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568、五臺山

  字:大中小///→

565、黃山歸來不看岳  黃山,江湖小派黃山派的占據之地。黃山派掌門人至今五代亂世十國之際已傳至黃克祥此人。此次武林大會,這小小的黃山派雖然其名不見經傳,但這一小派系也在華山擂的在邀之列。

  遠在秦朝,此山稱黟山,唐天寶六載(公元747年)而改今名,現如今黃山南麓有黟縣。因唐代傳說黃帝在此修身煉丹,故名黃山。它位于安徽省長江以南的黃山市,方圓250公里(即是說一周圈有250,路線錯了沒法補!是長度單位,而不是面積單位!),精華部分154平方公里,是中國最著名的風景之一,也是全世界知名的游覽勝地。山中湖、瀑、溪、潭,爭奇斗艷,引人入勝。其著名勝景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芙蓉嶺、玉屏樓、一線天、迎客松、蓬萊三島、飛來石、九龍瀑、西海峰群等。它集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衡岳之煙云、恒山之遼闊、匡廬之飛瀑、峨眉之清涼、雁蕩之巧石于一山,黃山莫不兼收并蓄,堪稱“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話是明末著名地理學家兼旅行家徐霞客用來贊嘆黃山的美絕蓋世,簡直是精辟絕綸而且矛盾重重!天下“十萬大山”多的是,美的是,險的是,秀的是,何來不看?

  如今,這黃山還是研究第四紀地質的重要基點,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發現的冰川遺跡,至今仍隱約可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曾賦詩曰:“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明朝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徐大俠還稱贊此山曰:“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此地還廣為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神話傳說故事,使黃山風光更染上了一層神奇的神話色彩。

  解放后,此地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整修、增設風景區的名勝古跡。特產黃山毛峰茶。只是可惜,世人借此名勝風景還生產出了“棄之可惜,食之有味;雞肋口令,你說咋辦?”的“黃山”牌和“迎客松”牌“香煙”!多年來,這大好的黃山與“黃色”天天沾邊,連茶葉和煙絲都是“黃色”的,但“黃”與黃不同,關鍵要看它怎么個“黃法”?黃山,已被推尊為“中國岳景之最”。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黃山列入了世界十大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黃山啊!黃山!在我心中重千斤!”看來,這首歌把黃山唱得也太輕了!它何止是千斤萬斤,豈能是可以稱量的?所以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名不可名相,心不可測量;黃山不可稱量!”這里的山峰劈地摩天,云凝宵漢,氣象萬千;青松蒼郁枝虬,剛毅挺拔,千姿萬態;煙云翻飛縹緲(渺),波瀾壯闊,起伏不定,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競相崛起,惟妙惟肖;溫泉終年噴涌,無色無嗅,可飲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號稱“黃山四絕”。所謂“黃山四絕壓五岳,蓮花峰頂藏四杰”,說的就是投奔相府的黃山派殺手“黃山四怪(杰)”,被“淤魔大俠”列為戒殺名單,曾經在洛陽白馬寺被“獨臂飛龍僧”所擊敗,這四人即是黃奇松、黃怪石、黃云海、黃溫泉。這當然是后話,在此暫且不詳!這四人,就曾經聚在黃三大主峰中最高峰蓮花峰之上,但是如今,他們已成為相府的爪牙,蓮花峰主黃蓮花對他們四人聽之任之,并不橫加干涉,你說這咋辦?

  說到這黃山的三大主峰,即是天都、蓮花和光明頂,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

  天都峰,在黃山東南部,面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海拔1810米,為三大主峰中最險峻者,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峰項平如掌,有“登峰造極”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漢斜臥,名之曰“仙人把洞門”。以往頂極難登,《黃山圖經》有“飛鳥難落腳,猿猴愁攀登”之句。大明地理學家羅洪先嘉靖年間來黃山也望峰興嘆曰:“何年白日騎鸞鶴,踏碎天都峰上云”。明萬歷四十二年(1642年)普門和尚歷經千險,始至峰頂。后人鑿石開路,裝置石柱、鐵鏈扶欄,今游人可安全登臨。峰頭遠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線,俯瞰群山,千峰競秀,古有詩贊曰:“任他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

  蓮花峰,在黃山中部,海拔1873米,為三大主峰中的最高峰。峻峭高聳,氣魄雄偉,主峰突出,小峰簇擁,儼若一朵初開新蓮,仰天怒放。絕頂處方圓丈余,名曰石船,置身于此,大有“頂天立地”之感。據山志記載:宋代吳龍翰、鮑云龍、宋復一“三名好友”于咸淳四年(1268年)自帶干糧,費時三天,方攀至峰頂,成為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批登上“黃山蓮花中峰”的老隊員。讓我們將他們永記在史冊和腦海之中!

  光明頂,在黃山中部,海拔1841米,為三大主峰的第二高峰。《黃山指南》稱其“狀若覆體,旁無依附,秋水銀河,長空一色”,因地勢高曠,是看日出、觀云海的最佳之處:東觀“東海”奇景;西望“西海”群峰;向南,煉丹、天都、蓮花、玉屏、鰲魚諸峰盡收眼底。頂上設有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黃山氣象站。

  “煉丹峰”,在黃山中部,海拔1827米,《黃山志》列其為三十六大峰之首。相傳浮丘為軒轅黃帝煉丹于此。峰上有石室,室內有煉丹灶;峰前有煉丹臺,廣可容萬人,玉屏、天都、蓮花、大悲頂諸峰聳立臺前。臺向東南傾斜,谷深莫沿。臺下有煉丹源,源中巧石林立,佳木密布。臺與曬藥巖相望。古人有詩云:“一聲天上玉簫來,三十六峰花盡開。向夕軒轅招飲酒,騎鸞更過紫陽臺。”

  獅子峰,在黃山北部,海拔1690米,因峰形似臥地雄師,故名。獅首有丹霞峰,腰有清涼臺,尾有曙光亭,獅子張口處有獅林精舍、獅子林等廟宇,近有寶塔、麒麋等奇松、薄團、鳳凰等古柏,四季噴涌的天眼泉。這一帶風景多且集中,俗稱:“沒到獅子峰,不見黃山蹤!”所以,不看這,你看到黃山了么?

  始信峰,在黃山東部,海拔1668米。傳說有一古人,持懷疑態度游山,到此始信黃山可愛,故名。你說這人可愛不可愛?不知你信不信?要不要到這“始信峰”上去溜達溜達?這里巧石爭妍,奇松林立,三面臨空,懸崖千丈,石筍峰、上升峰左右陪襯,成鼎足之勢,峰巔有渡仙橋,橋畔石隙有狀似接引仙人渡橋的接引松。歷史上文人雅士,登峰飽覽山景、飲酒無琴,故此峰又有琴臺之稱。瞧瞧!它如人名一樣,還有別名一個!明末清初江天一曾在此獨坐彈琴,有“寒江子獨坐”石刻。

  鰲魚峰,在黃山中部,海拔1780米,因其形似張嘴待食的鰲魚,故名。腳下有三角形的鰲魚洞,洞額刻“天造”二字,洞內有梯道,游人經梯道自洞內出入,如鰲魚吞吐狀。峰前有數石,遠望類螺螄;峰背有一龜形大巧石,近臥幾個蛋形小石,構成鰲魚吃螺螄、鰲魚馱金龜、老鱉下蛋等“象形仿生”景象。

  西海群峰,在黃山西部,是黃山風景中最秀麗、最邃之處。挺立的山峰如無數利劍直插霄漢,知名者有雙筍峰、石床峰、尖刀峰、飛來峰,不知名的無法數計。大峰磅礴,小峰重迭,每當云霧縈繞,層層疊疊的峰巒時隱時現,酷象浩瀚大海中的無數島嶼。懸崖峭壁間建有排云亭,扶欄憑眺:仙人曬鞋、仙人曬靴、仙人踩高蹺、仙女繡花、老僧打鐘、武松打虎等奇觀,歷歷可數。呵!如此景象之壯觀,你不去看看多可惜呀!好在黃山派掌門人黃克祥面對如此眾多的山峰,手下已無人可設峰主,甚至是“黃山三十六大峰”尚未填滿主人,還望后世的有關機關單位抓緊設立峰主,及時填補這一空缺,分人負責,各司其職,做好各處交通、安全、保衛、衛生等工作。

  筆峰,在黃山東北部、北海賓館前,一石挺出,平空聳立,下圓上尖,象一枝書法家的斗筆,故名。峰尖石縫中,長有一株奇巧古松,盤旋曲折,綠蔭一團,宛如盛開的鮮花。峰下有一巧石,形如人臥睡,故游人又稱“夢筆生花”。

  筆架峰,在黃山東北部、北海賓館前右側。一峰突起,頂分五岔,形似筆架,故名。與筆峰相對,有筆有架,相映成趣。左有駱駝峰、飛來鐘,右有姜太公釣魚諸名勝古跡。

  芙蓉嶺,在黃山北部,是北路登山的必經之地。嶺上有芙蓉洞,游人必須穿洞上山,在洞中舉目遠眺,群峰高聳,溪水如帶。逾洞越嶺而下有芙蓉居,亦稱芙蓉庵,看來應是女尼姑或是女道姑所居住的地方。嶺右有芙蓉峰,峰似一朵“出水芙蓉”,艷麗無比。前人有詩贊曰:“誰把芙蓉云外栽,亭亭秀麗四時開。清霄皓月峰頭掛,宛似佳人對鏡臺。”

  迎客松,在黃山南部玉屏樓東,文殊洞頂。松破石而長,枝干蒼勁,形態優美,壽逾千年,世稱黃山十大名松之冠。一枝長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面八方的來客,故“形神合一”而名之。它的形象已作成鐵畫,懸于北京人民大會堂內,作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美好象征。

  黃山溫泉,又名湯池、湯泉。古名朱砂泉。在黃山紫云峰下。水質以含重碳酸為主,常年水溫42℃,可飲可浴。每小時出水量48噸,久旱不涸。具有一定醫療價值,相傳軒轅黃帝浴后,白發變黑,返老還童,故譽為靈泉。唐大歷間,歙州刺史薛邕浴此治好愈時疫,于是在此立廬舍,設盆盂,名聲大振。古詩云“五岳若與黃山并,猶欠靈砂一道泉。”今辟有浴室和游泳池。

  一線天,在黃山南部玉屏峰,為登玉屏峰頂之咽喉要道。道在兩峰之間,狹長如巷,只容一人通過,曲折如蟻穿珠。仰望高空,藍天一線,“天人合一”,故名。

  蓬萊三島,在黃山南部玉屏峰,過一線天,登數十級,回首再望,可見三座參差不齊的石峰,峰上奇松挺拔,峰下白云蕩漾,宛若仙境,人稱蓬萊三島。

  飛來石,在黃山西部飛來峰上。石高10余米,孤聳峰頭,根部和山峰截然分離,似天外飛來,故名。又因石上尖下圓,形如仙桃,又名仙桃峰。明程玉衡詩云:“策杖游茲峰,怕上最高處,知爾是飛來,恐爾復飛去。”石上鐫在“畫境”二字。

  猴子石,為黃山著名巧石,在獅子峰頂,形若石猴,故名。宿雨初晴,云鋪深壑,絮掩危巖,峰頂展望,眼前、腳底似汪洋一片,風吹云動,波濤洶涌,巧石佇立云海之上神似遠望,故稱猴子觀海;云海散去,對面群巒林立,深壑為塹,石猴狀如跳躍,又稱猴子過山;久晴之日,石猴前方太平縣境綠野平疇,別呈一番景象,人們稱之為猴子望太平。

  九龍瀑,在黃山羅漢峰與香爐峰之間,為黃山最壯麗的瀑布。源于天都、玉屏、煉丹、仙掌諸峰,出丞相源,懸在千仞青壁之上,飛流九折而下,一折一潭,瀑折為九,故名九龍潭,潭潴亦九,故亦名九龍潭。大雨之后,飛瀑宛如九條白龍,騰空起舞,氣勢磅礴,堪與廬山飛瀑相媲美,古人有詩贊曰:“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

  清涼臺,原名法臺,為黃山九臺之首,在獅子峰腰部。海拔1700米,是黃山后山觀云海和日出的最佳處;而光明頂是黃山中部觀云海和看日出的最佳處。我就納悶了,這獅子峰海拔1690米,可在它腰部的“清涼臺”卻海拔1700米?看來,這“腰部”不是“山腰”的“腰”,而是“獅子后腰”的“腰”,它的“腰”鼓起來得比頭部還要高出10米對,竟然還是個“駝背”獅子!此臺突出在三面臨空的危巖上,周圍置有欄桿,游人憑欄遠眺;臺下是峰云絕妙的后海,臺側有破石、扇子等古老奇松,附近有望仙臺、猴子觀海、豬八戒吃西瓜等著名風景。臺旁山巖上“清涼世界”、“天然圖畫”等題刻,筆力蒼勁。

  百丈瀑,在黃山青潭、紫云峰之間,順千尺懸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故名。枯水季節涓涓細流,如輕紗縹緲,稱百丈泉,泉上為布水源,下為百丈潭。大雨初晴,當山風將飛流吹離巖壁,好象無數條潔白綢帶在空中舞動,美妙多姿,觀者贊不絕口。近有百丈臺,臺上觀瀑最佳,臺前建有觀瀑亭,越南胡志明為亭手書題額。

  人字瀑,古名飛雨泉,在黃山紫云、朱砂兩峰之間。危巖百丈,石挺巖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瀉,成“人”字形飛瀑,聲震如雷。1965年董必武游此,得句云:“晴望諸奇峰,雨看兩飛瀑,黃山當吾前,晴雨皆悅目。”瀑床間巖石鑿有云梯般磴道,名羅漢級,古人由此登山。

  鐵線潭,又名赤線潭,在黃山西北部,石鼓峰下,丹霞與獅子兩峰之間,是黃山二十潭中最深幽者。相傳黃帝在此探玄珠,故又名神龍宮。

  五龍潭,在黃山北部松谷溪中,青龍、烏龍、黃龍、白龍、油潭,總稱五龍潭。五潭深淺不同,水色各異:青龍翠,烏龍黝,黃龍橙,油潭綠。烏龍潭巖兩側刻有巨大的“龍”、“虎”二字和烏龍將軍像,北岸石凹如鍋,俗稱油鍋。油潭岸南壁崖橫迭,形似油榨,油潭岸北有石如甕,名曰油缸。油鍋、油缸、油榨齊備,就是沒有“油條、散子、麻花和油饃饃”,天然巧合。

  神仙洞,又名仙人洞,在黃山東北軒轅峰。洞為嵌在峰上石窟,深17米,寬約3米,前高2米,后高7米。洞額刻“簡默洞天”四字,相傳為容成子所題。因原奉觀音大士像,故又名大士洞;洞外懸崖陡壁,洞內有一小池,終年不枯,名流杯泉;后壁有一小洞,人不能入,有風習習;前額又有一小洞,名曰天眼。游人緣石級攀入此洞,仰觀諸山云景,俯聽鳥語溪聲,如入仙境。

  慈光閣,在黃山南部朱砂峰下。古稱朱砂庵。明嘉靖間,玄陽道士居此,題額“步云亭”。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普門僧來此,改法海禪院。神宗敕封“護國慈光寺”,皇太后賜以佛經、佛像、袈裟、錫杖、缽盂等物,盛極一時。清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和尚(弘仁)和國畫大師石濤均曾居此。原址尚存部分樓房,解放后建為賓館。1965年,“。。。。。”前夕,董必武手書題額“慈光閣”。四周群山環抱,茂林修竹相掩,十分幽靜。有千僧灶、法眼泉、披云橋諸名勝古跡。

  半山寺,在黃山南部老人峰與朱砂峰之間,海拔1340米。因寺處前山溫泉區登天都、玉屏峰路途之半,故名。原寺已圮,1957年重建,有劉伯承所題匾額。上、下山游人多在此憩息、觀賞風光。站立寺前,可望天都峰老鷹抓雞、金雞叫天門諸巧石,寺旁有空中聞天雞摩崖石刻。

  玉屏樓,在黃山天都、蓮花兩大主峰之間。海拔1680米,為溫泉區至北海必經之咽喉要道。背靠玉屏峰,前拱文殊臺,左有獅石,右有象石,勢若守門。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普門和尚攀涉至此。他在代州(今山西代縣,在北岳恒山和五臺山之間雁門關的東南約20公里處。)時夢見文殊菩薩(本在五臺山修煉)端坐石臺情景,與此境恰合,遂辟徑構屋,名文殊院,懸文殊像。院左側下方有文殊池(今名天池),前有一線天、文殊洞,西有立雪臺;獅石前有迎客松,象石前有送客松;佇立于此,可望天都、蓮花以及東海、黃海、后海諸峰,風光奇美。《徐霞客游記》稱此是“黃山絕勝處!”民謠曰“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

  好家伙!看來,前面說了那么多有關黃山的名勝古跡,不說到此處,還是“不見黃山面”!我的個天哪!這簡直是“不識黃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我們看這黃山要“飛天入地”地去看!時至1952年,院毀于火,1955年在舊址上建成500平方米的一座賓館,名玉屏樓。樓東石壁有朱德題“風景如畫”四字刻石和劉伯承《與皖南抗日諸老同志游黃山》詩刻。

  這就是黃山派所據黃山的大致面貌,還望各位大俠于“華山擂”結束后前去瞻仰一下這中國的黃山!因為有首歌唱道:“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在這五代十國的亂世之期,黃山之名依然賽比當初、不亞其后。雖然在此亂世之際盤據其中的黃山派并未列入名門正派,但其勢力也是非同小可、名震江湖,而且在這次的“華山擂”之邀中,黃山派幾乎是傾巢出動,準備投赴相府一邊。

  無獨有偶,河北省西部淶源縣白石山其風光酷似安徽“小黃山”,它位于河北省西部、清西陵西部、太行山東麓。小黃山派當然也在此次的華山擂前夕暗派武林高手前觀陣!

  白石山風景區又稱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因其風光酷似安徽黃山而被人們稱為“小黃山”。徐州東郊還有“大黃山”。

  白石山位于淶源縣城南15公里處,因山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體現著雄、奇、險的山岳景觀。山體高大,有“三頂、六臺、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線長7000余米,最高峰海拔2096米,是華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龍首。戰國時嶺分燕趙,遼宋時一山分兩國。白石山奇峰林立,絕壁橫陳,險壑縱布,到處直上直下如刀削斧劈,少曲線,多棱角。尤其是峰林地貌帶,高差大,密度大,是我國惟一的大理巖峰林景觀。

  白石山植物種類繁多,植被茂密,森林面積2.8萬畝,有鬼箭錦雞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大面積觀賞價值極高的純紅樺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北豹及大量的山羊、獾、狍、錦雞、山兔等在這里出沒。

  抗日戰爭時,在1939年11月5日至8日的黃土領圍殲戰中,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示楊成武統一指揮,最終將日本“名將之花”阿布規秀(188.9.81939.11.7)就在白石山的東麓黃土嶺擊斃,此人是抗日戰爭中被我軍擊斃的職務最高的日軍將領。有童謠唱道:斗叫你還來侵略中國不?死得好死妙,再來一個我也要。

  白石山戰國時山分燕趙,宋遼時一山分兩國,在如今五代十國之際,它屬于燕國領土。以前因交通不便、攀援艱難而少有人識。現己具備基本的游覽條件,棧道、索橋、隧道、臺階可帶您走近白石山。

  游覽用時:不少于6小時。

  提示:白石山山體高大,分東、西兩個入口,東線可開車至山上1850米處(盤山公路坡陡彎急,一般上下山需乘當地中巴或坡野車);西線車開至山腳1300米處。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