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正文←→:最新網址:badaoge
統萬城,一座跨地區的軍事要塞,北方的防御重鎮,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說起這統萬城,它座落在毛烏素沙漠之南的無定河北岸,南距靖邊縣(即張家畔)約50公里,東距榆林120公里。夏鳳翔元年(公元413年)匈奴赫連勃勃發民十萬筑城為大夏國都,定名為統萬城,其意即為“統一天下,君臨萬邦”。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為太武帝拓跋燾攻取,在此設置萬統鎮。城址呈淡灰色,聳立于一望無垠的沙漠之中。遠遠望之,宛似樓群,有海市蜃樓之景象。南門名朝宋,西門名服涼,東門名招魏,北門名平朔。城垣有內外二城,內城完整無缺,東西492米,南北527米,城高10米,四角各有墩樓,最高達30余米。四城墻均有防御性的馬面設施,東、西、北三面,各有馬面七個,南城八個,四門均設有甕城。四城墻和城內鐘樓、鼓樓建筑遺跡,其夯層歷歷可數,極其堅固,是我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東晉十六國時期,就發生過北魏與大夏統萬城之間的著名戰役。當時,中國南方為東晉政權統治,而北方則出現了眾多的由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以及漢族建立的獨立割據政權。北魏與大夏便是這些眾多的割據政權中的兩個少數民族。
在這些割據政權中,北魏由于能夠接授漢族先進技術與文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因而逐漸強大起來。北魏在將自己的勢力向南部發展、推進的同時,也開始著手統一北方。
發生在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的北魏與大夏國統萬城之戰,就是北魏為統一北方而發動的戰役。在這次戰爭中,鮮卑族北魏主拓跋燾對于孫子‘兵貴勝,不貴久’的作戰思想有較深刻的理解,面對所要攻打的統萬城,作戰指揮果斷靈活,避免了陷入曠日持久、進退兩難的境地,較好地完成了這次攻堅戰,推動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進程。結果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燾在統萬城誘敵出城,抓住時機,速戰速決,擊敗夏國主赫連昌,給大夏國以毀滅性打擊。攻取了統萬城,在此設置萬統鎮。
大夏國建立于公元407年。當時,北方已有南燕、后燕、北燕、北涼、北魏、后秦等獨立的割據政權。夏主赫連勃勃是匈奴族人,在建夏之前,曾經投奔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羅沒弈于(鮮卑族),謀得后秦驍騎將軍的官職,并被沒弈于招為女婿。
后來,赫連勃勃以在高平打獵為由,陰謀襲殺了岳父,將其領地及手下并為自己的勢力,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大夏國。赫連勃勃建國后,沒有將高平作為自己的根據地,而是以流動襲擊的辦法蠶食后秦疆土,不斷擴大了自己的統治范圍。不久,東晉劉裕滅了后秦,赫連勃勃趁勢占領了后秦嶺北鎮戍郡,奪取了長安,在較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持下,其統治權得到了鞏固與發展,成為北魏的勁敵,阻礙著北魏對西北地區的統一。
赫連勃勃在其統治得到鞏固,疆土逐漸擴大的基礎上,決定將其國都定在統萬城(在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公元413年,赫連勃勃征發嶺北胡漢各族人民十萬人筑都統萬城。他驅使人們用用蒸熟的土筑城,筑成后他用鐵錐刺土,如果刺進一寸,就殺掉筑城的人。在他的暴力與高壓之下,統萬城筑成后非常堅固,其“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墻五仞,其堅可以礪(磨)刀斧。”赫連勃勃妄圖以此堅城抵御外族侵略,延續其殘暴的統治。
北魏政權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于公元386年,止于公元534年,共有148年的歷史,都城初在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后遷至洛陽。北魏于丙戌(386年)正月建國,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稱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它初由拓跋氏執政,后改由元氏執政,至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均由元氏執政。
北魏建國初年,后燕乃是當時黃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北魏則處于后燕勢力的包圍之中,北魏通過與后燕的多次艱苦作戰,削弱了后燕的勢力,使自己逐漸強大起來。北魏統治者注意軍事與生產雙管齊下,穩定其統治范圍內的農業經濟,吸取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知識,重用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因而發展成為一個較強大的政權。公元396年北魏軍南下,攻占了后燕重鎮晉陽、常山、信都、中山,給后燕以近乎毀滅性的的擊。從此,后燕被截為南北兩部,也就是南燕和北燕。不久,北魏開始進一步實施其統一北方的宏偉計劃。
公元428年8月,夏主赫連勃勃病死,諸子爭位,互相攻戰。次年,赫連昌爭取到王位繼承權,但大夏內部矛盾更為尖銳,北魏便乘此機會發動了滅夏之戰。
公元426年9月,北魏主拓跋燾命大將奚斤率兵五萬,攻夏之蒲坂(今山西永濟西),進襲關中、長安(今陜西西安);自己親率騎兵兩萬出平城(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渡黃河襲擊統萬城。夏主赫連昌率軍迎擊,戰敗退回城內固守。魏軍分兵四掠,驅牛馬十余萬,擄夏居民萬余而歸,作了一次試探性的戰略進攻。
這年十二月,魏軍南路奚斤率軍奪取了長安。次年正月,赫連昌派其弟赫連定領兵二萬南下,企圖奪回長安,恢復關中。兩軍相持在長安附近。魏主拓跋燾乘夏軍兵力被牽制在關中的有利時機,決定動用近十萬大軍再次襲擊統萬城。
5月,拓跋燾率軍西進,以三萬騎兵為前驅,三萬步兵為后繼,三萬步兵運送攻城器具。北魏軍從君子津渡過黃河,至拔鄰山(今內蒙杭錦旗境內)筑城修整。原附屬于夏的今內蒙南部與陜北地區各族游牧民族首領紛紛降于北魏。
這時,北魏主拓跋燾改變步、騎兵齊進的原進軍計劃,決定率輕騎三萬以最快的速度直抵統萬城,然后誘敵出戰,將敵人消滅。對于這一決定,拓跋燾部下有所不解,他們認為統萬城堅固,敵軍必定固守城內,三萬騎兵先驅到達不足以攻破堅城,最好還是等步兵到達后,帶上攻城戰具,再行往攻。拓跋燾解釋說:“用兵攻城,在軍事上是下策,是不得已才用的。現在若等步兵、攻具齊備,再去攻城,敵軍見我勢眾,必然據城固守,不敢出戰,我軍攻城不下,曠日持久,食盡兵疲,外無所掠,反而會形成進退兩難之勢。因此不如現在以輕騎直抵城下,敵人見我軍步兵未到,意必松懈,我再以疲弱示之,誘其出戰,必能一舉殲敵。再則我軍之所以適合采取輕騎決戰,以爭取速勝,還因為我軍離家二千余里,又隔黃河,糧草動輸困難。以現有的三萬騎兵攻城雖不足,而決戰則有余。”拓跋燾說服了部隊,遂督軍前進。
六月,魏軍至統萬城。拓跋燾將大部隊隱蔽在城北丘深谷中,以少數兵力至城下挑戰。夏軍堅守不與北魏軍決戰。這時,夏軍一將領狄子玉前來投降魏軍,并泄露夏軍的作戰意圖:夏主赫連昌已派人調赫連定回援,赫連定認為統萬城非常堅固,魏不可能一下攻克,因此他打算戰敗奚斤于長安后,再回援統萬城,到時內外夾擊北魏軍,將魏軍一舉殲滅。因此,夏主赫連昌采取了固守待援的方針。
恰巧,此時魏軍中有一犯罪的士兵出逃至夏軍內,告訴夏軍說:“魏軍糧盡,輜重在后,步兵亦未到,宜速擊之。”赫連昌聽了此話,深信不疑。于是他親率步騎三萬出城迎戰。拓跋燾見敵軍出迎,喜不自禁。為誘夏軍深入并助長其驕氣,魏軍向西北方向佯作退卻。夏軍出城追擊北魏軍。
這時,天氣突變,驟然刮起東南大風,飛沙滿天,雨隨風至,赫連昌之軍利于順風追擊,便趁勢猛攻魏軍,形勢對魏軍極為不利。但拓跋燾堅定指揮作戰。他除派兵正面迎擊敵軍外,又將騎兵分為左右兩隊,繞道截斷夏軍后路,從背后順風向夏軍反突擊,將不利變為有利。激戰之中,拓跋燾身先士卒,雖身中飛箭,仍帶傷奮勇殺敵,在魏軍的前后夾擊、拼死力戰之下,夏軍被殺一萬余人,赫連昌來不及回城,率殘部逃往上圭(今甘肅天水市)。北魏軍乘勝攻下統萬城。赫連定卻沒能攻下長安,聽說統萬城失守,也退逃至上圭。北魏軍取得了統萬城之戰的最后勝利。
不久,北魏軍進軍上圭,夏國滅亡。
從統萬城之戰中,我們不難看到孫子的軍事戰略戰術思想在古代不僅僅是漢族的軍事統帥將其作為指揮作戰、克敵制勝的指導,而且,在受到漢民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區域中,也極受少數民族將領的推崇。我們從統萬城之戰拓跋燾對于攻打堅城的弊端的認識中,從這次戰爭所作出的決策中,都不難看出這種情形——鮮卑族北魏主拓跋燾對于孫子‘兵貴勝,不貴久’的作戰思想有較深刻的理解,面對所要攻打的統萬城,作戰指揮果斷靈活,避免了自己軍隊屯兵堅城而不下直至陷入曠日持久、進退兩難的境地,較好地完成了這次攻堅戰,推動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進程。正是因為拓跋燾對于長途奔襲敵國的弊端有所認識,因此在統萬城之戰中,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燾在統萬城采用誘敵出城的策略,抓住時機,速戰速決,抓住了敵人援軍未到的有利時機,以速戰速決取得了這次戰斗的勝利,擊敗夏國主赫連昌,給大夏國以毀滅性打擊。攻取了統萬城,在此設置萬統鎮。這場大戰,既避免了攻堅戰,又避免了受到敵軍的內外夾擊,可以說這正是運用《孫子兵法·作戰篇》指導思想克敵制勝的成功典范。
反觀夏軍之失敗,其主要原因固然是因為其本身奴隸制政權及其恐怖統治的不得人心,軍事、經濟實力弱于北魏,但僅就其軍事統帥而言,赫連昌指揮作戰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在北魏軍第一次越過黃河襲擊統萬城之后,夏軍仍然沒有注意加強黃河天險一帶的戰略防御,反而分散兵力屯兵堅城去攻奪長安,使北魏有了發動襲擊統萬城的間隙;在北魏軍逼進統萬城之時,赫連昌在沒有認真分析出城速戰對于敵我雙方之利弊的情況下,臨時改變以逸待勞、固守待援的作戰計劃,出城輕率迎戰,結果造成兵敗城破,喪師滅國的遺恨,其教訓非常值得后代兵家深思。
時至今日,也就是大梁開平四年(910年)孟夏四月中下旬,契丹大舉南下進犯中原。十八日,兵至統萬城,發兵高架云梯,拼命攻城。試想,這小小統萬城,遠在塞北邊陲,守將趙高云率部僅僅三千人馬在此護衛城池,小小彈丸之地豈能阻擋住契丹的千軍萬馬?雖然守城官兵堅守陣地、奮勇頑抗,但是這又能堅持多久?很快,統萬城城破兵亡,高高的護城墻已被契丹賊兵撕開了缺口。就從這缺口之處,契丹兵勇蜂涌蟻爬,開始從城墻之上殺進了城。隨后,只見統萬城北門大開,契丹大軍呼號著長驅直入,見人便殺,遇人便砍,城中剎時血肉橫飛,狼籍一片。
一代“雙鉤將軍”趙高云力戰街頭,勇猛無比,直殺得進入城中的契丹兵勇節節敗退。但是,無論他如何使出渾身解數拼命殺敵,只見得他自己身邊的守城官兵一個一個地倒下,而契丹賊兵卻是如潮蜂涌,愈殺愈多,真是可憐了這位孤身奮戰的趙將軍。試問這統萬城的命運如何?試問這位力敵千軍萬馬的“雙鉤將軍”的命運如何?敬請下文分解。
請:m.badaoge←→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