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676、“各執一辭,據理相爭。”正文676、“各執一辭,據理相爭。”←→:最新網址:badaoge
676、“各執一辭,據理相爭。”
“各位愛卿!朕現在有一樁國家大事,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皇上!”只見陳田中上前一步,說道:“您所說的國家大事,大概就是關于契丹向我中原國朝和親一事吧?”
“知朕者,陳愛卿也。你對此事有何見地?”
“回稟皇上!請恕微臣直言,臣以為我朝理當與契丹和親!”
“何以見得?”
“在史可鑒!”
“什么史?”
“歷史!”
“何朝歷史?”
“大漢歷史,大唐歷史。”
“嗯!既是如此,請道其詳!”
“漢武帝時期,昭君出塞與匈奴和親,迎得大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友好往來,從而避免了它們之間連綿不斷的戰爭,使人們安居樂業,邊陲穩定。時至唐太宗李世民,文城公主遠嫁松贊干布,促使唐蕃結為百年之好,使時局穩定,互相往來,經濟、文化、交通都得以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鞏固。以此可見,經過和親,可以避免戰爭給們帶來的生靈涂炭,實乃是治國安邦的上上之策。如今契丹主動提出要與我朝和親,我朝當以借鑒歷史,尋規蹈矩,也做出一個‘昭君出塞’、‘文城出嫁’的斷然之舉而名垂千古。試問,我們是要戰爭呢,還是要和親?我們中原乃禮儀之邦,外蕃既是有誠意主動提出與我朝和親,我們豈能拒人于千里之外呢?更何況,如果我們拒絕和親的話,契丹豈不會借此理由而大舉進犯中原呢?”
“嗯!陳愛卿言之有理。”天子說著,又轉首向耶天云等三人問道:“你們三位對此有何高見?”
聞聽天子垂問,耶天云、趙秀峰和夏志超相視一下之后,只見耶天云出列說道:“啟稟皇上!微臣以為和親之策萬不可取。”
就這一句話,非但使得天子驚異,更是使得陳田中、楊能、高亞平、陳正風、楊顯忠五人嗤之以鼻。
“請道其詳!”程福貴感覺其中必有原因,當即要耶天云解釋下去。
“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恃強傲視天下,野心勃勃,和親之策,只不過是引狼入室。”
“耶天云!你休得胡言亂語!”陳田中忍不住怒喝道:“和親可以安定天下,順應民心,何來引狼入室?”
“陳愛卿!莫要急躁,容他講完。”
“阿保機曾經與晉王李克用約為兄弟,以圖共滅大梁朱溫。但是后來他卻又背棄盟約,與梁王結盟,促使晉王對其懷恨在心。從這一點可以說明,契丹國主出爾反爾,反復無常,失信天下,不可與之結好連親。而且中原各國雖說都在互相混戰,但是外來夷敵(狄)依舊是他們共同的敵人。契丹一向對中原虎視眈眈,有吞并天下之野心,在中原列國心中,它們就是我們共同的敵人。如果我朝與之聯姻和親,那豈不是與狼共舞而成為中原列國的共敵?”
“耶愛卿言之有理!”天子不由慢慢點了點頭,深表贊許。
“皇上!和親之計可保安寧,請皇上三思。”陳田中慌忙叩首說道。
“請皇上三思!”陳田中身后的四人也一齊下跪請求道。
“皇上!不可與狼為伍,成為天下公敵。請皇上三思!”耶天云也忍不住下跪請求道。
“皇上!”只見跪在地上的會元趙秀峰更是忍不住說道:“微臣以為契丹此次和親是假,打探虛實是真。如果我朝答應和親,則示軟弱,契丹則更會得寸進尺、肆無忌憚。莫如我朝拒絕和親以示強弱,準備與之決一死戰!”
“皇上!”陳田中之侄陳正風隨即反駁道:“與契丹和親乃是明智之舉,拒絕和親勢必導致戰爭,以我朝國力,實難抵御契丹的大舉進犯。莫如和親拖延,以圖來日。”
“皇上!萬不可與契丹綏協和親,大逆天下之不違。有道是‘莫敢為天下之先’,如果我朝首當其沖與契丹和親,則必會招致天下誹議,以致天下失心不能獨完,實則是亡國之道。”
夏志超剛剛說完,楊能之子楊顯貴立即駁斥道:“和親之策乃是強國之道,何來亡國?我們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戰爭,請皇上三思。”
“請皇上三思!”
“好了!好了!朕自有主張,退朝!”
請:m.badaoge←→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