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574、曾經的“南岳”潛山

  《人生流浪》正文←→

  然而,昔日之際也以“南岳”而聞名的潛山派又何嘗甘拜下風?在這華山擂即將開戰之前夕,其老掌門諸葛謙讓在其主淮南王楊隆演的密令之下率部挺進華山,試欲一舉奪魁。

  說起這淮南王,如今已傳至楊隆演,此人正是吳忠武王楊行密的次子,原吳王楊渥之弟。時任淮南留后、淮南節度使兼侍中、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弘農王、弘農郡王,其實質已為吳國國王。在此亂世之際,群雄逐亂,淮南王楊隆演在南抵吳越、西征楚王馬殷之余,又派遣老掌門率部行走江湖、出征華山,他究竟懷有什么目的?其結果又是怎樣呢?這些問題,大概可以從“天皇密使”那里尋找到確切的答案。但是,世事復雜,風云變幻,又有誰能夠道出個所以然呢?

  至此,有人不禁要問,這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的潛山派有何能耐竟然也敢奔向華山擂?但是,我作為說書講藝者卻要給各位講個明明白白我的心!這小小的潛山派雖然在江湖武林界之中名不見經傳,但是他們所盤據的潛山卻是大名可見經傳。為此,這潛山派當然可以是因山而名揚天下。不然,這么巨大的一場華山擂怎么會將它相邀呢?要知道,這淮南境內與江南九華山、黃山隔江相望的潛山究竟有多大威名,那么你聽聽如下所說便知。

  這潛山,有“蟄藏潛伏”之意,又名皖山、皖公山、萬歲山、天柱山等名,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潛山縣境內,踞于長江之西北、安慶西北。相傳周大夫皖伯封國于此,故又名皖山。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登祭天柱,封號南岳。后來唐玄宗李隆基在天臺道士司馬承禎的建議下,加封潛山為九天司命主掌九天生命籍簿。其時南岳衡山已成定制,但潛山雖“潛出”“五岳”之列,它卻升為“五岳”之上司,實質已位列南岳衡山之上。故此,潛山已從“南岳”升至“九天”,它已成為天上的大官,而南岳衡山只不過是武則天所封的一位地上司天王而已。所以,這號稱為“九天司命”的潛山,那是天下之山的長官,簡直就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可見這潛山之潛力非凡,決非等閑之輩!

  然而,這潛山和衡山兩者之間究竟誰更杰出,古往今來,誰敢作定論?直至今日,這衡山派和潛山派之間的明爭暗較仍然沒有停止。試想,誰肯服輸、甘屈下風?“你潛山當過南岳升級去了,如今我南岳衡山接替了你的位子,我不想服你管!”“你南岳衡山別得意,你那南岳的位子是潛山我過去坐過的!我當了你的上司,你就得給我上供!不然的話,我讓你日子別想好過!別想過好年!”“我衡山過不好年?你潛山也別想過好年!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走著瞧,就走著瞧!你能把我怎么的?把我潛山氣極了,我讓黑道殺手把你辦了!我讓賴昌星的手下把你辦了!”“好!行!你有種!潛山!你別忘了,老賴都逃亡了!我南岳衡山還有四位老大哥,我請我老大泰山北斗把你從江湖上除名!”“姓衡的!你別忘了,泰山也曾是我昔日的江湖好友!”

  你瞧瞧!衡山派與潛山派之間的關系惡化,幾乎達到短兵相接的白熱化狀態!故此,這南岳衡山派和“南岳”潛山派雙雙率部奔向華山擂,其目的之一,可想而知。

  轉過頭來咱們再詳細說說這潛山的實力,看看它與南岳衡山相比究竟誰更威名,誰更杰出?

  說這潛山,自從漢武帝劉徹登祭天柱峰,封號南岳以來,其祭臺遺址至今尚存。這天柱峰即為潛山的最高峰,海拔1485米。比衡山之最高峰祝融峰還要高出1485-1290=195米,故此兩山之高低由此可見。但是,它卻要比武當山的天柱峰低1612-1485=127米。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柱山位于潛山縣西部,因主峰如“擎天一柱”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岳”,被譽為“江淮第一山”。這里自然風光雄奇靈秀,兼容并蓄;人文景觀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堪稱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卷!

天柱山  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人文景觀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顯赫一時;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歷代文學和書法之精華;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將新石器時期原始風光重現。

  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絕,自然風光雄奇靈秀,霧潮云海,瑰麗壯觀,兼具黃山之雄奇、廬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飛瀑流泉,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這里植被繁茂、物產豐富,珍貴植物有香果樹天女花、魚鱗木、珍珠黃楊、云錦杜鵑等,珍稀動物有花面貍、琴鳥、娃娃魚等數十種。主峰海拔1485米,奇峭峻拔,直插云天。水資源十分豐富,冠蓋全國名山。

  當地特色:江淮第一山(介于長江和淮河之間)

  江淮第一山——天柱山,千余年前,便已聲名顯赫,曾為“南岳”,名冠江南。自然風光雄奇靈秀,人文景觀博大精深,摩崖石刻遍布山中。始自漢武封岳,即為道教發祥之都。

  天柱山植被繁茂,物產豐富,風景多而奇,雄而秀。素以奇峰怪石、飛瀑流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霧潮云海知名天下。

  天柱山奇峰林立,天柱、飛來、天獅、蓮花、天池等大大小小45座山峰,或奇偉突起,仰摩霄漢,或比肩巍立,身遏行云。獨占鰲頭的天柱峰,孤身突起,石骨嶙峋,峭立如柱,群山拱衛,屹然獨尊。

  天柱山石崖林立,奇石眾多,形態迥異。天柱山泉、瀑、溪、潭,隨處可見。或飛流直下,或林間潺潺,或山鳴谷應,或清澈可鑒。深山幽林中又有洞10〈“height178”米余,以寬敞可容幾千人的觀音洞為最。縱橫交錯,纏繞詭秘的峽谷中,以飛來峰下的“天柱一絕”神秘谷最為奇險。谷底54個洞穴形態各異,云集交錯,洞連洞,洞套洞,洞洞相連,人游其中,狹窄處須屈身匍行。谷旁古樹虬枝,谷內怪石異草,恍似仙境,引人入勝。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松竹海,構成了天柱山的雋雋秀色。危崖險峰中,交替閃現的云海、佛光、日出、曉霞、霧淞等時景,云蒸霞蔚,更使天柱山勝景常在,春顏長駐,引人折腰。

最佳旅游時間  天柱山四季有景,四季可游,但以每年春、夏、秋為佳。

  天柱山為季風北亞熱帶氣候帶,森林茂密,環境幽靜,冬暖夏涼,是避暑休閑勝地。年平均氣溫偏低,在9.5℃左右,歷年夏季絕對最高溫度為29℃,歷年冬季絕對最低溫度為-13.4℃年。年較差(夏季最高月溫度與冬季最低月溫度之差)也偏小,一般為22.3℃。天柱山日照時數偏少,年平均日照時數多在2000小時以下。多云霧,全年平均霧日可占三分之二,在250天左右,最多可達300天,最少也有200天。年平均無霜期約240天。天柱山霧凇多發生在海拔1000米以上。每年10月至次年5月都可見。

  天柱山歷年平均降水量最高曾達1900毫米,一年中最多降水日數可達150天左右。日降水量等于或大于10毫米的日數為55天。季節分配極不均勻。夏季(6~8月)降水多,春季(3—5月)次之,秋季(9—11月)較少,冬季(12月一翌年2月)最少。每年6、7月間,天柱山出現“梅雨”期。平均梅雨期24天。

  天柱山經常出現雷暴雨,尤其是7、8月,年平均近50日。一年中約有6個月可見降雪,從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降雪期長、降雪量大。每年5~8月,時有冰雹出現。海拔600米以上的冬季連陰雨,會出現大面積的凍雨。

  這潛山的天柱峰,又名司命峰。因峰陡如層塔,直如筍尖,故俗語稱筍子尖。峭壁峋巖,突起如柱。大唐“詩魔”白居易有詩譽之曰:“天柱一身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玉光白桔香爭秀,金翠佳蓮蕊斗開。”此峰拔地約840米,周圍數里,峰前正面崖壁上鐫有“孤立晴霄”、“中天一柱”八個橫字,其下直書“頂天立地”四個大字,萬山拱衛,屹然獨尊,實為淮南、江北諸峰之冠。咋樣?說這潛山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沒冤枉你吧?

  宗觀整個潛山,群峰兀立,危崖羅列,峻峰層出不窮,石崖蒼蒼,怪石嵯峨,千巖萬壑,遍布蒼松、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有天柱、天獅等四十二峰,有麒麟、熔藥等十六巖,有霹靂、鸚鵡等五十三怪石,有試心、千丈等十七崖,有寶公、司元等二十五洞,還有十八嶺、十三井、七關、八池、四十八寨。這整座大山,奇松秀竹、流泉飛瀑遍布其間,奇花異草彌漫山谷,霧潮云海蒼茫無際,風月煙云瞬息萬變,雄、奇、靈、秀兼而有之。由此可見,這潛山的實力是多么多么的雄厚!當然,這盤據(踞)其中的潛山派更是聲名鼎盛!在其老掌門“飛天獅魔”之下,便有42峰主,十六巖主,53怪,十七崖主,25洞主,十八嶺主,13井主,七關主,8池主,四十八寨主。當然,諸葛謙讓率部發往華山僅是帶了其中一部分頂尖高手,更多的人馬還是留守本部,看家護院,或者以待殿后接應。

  古音緣沒獨寂寞,麗顏情寄待知音。唐天寶七年,詩人李白只是在江上路過時遠遠地看了看天柱山,便立即把它選為自己的歸宿地:“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過了些年,安祿山叛亂,唐玄宗攜楊貴妃出逃蜀中,《長恨歌》《長生殿》所描寫過的生生死死大事件發生在歷史舞臺上,那個時候李白到哪里去了呢?原來他正躲在天柱山靜靜地讀書。唐代正在漫漫艷情和浩浩狼煙間作艱難的選擇,我們的詩人卻選擇了天柱山。當然,李白并沒有煉成丹,最終也沒有“投跡歸此地”,但歷史還是把他的這個真誠愿望留下了。

  想在天柱山安家的愿望比李白還要強烈的,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在四十歲時曾遇見過一位在天柱山長期隱居的高人,兩人飲酒暢敘三日,話題總不離天柱山,蘇東坡由此而想到自己在顛沛流離中年方四十而華發蒼蒼,下決心也要拜謁天柱山來領略另一種人生風味。“年來四十發蒼蒼,始欲求方救憔悴。他所若訪潛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這便是他當時隨口吟出的詩。后來,他在給一位叫李惟熙的友人寫信時又說:“平生愛舒州風士,欲卜居為終老之計。”他這里所說的舒州便是天柱山的所在地,也可看作是天柱山的別稱。請看,這位游遍了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已明確無誤地表明要把卜居天柱山作為“終老之計”了。他這是在用誠懇的的語言寫信,而不是作詩,并無夸張成分。直到晚年,他的這個計劃仍沒有改變。老人一生最后一個官職竟十分巧合地是“舒州團練副使”,看來連上天也有意成全他的“終老之計”了。他欣然寫道:青山只在古城隅,萬昊歸來卜筑居。

  把到天柱山來說成是“歸來”,分明早已把它看成了家。但如所周知,一位在朝野都極有名望的六十余歲老人的定居處所已不是他本人的意向所能決定的了,和李白一樣,蘇東坡也沒有實現自己的“終老之計”。與蘇東坡同時代的王安石是做大官的人,對山水景物比不得李白、蘇東坡癡情,但有趣的是,他竟然對天柱山也抱有終身性的迷戀。王安石在三十多歲時曾做過三年舒州通判,多次暢游過天柱山,后來雖然宦跡處處,卻怎么也丟不下這座山,用現代語言來說,幾乎是打上了一個松解不開的“情結”。不管到了哪兒,也不管多大年紀了,他只要一想到天柱山就經常羞愧:相看靈禿無歸計,一夢東南即自羞!

  這兩句取自他《懷舒州山水》一詩,天柱山永遠在他夢中,而自己頭發禿謝了也無法回去,他只能深深“自羞”了。與蘇東坡一樣,他也把到天柱山說成是“歸”。

  王安石一生經歷的政治風浪多,社會地位高,但他總覺得平生有許多事情沒有多大意思,因此,上面提到的這種自羞意識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浮現于心頭:看君別后行藏意,回顧潛樓只自羞。只要聽到有人要到天柱山去,他總是送詩祝賀,深表羨慕。“攪轡羨君橋此路”,他多么想跟著這位朋友一起縱馬再去天柱山啊,但他畢竟是極不自由的,“宦身有吏責,觴事遇嫌猜”,他只能把生命深處那種野樸的欲求克制住。而事實上,他真正神往的生命狀態乃是:野性堪如此,潛山歸去來。還可以舉出一些著名文學家來。例如在天柱山居住過一段時間的黃庭堅此后總是口口聲聲“吾家潛山,實為名山之福地”,而實際上他是江西人,真正的家鄉離天柱山還遠得很。

  天柱山不常為人所知,九井河更不著名,所幸不著名,美麗才得以幽靜,九井河還未開發,人跡罕至。沿小路上行,一邊流水潺潺,村舍接連,愈往上,既無人煙,更無道路,也許有幾個和我一樣喜歡幽靜的的人走過,靜極的林間,有一寬不盈尺的草徑,兩側蒼翠如滴的青竹和蕨不時擋著去路。翻過一座座山岡,林中突現一屋,欣喜間走近,是一間荒廢的水磨房,焦黃的稻草,青苔斑駁的墻壁,只有水車有韻律地推動水糶,木頭的吱扭聲、水的沖擊聲,在這寂靜的山林中顯得更加詭異,心中不禁有些僳然。

  但美麗讓人無法割舍。期待面前,路也不知有多遠,重重山谷隔斷了瀑布的回聲,只有嗚嗚的風聲。小路突然轉了一個彎,水聲鉆入耳中,地勢豁然開朗,陽光下亮晶晶的一個湖泊,水在亂石灘間歡快的穿梭,水深不沒膝。右轉望去,美麗原來如此讓人心動…赤足涉水而過,清涼的溪水浸泡著脹熱的腳,疲勞早已遠去。站在金黃色的沙灘上,仰望著這造化奇跡,瀑布不高,形如一巨大的X,與周圍的秀美山川相比,氣勢卻格外的恢弘。您是否愿意領略這份悠然之美,是否想要學伯牙,傾聽一曲天籟之音,那么請俠客們來天柱大山,用您的心來感受這曲“高山流水”已飛入太空…

  這便是潛山的大體概況。正所謂“身在室中坐,神游天下間。”中華神州大地的名山大川自可盡收眼底,何樂而不為?然而,天下江山之大,要窮舍其盡,談何容易?我們自可選列種種,“睽(窺)一山而知全天下之山也!”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所謂“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當然也可以說成“五岳歸來不看山,潛山歸來不看岳。”如若這樣一說,黃山派與潛山派多少有些互相不服氣。若問這樣如何做到,那么請看下面這段有關潛山的概括記載,我們便可知足常樂矣!

  《天柱山志》云:“峰無奇不有,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大唐“詩仙”李白也有詩贊云:“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峋絕稱人意。”時至如今的二千年之際,這座名山已劃分為梅城、野寨、玉鏡、馬祖、良藥、東關、飛來、主峰八個風景。“潛山派人士”恭候各位的光臨!←→yxy110所寫的《人生流浪》為轉載作品,收集于網絡。本小說《人生流浪》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與59文學立場無關。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