋夜泊》。

  歷史上,寒山寺幾易其名。相傳,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監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在唐代改名寒山寺,北宋時改名“普明禪院”,南宋年間稱楓橋寺,元代始復稱寒山寺,沿用至今。關于寒山寺一名的由來,又與民間傳說中的“和合二仙”分不開。傳說,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和拾得來到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閱讀人生流浪請關注木葉(qixiashu):《》《》《》《》《》《》《》《》

  本文網址://qixiashu/yue/490/490433/990676.html,請瀏覽:wap.qixiashu享受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支持《》請到各大書店或網店購買閱讀。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