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大中小///第二百九十八章韓信:決賽圈,垓下!第二百九十八章韓信:決賽圈,垓下!→
陳縣以北的廣闊平原上,此刻已經被黑壓壓的人群所覆蓋。
漢軍雖然有五六十萬人之多,但受限于戰場的寬度,以及指揮鏈,所以和對面楚軍的戰線長度其實差不多。
腳踏實地之后,劉邦就只能放棄了很多突發奇想,而是老老實實的按照‘斗一守二’的原則展開兵力。
所謂斗一守二,就是將軍隊分為三隊,其中一隊居前作戰,兩隊在后輪換。
前隊勝,則后隊前出追擊。
而前隊如果戰敗,則還有兩隊生力軍作為支援。
四平八穩,簡單,卻好用。
不過在對面,項羽就沒有這么多的兵力用于輪換了。
楚軍步兵全體壓上,也不過保證了自己的戰線和漢軍持平。
所以劉邦站在云車上左右眺望的時候,心中滿是遺憾。
要不是沒有辦法指揮到更遠的地方了,他絕對是斗二守一的排兵布陣,將楚軍圍著打!
在他身旁,當做中軍大將的周勃,眼前也產生了些微的眩暈感。
起兵這么多年了,他從來都沒有打過兵力這么富裕的仗!
一人一泡尿,絕對淹死項羽!
于是戰鼓隆隆中,人多勢眾的漢軍主動上前挑戰。
鼓聲哨音夾雜在一起,雖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樂器,但頻率卻完全一致。
鼓響一聲,銅哨跟著吹響一下,而聽到哨音的士兵,則立刻前進一步。
此刻走在槍兵方陣最前端的,是平端著強弩硬弓的橫隊。
有了鴻溝這條比高速公路還要便捷的運河,關中的物資源源不斷通過渭水大河鴻溝這一水運體系轉運而來。
裝載千斤重物的大船,只需要一人一竹竿,就可以掌控自如,輕松愜意。
此刻體現在戰場的,就是數以十萬計的羽箭而產生的壓倒性優勢。
箭如雨下,穿云破空。
項羽無奈,只能下令全軍舉盾,發起沖鋒。
彭城的丟失,不僅僅是王都的陷落,而且還意味著楚軍的整條補給線就此斷裂。
諸如糧食衣服還好解決,但箭矢這種需要羽毛、金屬、木料的物資卻根本沒有補充的地方。
雖說西楚廣袤,物資充沛。
即便是到了現在這個時候,也還有好幾個郡依然效忠項羽。
但失去了彭城這個中轉站,以及彭城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吏,物資的多寡已經不再重要了。
反正,都運不出來…
前方的項羽軍隊所能依賴的,就是他們之前就建立好的一個個補給站。
數十萬軍團每天需要的物資是一個天文數字,一股腦的運送是不現實的。
所以大家都是在補給線上建立中轉站,然后將物資進行逐級轉運。
這也是項羽選擇從這條路撤退的原因。
人少好吃飯,人多好做事。
十幾二十萬的軍隊不依靠前期準備下的物資過活,僅憑借臨時去搶只怕要不了幾天就全都餓死了…
中軍幕府的云車上,見到楚軍開始沖鋒之后,劉邦立刻下令弓弩手撤回陣中,重甲長槍兵上前發動反沖鋒。
此時秋高氣爽,之前動不動就熱出一身汗的高溫一去不反復,所以身上披著厚厚鐵甲的重步兵,此刻精力充沛,邁著整齊的步伐前進。
當雙方步兵戰作一團的時候,項羽從指揮臺上走下,縱身上馬。
指揮步兵結陣而戰并不是他的強項,他最擅長的,還是帶領騎兵沖鋒陷陣,以點帶面的撕裂敵陣。
所以這種雙方步兵膠著在一起,一時半會無法分出勝負的場面,正是項羽所樂見的。
這樣一來,他就有了充足的時間可以親自帶領騎兵部隊,在戰場側翼逡巡,尋找一個合適的進場時機。
他的這種戰法,和當年的亞歷山大大帝使用的錘砧戰術如出一轍。
以正合以奇勝。
這種戰術其實不止有馬其頓人在用,中原人也在用,而且也不止是公元前用,公元后也同樣在用。
比如拐子馬和鐵浮屠,其實就是錘砧戰術的一種。
嗯,拐子馬并非是金兀術原創,在宋真宗制定的陣圖中,就已經有了拐子馬的存在。
按照那幅圖上標注,凡是布置在兩側的騎兵,在當時都可以叫拐子馬。
但宋朝雖然什么都有,但卻根本無法實現錘砧戰術。
鐵血強宋并不缺乏用于作戰的騎兵以及破陣的重騎兵,最大的問題是軍隊中弓弩手的比重越來越大。
拜驢車戰神所賜,前期精銳白給,導致后續培養重步兵扛不住線,重步兵扛不住線的結果,就是后方的輕步兵需要直面對方的重裝集團。
于是,輕步兵就開始疊甲,然后進一步拖累進攻的整體節奏。
不過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到了岳少保大顯身手的時候,一改從前的作戰手段,以騎兵為砧重步兵為錘。
開戰之后,騎兵黏住對手,之后重步兵左右包抄對敵軍進行擠壓,最后才是決定勝負手的長刀大斧登場。
所以此刻,面對著強勢的楚軍騎兵,劉邦別出心裁的并沒有讓郎中騎兵迎戰,而是讓郎中騎兵集結起來,和項羽換家。
簡單來說,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側翼包抄我的后方,我如法炮制。
然后,翻車了…
守衛漢軍側翼的,大多卻是從燕趙之地征召而來的士兵,他們雖然有過訓練,但實戰的次數卻并不多。
此刻面對著幾乎是孤注一擲的楚軍主力騎兵,僅僅只能夠做到結陣自保。
于是,項羽立刻開啟了無雙割草模式。
只是漢軍中軍幕府,除了劉邦臉上露出幾分不忍之外,張良韓信等人全部都是老神在在,一副智珠在握的樣子。
昔日田忌賽馬中,以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下駟對上駟,最終三局兩勝。
此刻的漢軍之中,正是以下駟對上駟。
開戰之前,劉邦幾乎將淘汰下來的皮甲全發給了側后的燕趙軍隊,所以他們人均疊了好幾層甲…
也因此項羽帶領楚軍騎兵看似縱橫無敵,但其實燕趙軍隊的傷亡并不大。
于是,沖鋒速度下降的楚軍騎兵,傷亡數量就開始逐漸上升了。
很簡單,雖然楚軍騎兵驍勇善戰,但燕趙軍隊卻有著十多萬之多。
人數的優勢,再加上身上厚厚甲胄帶來的安全感,讓他們在直面楚軍騎兵沖鋒時,并沒有一潰而散。
見血之后,勇氣倍增,身懷利器,殺心頓起!
盡管項羽試圖破陣而出,但無奈這里的步兵方陣重重疊疊,一眼望不到頭。
沒辦法,他只能將自己當做矛頭,奮力刺破一道道封鎖,盡可能讓楚軍騎兵動起來,避免失去速度后,被步兵合圍,砍成肉泥…
而在楚軍步兵中,郎中騎兵在沖鋒之前,就和同在陣列中的胡騎和燕趙騎兵分開。
這種分開,并不是各自為戰,而是為了發揚各自擅長的一面。
胡騎善于馬上射擊,但殺傷力卻有限,可以用作戰前騷擾。
燕趙騎兵善于結陣而戰,個人技擊水平不高,所以殿后。
郎中騎兵雖然全能,但人數卻不過萬,所以身穿重甲用來破陣。
用作在具體的戰術上,就是胡騎前驅襲擾,擾亂楚軍陣型,之后灌嬰帶領郎中騎兵側翼豬突猛進,撕開缺口后繼續縱深突擊,而隨后趕來的燕趙騎兵趁虛而入,繼續撕裂缺口。
但楚軍步兵雖然裝備不行,但作戰技巧豐富。
灌嬰帶隊沖鋒了幾次之后,并沒有達到太大的戰果,所以就從側翼逡巡,轉變為配合漢軍重步兵作戰。
而在云車上的劉邦,同樣通過望遠鏡看到了這一幕。
他偷偷瞥了一眼韓信,雖然有些不太愿意,但還是承認了對方的說法。
漢軍戰力并不差,但因為此時兵力過于龐大,導致良莠不齊,在和楚軍整體戰上并不能占到太大的便宜。
所以劉邦此刻,心中萌生了收兵的想法。
先撤回來,慢慢操練軍隊,最重要的是全體合練,培養作戰的默契。
而且楚軍物資還算充足,軍心不亂,要想強行吃下對方并不是不可能,但損耗太大,劃不來。
想通了之后,劉邦看向韓信微微點頭,滿心盼望著對方能主動接手指揮,然后他就可以找個臺階自己下…
但韓信就是韓信,也不知道他是裝作不知道,還是真的不知道,他只是對著劉邦也點了點頭,卻什么都沒有說…
張良默默轉過身去,雙肩晃個不停。
劉邦無奈,在下達了撤兵的命令后,看向韓信主動說道:“你說的沒錯,現在確實不太適合跟項羽決戰…”
韓信點點頭,從懷里摸出一張帛布輿圖,自信滿滿說道:
“我推演的決戰地點,在這里…楚軍到時候既無法匯合周殷軍隊,又無法北上返回彭城,至于再向南,則有滔滔江水阻撓他們渡河返回會稽…”
“如此,筋疲力竭,軍無戰心,走投無路,必然可以一戰而定天下!”
劉邦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只見在江水北岸,大約在蘄縣和徐縣之間,墨汁涂抹了一個大大的圓圈。
不過劉邦的注意力,放在了圈子的邊緣,只因那里寫著三個小字。
大澤鄉。
這個名字過于吸引,以至于他忽略了圓圈正中另外的兩個字。
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