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正文←→:最新網址:badaoge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在新疆吐魯番市東南約40余公里。阿斯塔那是維吾爾語,意思是“首府”。墓葬區在阿斯塔那(漢名三堡)村北和哈拉和卓(漢名二堡)村東。為高昌及唐西州居民的墓地。墓葬按家族分區埋葬,每一家族均有固定的塋地,以礫石為界。每個墓都有斜坡墓道和土洞墓室。墓道和墓室頂部地面一般都堆擺礫石,平面呈“甲”字形。從墓中已出土的文書和墓志來看,墓葬的年代,最早的是西晉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的是唐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俄、英、德、日等國的“探險者”曾在此進行破壞盜掘,竊去中國大量珍貴文物。
解放后,1959年開始發掘,出土大量的絲綢織品、陶器、木器、錢幣、泥俑、墓志和近三千件官、私文書等。其中較著名的有絹本的伏羲女媧圖、舞樂圖、圍棋仕女圖、牧馬圖、禽獸紋錦、對鳥對羊樹紋錦、騎士對獸紋錦、牽駝紋胡王錦及狩獵紋印花絹等,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特別是出土的大量吐魯番文書,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世俗生活等方面,對研究古代高昌國的歷史、經濟及與內地的關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高昌故城: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在新疆吐魯番市東約40公里的阿斯塔那(漢名三堡)村東、哈拉和卓(漢名二堡)村南。漢稱高昌壁、高昌壘,兩漢魏晉時期,戊己校尉屯駐于此。此后曾歷為前涼高昌郡郡治、菊氏高昌王國國都、唐西州州治和回鶻高昌王都,至明初始廢,前后經歷約一千五百余年。其建筑和基本規模形成年代約在前涼至高昌菊氏王朝時代。總面積為200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殘存,為夯土筑,略成正方形,周約5公里,可以登眺。有馬面,西門甕城仍存。有些城門的土建痕跡尚保存完整。全城分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布局略似唐代之長安城。城內建筑遺址破壞嚴重。在外城西南隅有一寺院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寺門、廣場、殿堂、高塔和佛龕保存較好。內城中有一高臺,上面殘存一高15米的建筑物,俗稱“可汗堡”,附近發現帶有覆蓮紋圖案和綠色琉璃瓦殘片,似有北涼時期的佛寺遺址。城中所有建筑全用夯土可土坯建造,門窗頂部多作穹窿形,類似今日吐魯番的建筑。
解放前,俄、德、英、日等國“探險者”曾來此盜掘,竊去大量珍貴文物。你瞧瞧!這些東西多會欺辱中國!凈會拿別人家的東西據為己有,什么嘛東西!
解放后,陸續發現一些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元龍泉窯瓷盤,還收集到一些小佛像、大陶缸等。特別是所發現的元代用回鶻文和漢文合寫的善斌賣身為奴契約,對當時的寺院主剝削奴隸的狀況有所揭露,很具有歷史參考價值。
艾丁湖:艾丁,維吾爾意為月亮。艾丁湖,意為月光湖。因湖中和湖盆多晶瑩潔白的鹽結晶和鹽殼,酷似月色,故名。在新疆吐魯番市南部、吐魯番市東南,橫臥在盆地南緣覺洛塔格(塔格意為山)下,所以舊稱艾丁湖為覺洛浣。湖面低于海平面154~155米,是中國地勢最低點。這不應叫“海拔”,而應叫“海低”矣!或者也可說成是“海拔-154~155米”。湖盆東西狹長約40公里,南北寬僅8公里,湖盆面積152平方公里。春季冰雪融化水流入湖,夏秋強烈蒸發干涸。湖水礦化度極高,夏季高達210克/升。
臺藏塔:在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漢名三堡)村。為高昌時代(公元六至七世紀)的佛教建筑遺址。為夯土筑,高約20米,基部每邊各約20米,平面呈方形。塔身四面均有洞龕,殘存有塑像和壁畫。
蘇公塔:在新疆吐魯番市東南郊,距城6公里。系回歷1181年(公元1779年)吐魯番郡王蘇來滿為其父額敏所建,故又稱額敏塔。高44米,塔身為圓柱形,下粗上細,以黃磚砌筑,利用拼磚方式構成各種圖案花紋。頂呈盔形。構造精致,頗為壯觀。塔內無木料,全憑一磚砌螺旋形中心支柱承擔整個塔身重量,至今仍巍然屹立。為新疆伊斯蘭教著名的藝術建筑。塔旁有教堂,并立有察合臺、漢兩種文字石碑。
交河故城:亦稱崖兒城。在新疆吐魯番市西約10公里的雅爾湖鄉,位于兩條古河床交叉環抱的地帶,故名交河。有人認為是漢代車師王前庭治所的所在地。六世紀初菊氏高昌時,在此建立交河郡城。現存遺址主要是唐代及其以后的建筑。城依土崖作長方形,無城垣,南北長1000米,東西最寬處約300米,南、東兩面有門有路,直通城內。城南有一縱貫南北的大道,長350米,寬3米。大道兩旁為高而厚的土墻,建筑物在土墻后面由縱橫交錯的街巷分割成若干區。房屋臨大道一面見不到門戶遺跡,只有巷口與城內大道相通。以大道為中軸線可分為三個區:西北區大多為寺廟遺址,有各種類型的佛塔,東北區為居民區,這里院落鱗次櫛比,不少建筑保存較好,尚可看出院落的平面布局和房屋的門窗位置;東南區,建筑破壞較嚴重,但有一較大建筑,保存尚好,有庭堂、天井、甬道、臺階等,為交河城的政治中心。
此外,正對大道北端,有一佛教寺院,泥土版筑,塔上佛龕尚殘存佛像。城內散布陶片甚多,大多為灰色印紋和附加堆紋,也有個別為彩繪夾砂粗紅陶。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曾出土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蓮花經一卷。城外有車師、高昌和唐代的墓群。古城自漢至元經歷了較長的年代,對于研究新疆古代的城市建設和布局,很有參考價值。
雅爾湖千佛洞:在新疆吐魯番市西北約10公里,交河故城西土崖上。傳為唐宋時代遺址。共有七窟:六個為支提窟,一個為毗訶羅窟,尚屬完整。間有壁畫。題記中有“己丑年七月二十九日(缺)到此西谷寺”等字樣。在第五窟西壁上有突厥文題記,為銀山東西各窟中所罕見。
塔什吐爾古堡:在新疆托克遜縣城(吐魯番市西約40公里。)西約50公里的阿拉溝口。為唐代城堡遺址。塔什吐爾是維吾爾語,意為石塔。周60米,高約4米,用卵石砌成。這里曾出土唐代契丹約文書,記載著這一帶的烽、鋪、鎮名及守邊將士的姓名等。是保存較好的一處唐代古堡遺址。
這要比“天魔古堡”有意義多了!你知道“天魔古堡”在哪里么?想知道,你去問“水晶球”吧!“水晶球啊!水晶球!請你告訴我天魔古堡在哪里?”“啪——咚——咔——嚓——”“嗚——哇哇——嘿嘿——嘎嘎——呀呀——哇哇——嗚——”頓時陰風四起,飛砂走石,烏云密布,鬼哭魔嚎。請問你還想知道“天魔古堡”在哪里嗎?
四十里堡舊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四十里堡西南,在塔里木盆地和塔里木河、孔雀河、庫爾勒市之北。傳為漢代尉梨國都城遺址。城為兩重,均土筑,內城中有長形、方形土臺,或為當時建筑遺跡。曾發現過漢代碎銅片、古錢、石柱礎、灰陶器及唐開元錢等。
博格達沁古城:博格達沁,維吾爾語意為宏偉高大的城。其遺址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西南約12公里處。為焉耆盆地古城遺址中最大的一個。平面略近長方形,周長3000米。城墻已毀,墻基猶存,高2~3米,夯筑。城內見古代建筑遺址兩處,出露鋪地紅磚。古城近郊,有七處高大建筑物基址,夯土底基,其上用巨型土坯壘砌。城東半公里,有小城一座,周約1.5公里,城墻已圮。歷年在古城內采集到漢五銖、唐錢、波斯銀幣并金銀飾物、料珠、陶器等。城郊里圪瘩等地,有漢、唐時期墓葬,出土過漢鏡、包金鐵劍等。根據古城地望、規模、出土文物考證,這里是漢焉耆都城、唐焉耆都督府治所及焉耆鎮城所在地。
錫克沁千佛洞:也作七格星明屋,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城西南約30公里。為唐代寺院遺址。明屋是維吾爾語,即千間房之意。其規模甚大,除頂部被毀壞外,墻壁大致完整。靠東南的明屋有大小建筑九十余所,發現有精美壁畫及塑像。有前后兩大殿,兩側及后面有甬道,殿中間有塔,為土坯筑,塔東南有瞭望臺,其西北又有六角形基座穹廬頂式塔,塔前有山門遺址。大殿左右及殿后高地有許多僧房及支提式窟;北面“明屋”后面并列有三所大殿,形式與東南的明屋相同。山門東、西兩側有土臺,高約10米,似為鐘鼓樓遺址。西高臺與山門之間有四個支提式窟。中大殿與東大殿后面有六個土塔遺址,以西邊者為最大,塔基各邊有六角形壺(kǔ
,意指宮里的路。)門,有方形塔院。從兩處遺址曾發現過不少泥塑佛頭,制作極為精美。東南明屋發現的佛頭,細眉高鼻,面龐圓好,具有建陀羅風格,約為六、七世紀時的遺物;北面明屋發現的佛頭面帶彩繪,眉以墨筆勾勒,作柳葉形,面龐方正,表現出東方藝術的特征,約為八、九世紀或更晚時期遺物。
哈拉木登舊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哈拉木登南約10余里的海都河北岸。有內外兩城,外城周約1140米,內城周約360米,高6米,寬7米。內城中有土堆,似為建筑遺址。地面散布有紅陶片。城北五里許,有四土丘,地名烏蘭托羅蓋,即紅土丘之義(意),為古建筑之遺存。
唐王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錫克沁西北約2.5公里。為唐代屯戍遺址。城呈方形,周約450米,墻為夯筑,高約5米,城中有房舍及倉庫遺址,已殘破不堪。這里曾出土陶器和陶紡輪等,類似內地唐代制品。此外還發現有鐵斧、鐵鐮和鐵犁等農用工具。在出土陶器的同一地層中還發現有小麥、高粱、谷子、胡麻等谷物種和極細的面粉,其中有的已被燒成焦炭,有的尚完整,估計是當時的糧倉。并曾出土唐代錢幣。
薩爾墩舊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六十戶西北約2公里處。城區面積約400畝。城有內、外兩重,外城不明顯,內城周約388.5米,內城原有夯土所筑高大建筑物,已殘地面上散布有粗厚的紅陶片。遺址中有許多圓形洞穴,直徑不等,小者約1米左右,穴內有黃米、高梁等,有的已腐爛,傳說在此還曾發現石磨盤、石碾刀石等,似為古代之糧倉,傳為古代焉耆、危須二國遺址。
霍拉山廢寺: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的霍拉山溝口。有廢寺十八處,系土坯建筑,墻基以石壘砌,皆遭焚毀。
1907年,英人斯坦因曾來此盜掘,竊去不少寫經殘紙及泥塑佛像。又是這個小兔崽子干的好事!看人家的東西好,就能占為己有么?小兔崽子起來的!
1928年在此曾發現綠色瓷磚及木雕佛像等。瓷磚花紋與吐魯番三堡所出燒磚相同。木雕佛像,兩手拱胸,中有孔,形式類似內墓前之石翁仲。
這便是吐魯番(高昌、唐西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唐焉耆都督)四周的古墓城堡遺跡,我們這僅僅看到的只是其大概狀況。若要窮究其所有,談何容易?
但是在這五代十國之際,契丹大軍在此橫掃而過,又有哪處沒留下他們的烽煙鐵蹄?就在當時的這些環境之下,契丹大軍如入無人之地,燒殺搶掠,洗劫一空。真猶如日本鬼子掃蕩中國、血洗南京城一樣的野蠻、殘忍!就是在這種狀況之下,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已揮師進入了西州城。
請:m.badaoge←→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