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813、“庫庫諾爾”

  正文正文←→:最新網址:badaoge

  至此,咱們還有必要向各位介紹一下這吐谷渾賴以生存的青海湖。上文《北史》所載的“青海”二字就是說的“青海湖”。這湖古稱“西海”,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

  青海蒙古語稱青海湖為“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藍色的海,故稱青海。它位于青海省東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間,系斷層陷落所成。為什么說它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呢?各位只要聽聽下面一些數字便會從中尋得答案。這青海湖,面積達到45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7米,繞湖一周約360公里,湖面最長處106公里,最寬處63公里,湖水最深處38米,平均水深亦在19米以上。

  所以說,有時你要是“蒙冤受苦被陷”了,你不光是跳進黃河里洗不清,你就是跳進青海里也無法洗清!不信,你可以去試試!據說這青海里就死過不少的冤魂!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寧150公里,面積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鹽份很高。青海湖蒙語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在青海高原東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連綿的青海南山環抱著一個高原湖泊——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面積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寧還高出1000多米,這里氣候涼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溫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青海湖蒙語叫“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藍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后,幸存下來的。重要數據和景觀面積: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位置:距西寧150公里  景觀: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像大海一樣廣闊神秘。青海湖之于青海省,就好比是天安門之于北京。

推薦景點  青海湖:浩瀚如海、神秘雍容的高原明珠,夏天油菜花開時的人間仙境。

鳥島:47月份的生態奇觀茶卡鹽湖:柴達木盆地的著名景觀最佳旅游時間  青海湖一年四季都可以旅行,但是由于氣候的原因,旅游者大多集中在夏季前往,因為夏天的青海湖氣溫較高,夜間常有降雨,因此也較為濕潤。每年8、9月份,青海湖北岸有大片的油菜花開放,成為青海湖的一處主要景點。但如果旅行的主要目的是鳥島的話,以5月份為最佳。

  這青海湖中還有五個小島,其中以鳥島最著名,另外便是海心山、海西山、三塊石、沙島等,每年春季有十萬多只斑頭雁、天鵝、棕頭鷗、鸕鶿等來此,使這里成了鳥的世界、鳥的天堂。非但如此,從四面八方流淌而來的甘子河、沙柳河、黑馬河、布哈河、泉吉河、萊擠河、倒淌河等匯集湖中。由于湖水含硫酸鎂、氯化鎂等無機鹽較多,所以湖水并不能飲用。但是,湖中盛產無鱗湟魚。此種魚遍體滾圓、光滑,肉多細刺,肥嫩味美,在湖邊野炊,用湖水煮食饒有風味、甘美無比。

  這就是吐谷渾賴以生存的青海湖。在它定居青海地區以后,由于地理因素及羌族農業部落的影響,其農業也相應發展起來,故史稱其人“亦知種田,有大麥、粟、豆。然其北界氣候多寒,唯得蕪菁(即蔓菁)大麥,故其俗貧多富少。”經濟因地而異,農業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東南的赤水、澆河、洪和、抱罕一帶,兼有牧業。吐谷渾轄下的鄯善、且末,主要為畜牧、冶金和商業。今甘南、川西北及青海東南轄區主要為羌族,以游牧為主。吐谷渾的采礦、冶煉和兵器制造技術均頗有名。其地多銅、鐵、黃金、銀和朱砂,兵器有弓、刀、甲、矛等。吐谷渾人在如今的青海循化清水河口地方所建的黃河橋(也就是河厲),反映了他們高超的橋梁建筑技術。最值得稱道的是吐谷渾所處中西交通要道上的地理位置和因此而繁榮昌盛的商業貿易。

  從青海湟水流域等地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來看,由祁連山南,沿湟水至青海湖,再經柴達木盆地而至新疆,是一條主要的中西要道。這條道路在吐谷渾建政于此時期得到恢復與繁榮,吐谷渾人因此之便,與北方的蒙古草原,西部的西域、中亞,南與青藏高原、印度,東與黃河、長江流域均有貿易往來。吐谷渾與南朝、北朝政權,及柔然、突厥等民族均有商業聯系,而且還起到了中介者的作用,貿易物品自然以絲綢為主。

  公元553年,西魏(后被北周替代,都城長安。)涼州刺史得知吐谷渾通使于北齊(由東魏演化而來,都城安陽。),遂派兵于州西赤泉偷襲,“獲其仆射乞伏觸板,將軍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駝騾六百頭,雜彩絲絹以萬計。”它向南朝、北朝政權進貢的物品除特產的善馬、牦牛外,還有烏丸帽、女國金酒器、胡王金釧及玉石等。女國的絲綢可能即通過吐谷渾而傳入。1955年在青海西寧出土76枚波斯薩柵朝卑路斯(457~483年)時期的銀幣,即是該路絲道繁榮的最好物證。中原與西域、印度的高僧如慧覽、宋云、阇(shé)那崛多、唐初的玄奘法師等均取道于此。人們習慣上稱該道為河南道或青海道,它直接連接著東西絲綢主干道和吐蕃絲路交通。

  吐谷渾的風俗見于漢文記載的主要是鮮卑統治者的習俗,這與屬民羌人的風俗有一定的差異。史稱,其俗丈夫衣服略同華夏,多以冪禽為冠,亦以繒為帽。婦人皆貫珠束發,以多為貴。國無常賦,須稅則征用富室商人稅以充其用。刑罰簡單,殺人及盜馬者死,其余則罰以財物。殺人時必以氈蒙頭,持石從高擊殺之。婚姻方面,與北方的突厥(當然還有匈奴、柔然等地方政權。)相同,父兄亡后,妻其后母及嫂等。貧者不能備財物娶妻者,常常盜女而去。人死后實行土葬,保持本族舊俗。其王、后服飾略異,可漢以皂為帽,椎髻、毛珠,坐金獅子床。其妻號為恪尊,衣織成裙,披錦大袍,辮發于后,頭帶金花。但其主要居民則為羌文化風俗。

  這就是我們所要介紹的吐谷渾。經過繞了這么一個大圈子,相信各位一定能抓住這吐谷渾的一鱗半爪,對吐谷渾這個古老而又復雜的混合民族政權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但是有些人不禁要問了,據前文所言,這吐谷渾,早在唐高宗龍朔三年(也就是公元663年),東侵的吐蕃終于滅亡了吐谷渾,占有其地。既是吐谷渾在663年就已被消滅,它又如何在公元909年五月間被義昌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守文重金利用去攻打其弟劉守光也就是幽州的盧龍節度使、同平章事呢?這在時間上和地域上都說不過去啊?請問作者和說書講藝者如何解釋?

  好!在此我單田芳作為說書講藝者就給各位講個明明白白我的心!

  咱們可以聽聽前文的這一段記述:“高宗龍朔三年(663年),東侵的吐蕃終于滅亡了吐谷渾,占有其地。大部分吐谷渾人輾轉來到寧夏、陜北、山西西部北部及內蒙古南部地區,與漢族、北方各族相互融合。”

  這兩句話只要掂平了看,就不難冰釋前疑。不能僅重前一句,還應考慮到后一句。不錯!吐谷渾王國是被吐蕃滅亡了,但其流亡別處的部落后裔依舊存在。不要說是公元909年五月份,就是到現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初其后裔子孫也仍然存在!當然,在公元909年之際吐谷渾的流存之眾能為義昌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守文所重金利用去攻打其弟劉守光也是情理之中的正常之事,對其后裔的流存則勿庸懷疑,而且在時間和地域上也能說得過去。這些就不用懷疑了。不知各位對此還有何異議?

  請:m.badaoge←→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