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446、名勝古跡

  正文最新網址:ibiquxs

  廣武山上,有漢霸二王城,正是漢王劉邦和和楚王項羽在此對壘的東西廣武城。西城為漢所筑,叫漢王城;東城為楚所建,稱霸王城。兩城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名廣武澗,又稱鴻溝。溝口寬約800米,深達200米,溝內有鴻溝村。北面向黃河,西南對群山,地勢險要,是古代交通咽喉、軍事要塞。劉邦、項羽往來滎陽一帶,戰于京、滎之間。劉、項多年戰爭,在此形成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為楚。只可惜,如今漢霸二王城北部已有一部分坍入水中。漢王城東西長1200米,南北僅留300米,墻體塌落處寬約30米,現存最高處達10米多,高出黃河水面200余米。霸王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殘長400米,墻身寬26米多,城角處寬達70米,城墻西南角高達15米。這兩座城墻均用黃土逐層分段夯實。當地農民偶能拾到鐵鏃、銅鏃等戰爭遺物。

  說完這漢霸兩城之間的“鴻溝”,咱們有必要提一下“鴻門”之處的“鴻溝”,用以區別勿要混淆。說這“鴻門”,必然要說到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秦二世胡亥三年(公元前207年)項羽在鉅(巨)鹿(河北平鄉縣北部)殲滅了秦軍主力,率軍入關后,在鴻門宴請劉邦,史稱鴻門宴。這鴻門就是在陜西省臨潼縣城東約5公里的鴻門堡村。東接戲水,南靠高原,北臨渭河。在兩千年前這里是通往古新豐的大道,由于雨水沖涮,形似鴻溝,在北端出口處,形似門道,故稱“鴻門”。著名的歷史典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也是發生在鴻門宴上。

  虎牢關,又名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汜水關。在河南滎陽縣汜水鎮。相傳周穆王“射獵鳥獸于鄭圃”,曾將進獻的猛虎在此圈養,因名虎牢關。此關地處東西咽喉,南連嵩山,北拒廣武山及黃河,山嶺夾峙,犬牙交錯,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時因其形勢險要,設置關隘,鎮守重兵。楚、漢爭霸時長期在此交戰。三國時“劉、關、張”三戰呂布也是發生在此。東晉列國戰亂時期,此地為劉淵(匈奴族)、石勒(羯族)、慕容氏(鮮卑族)等互相爭奪的戰場。南北朝時劉宋與北魏都曾一再攻取此關,以圖消滅對方。唐初竇建德與李世民也曾在此一決雌雄。北宋司馬光曾題虎牢關詩曰:“天險限東西,難名造化功,路邀三晉會,勢壓兩河雄。除雪沾枯草,驚飚卷斷蓬,徒觀爭戰處,今古索然空。”現存清雍正八年(1730年)豎立的蓮座石碑,上書“虎牢關”三個大字。

  這三大古跡,很快就在耶無害的眼皮底下一晃而過。接下來,他還有更多的路要走。

  第二日,耶無害抵達洛陽東部的偃師縣。在這里,他又慕名瞻仰了大唐高僧玄奘的故里。

  玄奘故里,在河南省偃師縣市(洛陽東幾十里許)緱氏鎮。玄奘,公元602~664年,本名陳袆(音灰,這個字竟然不是形聲字!),洛州緱氏(今偃師緱氏鎮人),號稱三藏法師,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和翻譯家。后人為紀念他的卓越成就,在此建永慶寺。寺內大殿為清光緒三十年,即1904年重修。四周山川秀麗,景色宜人。玄奘從小在洛陽凈土寺出家,一生從事佛教研究。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遠游印度,精心鉆研佛教經典,歷時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即公元645年,到長安,隨即應召去洛陽見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移往大慈恩寺,在此翻譯佛經,著作《大唐西域記》。

  說完這河南偃師的玄奘故里,在此要略提一下他的陵墓所在。

  興教寺,在陜西省長安縣少陵原畔。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為遷葬大唐高僧玄奘遺骨而修建。玄奘圓寂后,原葬在西安東郊浐河東岸的霸陵(霸上、霸頭)白鹿原上;總章二年,即公元669年遷葬少陵原畔的興教寺,并建塔以資紀念。因唐肅宗李亨題塔額“興教”二字,故名。現除玄奘、窺基、圓測三塔尚存外,其他建筑于清同治年間悉被兵火焚毀。1922年和1939年曾兩度重修。今正殿、藏經樓及長方形敞亭等都是近代建筑。寺西慈恩塔院內,中間最高的一座是玄奘的舍利塔,左右是玄奘兩名弟子窺基和圓測(新羅人)的墓塔,均有石刻塔名和泥塑像。

  當日下午,耶無害又來到了東都洛陽。這里的歷史陳跡,更是讓他留戀了數日。

  說起這洛陽,它應該是中原的第二大繁華都市,是西京長安的陪都,號稱東都,乃是中原大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樞紐之所在,正宗的中原之都,故又稱中都洛陽、神都洛陽。但如今已是大梁開平元年,即公元907年。大梁皇帝朱溫奉唐昭宣帝李祝(chù)為濟陰王,一切皆如前代故事,唐中外舊臣官爵并如故。以汴州為開封府,命曰東都;以故東都洛陽為西都;廢故西京長安。故此,洛陽由東都又演變為西都。在她身上,久已凝聚下無數歷史和文化的結晶,成為古都圣跡;但是,在她身上更是打烙下無數戰爭的傷痕和印跡,曾致使她幾度千瘡百孔。“古今多少興衰事,盡看洛陽不必走。”她曾經在數個朝代的都城所在,然而一旦朝代更替,便是“亡舊朝必毀其都”。可想而知,她已經經歷了多少次歷史戰爭的洗理(禮)和折磨,歷史的長河又究竟使她沉浮了多少次!也難怪有人稱“洛陽!落陽!”為“太陽落下去的地方”,這話仿佛就是在說“舊朝沉落的地方”!“龍蛇潛影伏行,朝野相合連山。”就是對古神都洛陽的真實寫照。

  然而,耶無害畢竟是奉家師曹呂莊之命前來游學至此。應該說這是家師所指點路線的最后一站,他在此游歷完畢,就應該折道返回。如若他再取道西京長安,怕是有違師命。更何況,他奉命出游已達七、八個月。僅在武當山,他就花了半年之多的時間,雖然有違師命,但他畢竟獲益非淺。后來他又隨老道長隱蔽深山老林之中煉氣化神,又是花去他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這兩次經過名人指點學藝,他已是收獲甚大,也算是他游學之中的意外經歷。因為他好文也好武,所以這場游學已使他文武兼收、大有俠士風度。雖然他自幼體質瘦弱,家父家母不許他練武,但這次出門在外,他還是順其自然、“得來全不費功夫”地煉就了一身好本領。

  這洛陽城,就是他游歷的最后一站。在這里,他究竟會有什么收獲、什么新發現呢?帶著這個問題,耶無害再次走向一個個的千古名勝!

  龍門石窟,在河南洛陽市南13公里的伊河兩岸。《水經注》云:“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河歷其北流”,因此又名曰“伊闕”。這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又為山水相趣的風景區。其石窟造像開創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后,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四百余年的大規模營造,兩山窟龕,密似蜂窩。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共計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九萬七千三百余尊,題記和碑碣三千六百多品,佛塔三十九座。這些古代藝術大師創造的豐富多彩的藝術造像,已成為研究中國歷史和藝術的重要資料。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果品凌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其姿態之輕盈,神情之優雅,令人嘆為觀止。龍門石窟的題記、碑刻,如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伊闕佛龕之碑”等,都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珍品。

  古陽洞,在龍門西山南部。建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比較豐富多彩的一個洞窟。窟內兩壁鐫有三列佛龕,其拱額和佛像背光精巧富麗,圖案紋飾五彩斑斕。供養人像姿態虔誠持重,生動逼真,有運動感。刻品琳瑯滿目,為研究北魏石窟藝術的珍貴資料。洞窟內的造像題記,書法質樸古拙,所謂“龍門二十品”,其中十九品即在此洞窟內。不愧是研究書法史的珍品。

  賓陽洞,在龍門西山北部,其三洞。中洞開鑿于北魏景明元年,即公元500年開鑿,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建成,歷時二十四年,用工八十萬零二千多個。主佛釋迦牟尼和弟子、二菩薩,面相清瘦略長,衣紋折疊規整而稠密,體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特色。南北兩壁為一佛、二菩薩,窟項雕蓮花寶蓋和十個迎風飄逸的伎樂供養天人。洞口內壁兩側為大型浮雕,分《維摩變》、《佛本故事》、《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及《十神王像》四層。但《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大型浮雕在解放前已被帝國主義分子盜往國外。所以,中國人民應該將它們向“帝國大盜”索回;“中國的地面上,決不能讓你們橫行霸道!”南洞和北洞始刻于北魏,遲至唐初方才完成。

  蓮花洞,在龍門西山。因窟外左上方有明代書刻“伊闕”二字,又名伊闕洞。建于北魏晚期。主佛釋迦牟尼立像,高5.1米。面部和兩手已損毀,但仍能看出雙手前伸,右邊迦葉手持錫杖,可能為“釋迦乞食像”。所以說,信佛之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釋迦牟尼也曾是歷經磨難從乞討要飯中渡過來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一個。洞中佛龕較多,構圖精美多彩,有尖拱、楣拱和屋檐,有瓔珞、帷幕和華繩,又有云紋、卷草紋和幾何紋,以及蓮花、寶相花等,刻工精細,富于變化。窟頂鐫刻有一大蓮花,其旁邊的高浮雕大型飛天,更是婀娜多姿,優雅傳神,令人心向神往。

  藥方洞,在龍門西山北部。開創于北魏晚期,建成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約二百年。洞內的主佛、弟子、菩薩和洞外的力士、八角蓮柱,皆為北齊作品,具有多樣的藝術風格,是龍門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齊造像的較大洞窟。洞口兩側所刻治療瘧疾、反胃、心疼、消渴、瘟疫等一百四十余種疾病的藥方,為唐代作品,是研究中國古代醫藥學的重要資料。

翻上頁呼出功能翻下頁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