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768:十一、九地篇

  正文768:十一、九地篇正文768:十一、九地篇←→:最新網址:badaoge

768:十一、九地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之地,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也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渭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后;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涂;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曹公曰:欲戰之地有九。(曹操說:要作戰的地區有九種。)

  曹公曰:此九地之名。

  曹公曰:士卒戀土,道近易散。

  曹公曰:士卒皆輕返也。

  曹公曰:可以少勝眾,弱勝強。

  曹公曰:道正相交錯也。

  曹公曰: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也。

  曹公曰:先至得其國助也。

  曹公曰:難返之地。

  曹公曰:少固也。

  曹公曰:前有高山,后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

  曹公曰:不當攻,當先至為利也。(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

  (交地則無絕,)曹公曰:相及屬也。

  (衢地則合交,)曹公曰:結諸侯也。

  (重地則掠,)曹公曰:畜積糧食也。

  (圮地則行,)曹公曰:無稽留也。

  (圍地則謀,)曹公曰:發奇謀也。

  (死地則戰。)曹公曰:殊死戰也。

  曹公曰:暴之使離,敵之使不奇,動兵而戰。

  曹公曰:或問也。

  曹公曰:奪其所恃之利。若先據利地,則我所欲必得也。

  曹公曰:孫子應難以覆陳兵情也。

  曹公曰:養士并氣運兵,為不可測度之計。

  曹公曰:士死安不得也。(曹操說:士兵死戰,怎能得不到勝利?)

  曹公曰:在難地心并也。(曹操說,在危難的處境中,士兵能齊心協力。)

  曹公曰:拘,縛也。

  曹公曰:人窮則死戰也。(曹操說:人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就會拼死戰斗。即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就是很好的例證。)

  曹公曰:不求索其意,自得力也。

  曹公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計。

  曹公曰:皆燒焚財物,非惡貨之多也,棄財致死者,不得已也。

  曹公曰:皆持必死之計。

  曹公曰: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此言專難不如權巧,故曰:設方馬埋輪,不足恃也。

  曹公曰:強弱一勢也。

  曹公曰:齊一貌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曹公曰:謂清凈幽深平正。(曹操說,這說的是遇事冷靜,思考問題深刻,處理事務公正。)

  曹公曰:愚,誤也。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成。

  曹公曰:一其心也。

  曹公曰:險,難也。

  曹公曰:人情見利而進,見害而退。

  曹公曰:使相及屬。

  曹公曰:利地在前,當速進其后也。

  曹公曰:掠彼也。

  曹公曰:疾過去也。

  曹公曰:以一士心也。

  曹公曰:勵士也。

  曹公曰:相持御也。

  曹公曰:勢有不得已也。

  曹公曰:陷之甚過,則從計也。

  曹公曰:上已陳此三事,而復云者,力惡不能用兵,故復言之。

  曹公曰:謂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曹公曰:霸王者,不結成天下諸侯之交權者也,絕天下之交,奪天下之權,以威德伸己之私。

  曹公曰:言軍法令不應預施懸也。《司馬法》曰:‘見敵作誓,瞻功作賞。’此之謂也。

  曹公曰:犯,用也。言明賞罰,雖用眾,若使一人也。

  曹公曰:勿使知害。

  曹公曰:必殊死戰,在亡地無敗者。孫臏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曹公曰:佯,愚也。或曰:彼欲進,設伏而退;欲去,開而擊之。

  (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曹公曰:并兵向敵,雖千里能擒其將也。(曹操說,這是集中兵力奔襲敵人,即使行軍千里,也能擒獲敵將。)

  曹公曰:是成事巧者也。一作是謂巧攻成事。

  曹公曰:謀定則閉關折符,無得有所沮議,恐惑眾士心也。

  曹公曰:誅,治也。

  (敵人闔之,必亟入之。)曹公曰:敵有間隙,當急入之也。(曹操說,敵軍一有空隙,就要迅速乘機而入。)

  (先奪其愛,)曹公曰:據利便也。

  (微與之期。)曹公曰:后人發,先人至。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曹公曰:行踐規矩無常也。(曹操說,執行計劃,不能一成不變。)

  曹公曰:處女示弱,脫兔往疾也。

  “對于這九地篇,我們可以來參看一下李朔雪夜襲蔡州活捉吳元濟之戰。公元807年,唐憲宗順利地平定了西川、夏綏、鎮海三鎮的叛亂,開始向淮西、成德的割據勢力討伐。李朔奇襲蔡州就是唐朝廷軍隊平定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割據勢力的戰例。

  在這場風雪奇襲戰中,李朔針對士兵因屢戰屢敗而產生的厭戰心理,制定了利用險峻的地形,惡劣的天氣襲擊敵人的策略,以此穩定士兵的情緒,堅定他們殊死作戰的決心。最后,他的軍隊在雪夜攻下了蔡州城,活捉了吳元濟。這場戰斗的勝利,對于平定淮西、成德的藩鎮割據勢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李朔奇襲蔡州而取勝的過程可以看出,李朔不僅通曉孫子所說的一些重要的用兵原則,如示弱惑敵、速戰速決、避實擊虛等等,而且他還善于根據士兵的心理狀態,利用地形、氣候等作戰條件對士兵的心理影響,確保軍隊戰斗力的充分發揮。這就是《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說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李朔很清楚他所率領的是一支多次戰敗、士兵受到影響的軍隊,要想讓這支軍隊有戰斗力,就必須將士兵置于惡劣的環境中,那時,‘士兵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而斗。’因此,他選擇了風雪嚴寒之夜,讓士兵‘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最后一舉成功。李朔的因勢利導、因情用兵以及他將兵法原則與地理條件相結合的出色作戰指揮,奠定了他在軍事戰爭史上的地位。”

  請:m.badaoge←→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