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223、西城風雨

  正文最新網址:ibiquxs

  話說耶無害在終南山聆聽靜眉道長的一番教導之后,不過兩日,也就是六月初十日,他便穿山越嶺,又走過長安縣、縣境內的興教寺、司馬村漢宣帝許后的少陵、東伍村西漢宣帝劉詢的杜陵,便來到昔日盛衰沉浮的唐朝西京京都——長安城。然而,這座西京古城對耶無害來說,也只不過是第二次界入。

  說起這古老而又飽經滄桑的京都“長安”,顧名思義,乃是“長治久安”、“長久安寧”之意。她作為中華神州大地上的第一古都,早已是各朝各代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樞紐。中國歷史上有13個朝代在長安及咸陽等地建立統治中心,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光輝歲月和燦爛一頁。她所管轄的中部渭河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是千古聞名的糧倉,陜南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所謂“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這“三秦”乃是泛指當時京城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電視連續劇《關中女人》所講的“關中”即指此地!秦國滅亡后,頂羽分其地為雍、塞、翟三國,故稱“三秦”。而她的“三秦四寨”之稱中的“四寨”乃是指潼關、武關、蕭關和大散關。

  遠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時期,帝王們就曾在這長安一帶建立都城。經過整整五百五十年春秋戰國的激烈角逐,終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大業。在此之前,齊、楚、燕、韓、趙、魏、鄭、宋、衛、中山各國爭相割讓土地賄賂秦國,再加上秦王收集天下的金銀財寶、刀槍劍弩及名流將士會于秦都咸陽,一時之間,這都城咸陽已成為統御九州百越的帝王之都。然而,秦始皇贏(嬴、蠃、羸)政之心是要讓他的皇城內外成為金城萬里的帝王子孫萬世之業。于是,始皇不惜一切代價擴建秦都咸陽,便在渭水之南、長安城以西的上林苑中建造了宗廟、興樂宮、信宮、甘泉前殿及被秦時之人命名的而后又著稱于歷史的“阿房宮”;著名的《阿房宮賦》寫的就是它,西楚霸王項羽“火燒阿房宮”燒的也正是它!不僅如此,而且長安城也已列入都城咸陽的管轄范圍而成為統治全國的中心地帶;而在這若大的皇城之廓,秦王政憑靠險峭的華山為城,就著滾滾黃河做護城池,真可謂是“金城萬里,固若金湯。”從而達到他夢想的“長治久安,長久安寧。”造福于子孫萬世后代。

  但是,如今據說阿房宮的身世之謎:皇帝的“辦公樓”只有三堵墻!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晚唐詩人杜牧一闕《阿房宮賦》,至今余音繞梁,三月不思肉味。

  但2005年11月,阿房宮考古隊的最新調查顯示,千年盛名的阿房宮只是一個綿延千米的大土堆,當年也未被付之一炬…明年,這份考古調查將刊登在國內權威考古雜志上。

  昨天,本報記者提前揭秘千年阿房宮的“身世”之謎。

  名宮無宮:皇帝“辦公樓”只有三堵墻!

  西安的冬天來得特別早,街上刮起了凜冽的寒風。和往常一樣,早上6點,李毓芳準時起床,隨便煎個蘿卜絲餅,騎著助動車就上“工地”去了。

  李毓芳口中的“工地”,她不說,你永遠猜不到,就是聞名遐邇的阿房宮。

  兩年來,位于西安市西郊趙家堡和大古村之間的這個“工地”上,不管酷暑寒冬,都能看到一個60多歲的老太太來回轉悠,她就是李毓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

  西安東有兵馬俑,西有阿房宮。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動用70萬囚犯和農民,一邊在驪山腳下建陵,一邊在渭河以南上林苑中修筑規模雄偉的阿房宮,先建朝宮前殿,宮未建成始皇駕崩。

  “是時候讓大家對阿房宮有個正確的認識了。”李毓芳一聲感嘆,她和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對阿房宮有著最美好也被認為是最理所當然的幻想。

  經過兩年的考古挖掘,她為阿房宮整理了一份新的“身世報告”,明年就將在權威考古雜志上正式刊登,其中最惹人注意的一條就是,阿房宮“名宮無宮”。

  “目前的考古發現,阿房宮沒有宮,前殿現場只有3堵墻,連南墻都沒來得及起,很顯然,當時蓋得太倉促,而且尚未完成。”李毓芳比喻,前殿就是皇帝的“辦公樓”,可“辦公樓”現場,除了東、西、北面三堵墻,就只有一個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的夯土臺基。

  “考古過程中,始終沒有發現秦代建筑的痕跡。如果秦始皇當初造阿房宮氣勢那么恢弘,它的文化堆積到哪里去了呢?考古發掘中,漢代堆積層內出土了不少秦代板瓦片、筒瓦片,但是目前還沒發現秦代宮殿建筑中最常見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之一———瓦當。”

  基于以上疑點,李毓芳推斷:阿房宮沒有建成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一些專家認為,所謂阿房宮實際上就是指一個前殿,不會再有其他建筑。

  說燒沒燒:杜牧合理想象誤導后人,造謠誤人子弟呀!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阿房宮前院矗立著一塊高3.3米、長11.7米的黑色大理石壁,鐫刻著晚唐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這篇文章不僅詳細描述了阿房宮的恢弘氣勢,也留下了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千年傳說,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就連李毓芳當初來到西安,腦子里也全是杜牧筆下的場景。這豈不是讓杜牧冤枉項大俠這么多年的歷史歲月?

  “會不會阿房宮里那些秦代建筑都隨著當初項羽的那把火付之一炬?”這個問題在李毓芳的腦子里徘徊了好長一段時間。

  李毓芳曾對咸陽宮進行過挖掘,如何認定是否經過火燒,她很有經驗。在對阿房宮前殿的考察現場,李毓芳第一次對杜牧提出了質疑:沒有被燒的紅土、灰跡、結塊,在阿房宮前殿臺基的勘探和試掘中,其地層關系基本是耕土—擾土—晚期堆積—夯土臺基或耕土—擾土—漢代堆積—夯土臺基,也就是說,沒有一處有被燒過的跡象。這么說,這小杜這個小子作文章欺騙了世人!

  “火燒阿房宮應該是誤傳。”李毓芳得出這個結論,文獻史料也支持了她的這個觀點。關于項羽火燒阿房宮、火三月不滅的說法,秦漢時期的文獻資料中并沒有這樣的記載。《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項羽在咸陽屠殺民眾,“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這里所說火燒秦朝宮室的地點在咸陽。

  “秦咸陽是秦朝首都,所燒毀的也是首都宮殿,根本不是秦朝時代地處渭水之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宮。”她說。

  那為什么杜牧的《阿房宮賦》描寫得如此繪聲繪色,甚至有圖做證?

  “阿房宮圖出現在明代之后,得出這個考察結果后,我又仔細閱讀了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我認為杜牧所描述的阿房宮是他自己的合理想象,而明代后出現的阿房宮圖就是建立在杜牧的這個合理想象上。”李毓芳認為,杜牧這篇文章并不是為了描寫阿房宮,而是想諷古喻今。

  “杜牧的合理想象,千年以來,無意間誤導了大家對阿房宮的認識。”

上林苑內:“皇家花園”住進鐵路大廈  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秦人就在自己的后花園中建有樓閣亭榭,修了小橋流水,這是阿房宮考古的一個意外驚喜。

  “從前殿考察不出阿房宮有宮,我們加大了搜索范圍,卻在距阿房宮前殿遺址西1150米處發現了一處非常精致的秦上林苑后花園景觀園林建筑遺址。”

  考古人員在這一遺址中意外地發現了一段由鵝卵石砌成的水渠。水渠修筑精致,蜿蜒流淌,比較窄,也很淺,與其他地方如漢長安城發現的專門排水的水渠大不相同。它應該是秦大型建筑后院的園林景觀流水水渠,兩邊向外的兩排石頭可能是渠水漫出后,皇族作嬉戲踏步之用的。

  經分析研究后考古人員認為,這應該是戰國秦上林苑一大型建筑后花園中的景觀流水遺存,這也是我國首次在上林苑中發現的景觀流水遺存,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風格、皇家園林布局等具有十分重大意義。

  這段意外的驚喜沒讓李毓芳高興多久,因為它牽出了一個讓人心痛的名詞———上林苑。

  “阿房宮就建在上林苑內。”李毓芳說,上林苑是皇帝的私家花園,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宮殿建筑近百所。它簡直大到不可想象,從地圖上看,它北起渭河,南至秦嶺,最東端在藍田縣,西邊一直要延伸到周至縣。

  “北京的頤和園跟它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頤和園我一個上午能走完,要是上林苑,我坐車一天都逛不完,它比整個上海都大!”

  “這么大的一個皇家花園,如今被壓在鐵路、公路、高樓、大廈、學校下。”李毓芳很痛心,但她更多的是無奈:這么大的地方,誰都知道要保護,可怎么保護,哪里來這么多的錢?

  “這里的高樓早就蓋起來了,現在有了學校有了商店,鐵路都通了進來,不管是地上還是地下的文物,損毀得已經相當厲害了。”

翻上頁呼出功能翻下頁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