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531、人有悲歡離合

  最新網址:yingsx←→:

  出行線路:

  鄭州(沿鄭焦晉高速至焦作沿長濟高速)濟源-王屋山,耗時約兩小時。

  景區票價:

40元/人  精彩看點:

  一.愚公故居賞愚公群雕,看王屋琴書表演,體會愚公移山的堅韌民族魂魄。

  二.千年銀杏樹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銀杏樹,“七摟八拐杖”,郁郁蔥蔥,被稱為“世界植物活化石”。

  三.萬古不老泉長年涓涓細流,久旱不竭,清涼宜人,飲之則延年益壽。

  四.天壇極頂觀王屋云海,看祭天表演,求神遇仙,心想事成。

  溫馨提醒:

  一.濟源王屋山是國家AAAA級景區,春天山花爛漫,夏日群山疊翠,秋來層林盡染,冬到素裹銀裝,是一處有萬年文化積淀、千年道教傳統的融人文、自然于一體的品位極高的山岳風景名勝區。

  二.王屋山宮觀林立,野趣橫生。陽臺宮、地質博物館為人文精華,天壇頂許愿時有靈驗;山中獼猴、鳥獸能與人嬉戲,妙不可言。

三.王屋山珍奇絕,如靈芝、雞頭參、五色花等獨具特色,為饋贈親友之佳品  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在山西芮城縣城北3公里龍泉村東側。宮殿規模宏偉,布局疏朗,殿閣巍峨,氣勢壯觀。宮址原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樂鎮上。據道藏中有關典籍和宮內碑文記載,為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誕生地。呂氏死后,鄉人將其故居改為呂公祠。金末,隨著呂洞賓神話故事有流傳,奉祀逐漸增多,祠堂遂增修門廡,擴充為道觀。蒙古太宗三年(1231年)毀于火,其時新道教全真派首領丘處機(曾在金庸筆下的《射雕英雄傳》中出現!)等人,受朝廷寵信,祖師呂洞賓倍受尊崇,次年敕令升觀為宮,封真人號曰“天尊”,并派河東南北兩路道教提點潘德沖主持,營建此宮。歷時十五年,至中統三年(1262年)建成主體建筑,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又建成龍虎殿,泰定二年(1325年)繪完三清殿壁畫,至正十八年(1358年)純陽殿壁畫竣工。前后一百一十多年,幾乎與元朝共始終。明、清兩代,曾作小規模維修和補繪,較完整地保存了元代藝術寶藏。宮內主體建筑五座,即宮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垂直排列于中軸線上,其中宮門為清代建筑,余皆元代所建。三清殿最大,位置在前,與一般寺廟主殿在后截然不同,而與皇宮設置近似。各殿精美的元代壁畫,包括拱眼壁畫,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題材豐富,筆法高超,為中國繪畫史上的杰作,永樂宮舊址因在三門峽水利工程淹沒區幾,1959年開始已將全部建筑和壁畫移至新址復原保存。

  解州關帝廟,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背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關云長的原籍,故解州關帝廟為武廟之祖。怪事?那常平關帝廟為什么不為武廟之祖?創建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時期曾擴建和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毀于火,經十余年始修復。現廟坐北朝南,總面積1.8萬多平方米,內外古柏蒼翠,百花爭艷。平面布局分南北兩部分。南為結義園,由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等組成,亭內有線刻結義圖案一方。四周桃林繁茂,大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北部為正廟,分前后兩院。前院以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為中軸,兩側配以石坊、木坊、鐘鼓樓、崇圣寺、胡公祠、碑亭、鐘亭等;后院以“氣肅千秋”牌坊為屏障,春秋樓為中心,刀樓、印樓為兩翼,氣勢雄偉。前后院自成格局,但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前后有廊屋百余間圍護,形成左右對峙而又以中軸線為主體的我國古建筑傳統風格。布局嚴謹,規模完整,建筑以春秋樓和崇寧殿最為精致。

  常平關帝廟,又名關帝祖祠。在山西運城市南25公里常平村。三國蜀將關羽,山西解州常平里人,鄉人慕其德,于故居建祠奉祀。創建于隋,金代始成廟宇。后關羽歷代追封,廟堂亦隨之重修或擴建,現存建筑多為清代遺構。規模宏敞,布局嚴謹,古柏參天,殿宇壯麗,總面積近6萬平方米。廟前牌坊三座,左右木構,中為石雕,兩廂配以鐘鼓二樓。廟內中軸線自前至后,有山門、午門、享殿、關帝殿(又稱崇寧殿)、娘娘殿、圣祖殿等六進殿宇,兩側配以廂房、配殿、回廊,主從有致。在總體布局上,沿襲“前朝后宮”之制。關帝殿面闊五間,四周圍廊、重檐九脊頂,殿前古柏分峙左右、殿內木雕神龕裝飾富麗,關羽頭戴冕旒,身著帝裝,凝神端坐于龍椅上,龕內外侍者四人,恭謙微謹。娘娘殿前有垂花門,左右配殿分峙,自成院落。殿寬深各五間,重檐歇山式,前有插廊,內有神龕,關夫人鳳冠霞帔端坐其中,侍者或侍帕或握笏,恭身而立。各像比例適度,面形清逸,衣飾柔麗,神態自若,在清代塑像中此為佳作。圣祖殿位居最后,五開間,懸山頂,內供關羽始祖忠諫公、曾祖先昭公、祖父裕昌公、父成忠公及其三祖夫人像,為其他武廟中所未見。廟內東隅八角七層磚塔一座,是為奠祭羽之父母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建造。廟南古柏蒼翠,石碑林立,乃關氏祖墳。廟內石碑數十通,對關羽封號、關族世襲、廟堂沿革記載甚詳。

  由關帝廟我們自然聯想到關羽林。在前文“447、三座關羽陵墓”寫道:關羽林,在洛陽市南7公里。北臨洛水,南望伊闕,風景秀麗。相傳三國時西蜀大將關羽之頭埋藏于此。墓冢高大,猶如土丘,冢周有參天翠柏,蔚然成林,故稱關羽林。冢前有清人所立的“漢壽亭侯關云長之墓”石碑一通。碑前的著帝廟系明代建筑,由層層大殿、山門、戲樓構成一個整體。山門西側的石牌坊,刻雕精致。殿前的石攔、華表及門窗上的木雕,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兩側的廊房陳列有洛陽附近出土的歷代石刻。

  說完這洛陽的關羽林及其陵墓,在此還要提及一下,在四川成都還有關羽的衣冠冢;在湖北省當陽縣城西北3公里許,也有一座關陵,系西蜀第一虎上將關羽陵墓。史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與孫吳交戰,敗退于臨沮,被殺。吳主孫權將其首級運至洛陽送給曹操,同時以諸侯之禮葬其尸骸于此。當初此陵僅具備土冢的規模。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始建祭亭,元至元中,增修墓道墓門。明成化三年,1467年,創建廟宇,其后曾重建、增修。陵園內現有牌坊、紅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啟圣宮、春秋閣、柏子祠、鐘樓、鼓樓、八角亭等建筑。樓閣參差,殿堂森嚴,丹垣環繞,規模宏偉。墓冢在寢殿后,高7米,周70余米,秋石為垣,上加石雕欄桿,墓前碑亭,亦甚古樸。這里還保存著許多明、清兩代名人碑刻,其中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倆所作之詩文石刻尤佳。陵園面臨沮水,四望平曠,園內古柏參天,風景幽麗。

  太行第一峰,亦名佛子山,俗稱佛山,與廣東省地級市佛山是同名不同地,不可弄混淆。太行佛山在山西省陵川縣六泉村。周圍山嶺崢嶸突兀,峰巒連綿不絕,山花灌木遍野叢生。主峰海拔1884米,有古佛寺,佛為“天中天”,雄踞太行絕頂,登峰遠眺,黃水東流,云海翻騰,太行風光盡收眼底。現如今寺宇已毀,基址尚存。

  再說此時的耶無害和阮曉峰已來到太行山腳下,眼前,山嶺突兀崢嶸,山峰綿延迭宕,山花灌木遍野叢生,太行雄峰傲岸聳立。

  說起這太行山寨,總共分前、中、后、總四大寨。總寨主阮南山雄踞山峰之巔,前、中、后三寨分別由三寨主阮山豹、二寨主阮山虎、大寨主阮山龍把守。耶無害和阮曉峰在前寨見到了三寨主阮山豹,三人欣喜萬分,便一路相遨二寨主阮山虎和大寨主阮山龍一同去拜見總寨主。一時之間,幽幽山道之上,歡聲笑語,使寂寞的山林增添了萬分生氣。

  阮南山夫婦倆見到久別重逢的干女兒、女婿,更是驚喜若狂,不離左右。又值今日是六月十五月圓夜,恰是家庭團圓的好日子,阮總寨主當即設宴款待,和眾子孫們一起為曉峰和無害夫婦倆接風洗塵,一直暢飲到月空高照,燈火通明。一個傳統的十五佳節,就這樣在太行山寨之中歡聲笑語地一晃而過。這正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誰也阻擋不了事態的發展,這十五的圓月勢必還有陰缺的到來。

  晨雞初叫,窗外是明又暗。耶無害躺在床上,望著偎依在自己胸口還在熟睡的阮曉峰,不由撫摸著她的肩膀想起了幽幽往事——就是在這間屋子里,在這張床上,他從昏迷之中醒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守護在自己身旁…花前月下,他們暢談過多少美麗的篇章,度過了多少美好的時光…一場百年罕見的特大山洪,足以使他們倆永世不得再見…然而,天不絕人,天緣一對終又相逢,注定他們要成為患難知己、成為患難夫妻。自始至終,她都是那么的溫柔、體貼,他感到無限的幸福和安慰。他自感在此紛紜(云)亂世,能得到這小佳碧玉一般的紅顏知己,一生足矣!他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關心她、愛護她?既然得到了她的身心,對她之外的女人就別無所求,他就應該將一生一世的愛全部奉獻給她;有了她的支持,他將會有更大的決心和毅力去捍衛人道正義而決戰到底。但是,此次他與她前來太行山寨,說是前來探親,可他卻秘密肩負著天子之命,真不知道在這十天半月之內,是否能醞釀出一個萬全之策才能說服岳父泰山歸順朝廷。這盡忠,盡情,盡孝,實在令他難以做到盡善盡美。他多么希望曉峰能暗助他一臂之力,可為時尚早,毫無成熟之機。更何況這是軍機大事,他只能等待時機成熟,相時而動,也許會獲取一個滿意的豐收。現在,最主要的就是他內心的醞釀和外在的觀察了。想至此處,耶無害低首賞心悅目地觀察著曉峰的面容和呼吸,心里開始感到一片明靜。←→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