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最新網址:ibiquxs
時至今日,洛陽著名景點依然歷歷在目——
龍門石窟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古稱“伊闕”,山河壯麗,風景幽美,石窟密布于伊河兩岸的崖壁上,長達1公里。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合稱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此外還有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石窟和寧夏固原縣西北六盤山北須彌山石窟比較出名。
關林是埋葬三國時期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也是一處宮殿式建筑群。此處古柏成林,隆冢豐碑,氣派巍巍。關羽被過去歷代王朝尊為“武圣”,是民間信仰者“忠、勇、仁、義”之楷模。
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洛陽東12公里處,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座官辦寺廟,被尊譽為中國佛教的“釋源祖庭”,有中國第一古剎的美稱。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剎”則是少林寺。
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陳列歷代代表性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分歷代典型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兩大展區。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簡稱洛八辦)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是國共兩黨在第二次合作期間我黨在一戰區的長官部所在地。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洛陽市一處重要的革命舊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是洛陽唯一的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集中收藏洛陽地區出土的歷代珍貴文物近40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彩繪陶俑、唐三彩最具特色。
(潞澤會館)是一座以弘揚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風情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始建于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系中原地區清代地方古代建筑杰出的典范。
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 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洛陽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森林區,1992年被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8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洛陽市山陜會館 洛陽市山陜會館位于洛陽市九都路東段,是一處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筑群落,始建于親代康熙雍正年間,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雞冠洞 雞冠洞位于欒川城西雞冠山,于喀斯特地貌,最早發現于清乾隆年間,是中原一大奇觀,號稱“北國第一洞”。
王鐸書法館 王鐸書法館位于孟津城北,占地9000平方米,座北向南,屬明清式建筑。王鐸,故居孟津。聰穎慧敏,博學尚古,善詩畫,為我國明未清初著名書法大家。
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是我國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內存墓志石刻1413件,還有墓志蓋以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
風穴寺 風穴寺位于汝洲東北群山環抱之山谷中。建筑風格奇特,無中軸線,隨山就勢,步步升高。始建于五代后漢,金代重建,明、清重修,造型古樸雄偉。
豫西窯洞 豫西窯洞是洛陽、三門峽一帶農村的一種民居形式,當居民選擇好要居住的地點后,先在地面上挖一個百余平方米的大坑,然后在四面打出幾孔窯洞,坑沿四周砌一圈矮墻,目前在冢頭村還保存下來一部分。
洛陽主要歷史文化游景區(點)
龍門石窟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級景區)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處的伊水河畔。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狀若門闕,古稱“伊闕”。因地處隋唐“龍庭”的正南,故稱“龍門”。龍門石窟文物風景名勝區主要由龍門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組成,是全國十大文明風景區之一。
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開創于北魏(約公元493年),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北宋諸朝,開鑿時間長達400余年。現有佛龕2345個,佛像十萬余尊,其中最大的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2厘米。這些佛龕數量之多,藝術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關林(國家AAAA級景區)
關林位于洛陽城南約7公里處,是埋葬三國時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關之于林,故稱“關林”,而不是關之林,更不是寶之林。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始建廟植柏,乾隆時又加以擴建,形成現今規模,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時文武圣人并祀,關林與山東曲阜孔林齊名,為全國三大關廟之首。因關公為佛、儒、道三教共奉,又被認定為中國傳統的武財神,香火極盛。現每年十月舉辦關林國際朝圣大典,海內外朝圣者云集于此,盛況空前。
449、白馬寺 白馬寺(國家級AAAA級景區)
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位于洛陽城東12公里處,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所官辦寺院。建于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史載,漢明帝“夜夢金人”,遂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迎回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并以白馬列載佛經、佛像返回京都洛陽,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漢明帝敕命修建白馬寺,安置印度高僧翻譯出中國第一部佛經《佛說四十二章經》。此后,白馬寺便被尊稱為“祖庭”和“釋源”,在中國佛教界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國家AAA級景點)
位于洛陽市中州路中段,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筑物,是洛陽市唯一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1958年5月10日成立,館內收藏有洛陽地區出土的歷代珍貴文物,陳列面積1700平方米,按歷史分期和朝代順序薈萃著上自50萬年前,下至明清歷朝的2000多件文物,其中多數屬國家級文物精品,真實形象地反映了洛陽經濟、政治、文化的發生和發展的歷史。
位于洛陽市西北郊,是我國唯一一座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占地150余畝,地面園林化布局,仿漢風格建筑典雅肅穆。國內亭臺游廊,曲折迂回,奇花異樹,四季流芳,遠離塵囂,清雅怡神。地下按時代順序陳列古墓葬二十六座。有西漢至兩宋時期的神話傳說、升仙故事等壁畫,唐三彩隨葬品、磚雕、石刻等,使人頓悟到歷史和現實、天上與人間時空置換的神秘和幽玄。古墓館西區,北魏帝陵冢丘巍峨,玄宮幽邃,皇家陵寢的威儀赫然可見。
是洛陽市區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清乾隆9年(1774年),由山西潞安(今長治)、澤州(今晉城)居洛商賈崔萬珍等集資興建,主祀關羽。民國期間,更名“潞澤會館”。1981年后,建立豫西博物館。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改建為,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該館規模宏遠,狀貌巍峨,現存前殿(背為午樓)、后殿,沿中軸布局,兩側為鐘鼓樓、東西穿房、東西廊房、東西配殿等。該館又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座民俗類專題博物館,基本陳列由信俗、婚俗、壽俗、民間藝術、刺繡五大部分,其中從民間征集的各類匾額,數量之多,書法、雕刻之精美,國內罕見。
洛陽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 “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了鞏固統一戰線的成果,1938年11月,經與國民黨政府協商,我黨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在地——洛陽,建立了“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簡稱“洛八辦”。
辦事處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開展統戰工作,掩護地下黨的活動。動員民眾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為我黨我軍輸送干部、青年及轉運軍用物資。劉少奇、朱德、彭德懷、許海東等我黨我軍高級領導人曾多次親臨辦事處,指揮和部署工作。八路軍駐洛辦事處舊址,現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985年被辟為紀念館,1987年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洛陽市重要的革命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景點。
千唐志齋博物館(國家AAA級景點)
位于洛陽市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是我國唐代墓志銘最為集中的地方,數量居全國之最。內存墓志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占我國歷代出土唐志總數的四分之一。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志268件等。其中珍藏的顏真卿、米芾、劉墉、鄭板橋、王鐸、康有為等書法名家的石刻作品尤為引人注目。
漢光武帝陵 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劉秀墳,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劉秀的陵園,距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陵園位于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西南,該陵南依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寧靜肅穆。陵園呈長方形,由陵園、祠院兩部分組成,總面積達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陵內遍植隋唐杏柏(柏樹稀有品種,散發杏香)1458株,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且呈枕河蹬山之勢,一改帝陵選址的風水建制,同其他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其絕,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樂道,游人不絕。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鐸故居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癡庵、松樵,別號煙潭漁叟,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書法家,明、清兩代均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禮部尚書因祖居洛陽孟津,故又稱其為“王孟津”。他在書畫上造詣高深,獨樹一幟。其故居位于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畝的后花園兩部分組成。王鐸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年出生在這里,清贈太保,故稱“太保府”。現藏王鐸書法代表作《擬山園帖》石刻,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馬負圖寺(國家AAA級景點區)
始建于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績,在黃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祀場所,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出現地,也是中華易學的發源地。位于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偃師商城博物館(國家AA級景區)
偃師商城博物館是一座歷史類專題博物館,位于偃師市城西南隅,偃師尸鄉溝商城遺址東百米處,主體建筑為“四阿重屋”式仿古宮殿建筑群,殿堂居中,廊屋相連,青磚青瓦,古樸典雅,院內老松翠柏、繁花似錦、古色古香、景色宜人。館址占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1000平方米,展室面積1100平方米,1985年動工興建,1987年4月建成開放。
天子駕六博物館 位于洛陽市區中心東周王城廣場,周王城遺址的東北部,是一座以原址保護展示的周時期大型車馬坑為主體,輔展以周王城概況、近年來王陵考古發現及周時期珍貴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專題博物館。該博物館以壯觀的車馬坑實景與精美的文物遺存相結合,生動直觀地展示了周時期洛陽的王朝地位和燦爛的歷史文化。
洛陽都城博物館(周公廟)
洛陽都城博物館(原周公廟),位于洛陽市定鼎南路,始建于隋末唐初,為隋將王世充草創,經歷代重修,迄今1370年。該廟是紀念西周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公姬旦的祠廟。現存一組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和明代彩塑的周公長子伯禽立像。新塑周公圣像及周公制禮作樂活動群像等。館內還制作陳列有洛陽五大都城(夏都斟鄩、商都西亳、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東都)沙盤模型。
洛陽:九朝古都 人稱“洛陽!落陽!”為“太陽落下去的地方”,這話仿佛就是在說“舊朝沉落的地方”!是小日本的“太陽膏藥旗”不敢靠近的地方,靠近了必然“日落黃河”,戰士打靶把營歸。
“欲問天下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因為它就是“太陽落下又歸來”的地方!“龍蛇潛影行道,朝野相合連山。”就是對古神都洛陽的真實寫照。
作為都城的歷史,世界上沒有再比洛陽更長的城市。看看有十萬多尊造像、已經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龍門石窟,看看有釋源祖庭之稱、中國最古老的寺院白馬寺,再看看被武則天貶到洛陽的滿城牡丹,就像在讀一部殘缺了幾頁的中國通史。
洛陽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安陽、南京、杭州)之一,有著近5000年歷史。洛陽地處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兩岸。歷史上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設立國都,建都史達1529年,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因為她在洛河以北,故名洛陽。古名王城、成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先后定都于此,一向有“九朝古都”之稱。現轄孟津、新安、偃師縣市、義馬、宜陽、伊川等9縣市,面積15208平方千米。有拖拉機制造廠、礦山機械制造廠、玻璃制造廠等著名企業。冶金、建材、石化、紡織、煤炭、食品等工業門類較為齊全。旅游資源豐富多彩,文物古跡眾多芬蕓,4000多年前夏朝活動的中心、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座寺廟白馬寺等都在這里。洛陽名特產更是眾目睽睽,洛陽牡丹號稱“天下絕色”,唐三彩還是我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如此寶物眾多的古老而又年輕的美麗城市,你咋能不去看一看、走一走呢?
洛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深厚的古文化底蘊。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東周禮樂成為古代社會的重要典章制度。儒家興盛于此;道學創始于此;佛學首傳于此;理學光大于此。地動儀、渾天儀、侯鳳儀在此發展。《漢書》在此修成,魏晉文學在此興盛,我國古代科技、教育、文學、歷史、哲學等許多重大成就,都是在洛陽取得。作為長期輝煌鼎盛的古都和經濟、文化中心,歷史給洛陽留下了都城遺址、寺廟、石窟、墓葬碑碣等豐厚燦爛的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釋源”、“祖庭”之稱。邙山遺存著東周以來諸皇陵形成的中國最大的古墓葬群,已出土珍貴文物40余萬件,建有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也使洛陽成為海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熱點地區。
翻上頁呼出功能翻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