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302、雷劈山洪

  最新網址:yingsx←→:

  古語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又有《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道:“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

  《孟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成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斗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借用悲劇哲學家尼采的話來說,是要求我們“去同時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樂的科學》)

  因為,痛苦與希望本來就同時存在。這世界,這社會,這人類,給予你多大痛苦,就會給予你多大希望。能量總是守恒存在。

  說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太史公司馬遷說得好: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而司馬遷自己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在而受過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了被魯迅譽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太史公書》。他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郁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緣故。

  至于死于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都是壞事。逆境出人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嬌生慣養多誤身,從來紈褲少偉男。溫園只養金玉葉,風霜雨露催折枝。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人要熬,井要淘淊。我終于熬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么磨難,沒有什么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更有價值得多呢?所謂“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誰也不能隨隨便成功。”歷經磨難,才會更加偉岸。

  也許正因為如此,耶無害才對他往日所經受的災難和打擊視若風寒霜露,“忍得過來便是英豪,過得海去便是仙”,他權當以此來磨難自己的意志、豐富自己的經歷。但是,他卻沒有料到,災難和打擊竟是接踵而至,而且是“波浪濤天”、一浪強一浪…

  閑言少絮,話說此時的三公子耶無害他已看到了什么?…在他那驚恐巨大的眼孔里,似乎在埋藏著滿腔難以言喻的情懷!在他那驚恐巨大的童孔里,他仿佛感化到眼前的一切似如“平地響雷”、“六月飛雪”,讓他感到全身已是“冷若冰霜,面如死灰”。仿佛他那驚恐巨大的眼眸和童仁不是在尋視著他面前的一切,而是眼前的凄然景象慢慢游動在他那深暗無底的童孔之內;仿佛他的黑色童孔里在閃動著火光銷煙,閃動著人喊馬叫,閃動著一幢幢、一排排樓房亭閣在烈火之中的轟然癱塌…

  “汪汪汪!汪汪汪!哇哇哇!”廢墟之中傳出三聲狗叫。

  “咚——啪——”突然一聲巨雷閃電,照澈得天地一片煞白!照亮了廢墟前面一對怒目圓瞪的“震邪”石獅以及它那猙獰的面孔,仿佛它在對天怒吼!這一聲響雷電閃,更震醒此時呆立在耶家莊園遍地狼籍、瓦礫廢墟之前的三公子耶無害和阮曉峰!更把廢墟之中的一只大黃貓、一只左藍右黃眼珠的白色波斯貓和一只“黑白貓”驚得竄入了“震邪”石獅。

  “啊——這是怎么了?!…這是怎么了?!…”耶無害終于發瘋似的向前撲跪在瓦礫之上。聽得出來,他這狂叫之聲已非同尋常,必定深含巨大撕心裂肺的驚駭!仿佛他的雙目一時難以接受這慘不忍睹的事實,而致使他仿佛已是神經錯亂、腦漿迸射!

  也許就是從這開始,耶無害異日的童孔才一反常態,每逢有“黑暗來臨”之時,他的雙眸童仁就會象此時此境如此的巨大深暗如“黑洞”一般!仿佛一雙黑貓雙眼的童孔,圓圓大大,一望無底。而他卻早已知道的的確確有一只大花貓投身附在他的身上,使他成為一只名副其實的“三貓”。

  “耶公子!…”阮曉峰不覺淚如雨下,急忙撲到耶無害的身邊。她生怕,生怕耶無害經受不住如此的打擊,而變得呆若木雞…

  “轟!嘩嘩嘩…”只聽得前方驟然炸響,似如雷霆霹靂、山洪爆發!

  再說此時伏在呆若木雞的耶無害后背之上的阮曉峰猛然抬眼北望:只見前方是煙霧飄渺、嘩然雷鳴,漫山遍野似如黃河大決口一樣的黃土色狂浪巨峰在向他們倆直撲而來…啊!山洪!…山洪爆發了!…

  然而,在驚恐之中才意識到是山洪爆發的阮曉峰還未來得及反應過來,便已被一股土腥水氣嗆得是頭暈目眩、全然失去知覺!

  剎那之間,這氣勢磅礴的山洪便吞沒呆跪在地的三公子耶無害和阮曉峰,再也看不到他們的一絲一影。也不知道這場狂浪巨水要把他們沖向何方,更不知道這殘酷的山洪將會怎樣擺布他們的命運…三只失家之貓:大黃貓、白色波斯貓和“黑白貓”也從此被洪水沖散、沓無音信!三只失家之狗:白色長毛小狗、小黃狗和小花狗同樣從此被洪水沖散、沓無音信!

  然而,“洪水無情人有情,倉茫兩地心悠悠;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就在三公子耶無害和阮曉峰被洪水吞噬之時,那凄然離鄉別井的耶家老少早已投奔到耶國文的長兄耶國賓的門下,而且就在當地的徐州云龍山之東、耶國賓的府宅之中安居多日。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巴蜀東道突遇山洪,群山低首,江河嗚咽,一馬平川,莊園盡毀,尸橫水岸,慘不忍睹。

  扯開此幕,咱們再看一看中原故事:

  書接前文——在“42、京城一片風雨霧,荊州城亂如云煙。”這一章節的開頭說到,荊南節度使高季昌擊敗武貞節度使雷彥恭和楚軍,荊南之地暫得安寧!這一事件正發生在本故事主人公之一耶無害進京趕考期間。

  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以及《亂世英魂》有這樣的記載:

  自從今夏(大梁開平元年907年)四月劉守光因與其父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爭風吃醋而囚禁其父←→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