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大中小///第二百一十一章不點不通第二百一十一章不點不通→
冬冬冬…
戰鼓之聲隆隆響起,如同天雷急電般橫掃整片戰場。
受到鼓聲振奮,再加上這段時間的養精蓄銳,楚軍士氣大振,重新恢復成了那支睥睨天下的無雙強軍。
鐘離昧和分處另一側的季布,立刻率領身后士卒向前,和那十幾輛由近百人操作的投石機,保持一致的步伐,緩慢向遠處的滎陽城而去。
他們二人信心滿滿,這種新式攻城武器在試射的時候,他們曾經親自到場,發現果然如同龍且所說的那樣,射程比人力拉拽的投石機遠了將近一倍,而且投擲的石頭,也大了足足好幾圈!
有了這種強大的兵器助陣,打破眼前的滎陽城,如同探囊取物般簡單!
城頭之上,劉邦通過手中的望遠鏡,清楚的看到了楚軍的進攻態勢,尤其是那一輛輛緩緩而來的投石機。
看上去楚軍似乎是勢在必得,但其實劉邦心中卻絲毫不慌。
在他身后,靠近城墻很近的地方,原本的民居已經被完全拆除,空出來的地面上,整整齊齊排列了近百架超大型的重力投石機。
如今,那投石機兩側如同滾筒一樣的轉輪,已經在人力的踩踏下,飛速的旋轉了起來,帶動著裝有大量相同重量的磚塊,緩緩上升,進入到了一種隨時可以擊發的狀態。
越過城墻一路向外延伸,或是道路邊某處凸起的石頭路基,或是被挖去草皮,露出土層的一個小坑。
這些在楚軍看來,完全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的地方,其實正是漢軍用來標注雙方距離的參照物。
在這段時間中,滎陽城的城墻建設,按照韓信給出的意見,重新拆了部分進行改造。
整體來說,從原本的平直,變成了鋸齒狀,犬牙交錯的模樣。
也就是在這種形狀下,留給楚軍用于攀附云梯,強登攻城的地方,就只有那么一小部分。
剩下的地方,或者是處于幾處城墻的共同打擊點,或者是干脆受限于地形,無法展開呂公車等大型攻城器械。
所以,此刻站在城頭上,頭戴鐵胃,從戰棚一角悄悄向外打量,計算著楚軍的樓車、投石機以及填補護城壕的蝦蟆車等器械,和己方投石車之間的距離。
開戰之初他就得到了劉邦的明確指令,讓他將敵人放近了再打。
漢軍堅壁清野之下,周圍兩百里已經找不到合用的木料了,楚軍憋了這許多時日,才終于將攻城的武器湊齊。
要是這一戰全給他砸了!
嗯,要么項羽拿命填,要么就只能退兵,等待從其他地方搜刮來的木料,重新打造攻城器械。
后世里大名鼎鼎的虎牢關,就屬于現如今的滎陽所控制的地方。
南連嵩岳,北瀕黃河。
攻不下這里,就不要想著進攻關中了。
楚漢雙方在此大戰的原因,就在于此。
關中之地雖然在項羽的摧殘下,論及富庶程度,比不過沃野千里的梁地和泗上之地,但要說山川之險,關中之地說一句冠絕天下,也絲毫不為過!
這也是韓信,敢于再從滎陽抽兵三萬的原因。
城墻的寬度有限,如果全部站滿需要用到一萬人的話,那么城中擁有三萬人,和五萬人之間的差距也不大。
而且韓信還有個小心思,那就是劉邦太能敗家了!
上一次他一個沒看住,劉邦就帶著十萬漢軍去強行送了一波人頭…
要是再給他手里留下充沛的兵力,他能做什么事情來,這是韓信完全想象不到的!
都說韓信是兵仙,打的都是別人想都不敢想的神仙仗,但其實劉邦在指揮作戰上,也毫不遜色于韓信的!
嗯,至少他自己是這么認為的。
只是戰役的結果,是韓信連戰連勝,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至于劉邦…
如果對方的操作被他蒙中了,那就勝了,如果沒有,那就跑吧…
此刻,項羽的第一次滎陽攻城戰,就完完全全被劉邦看穿了套路。
于是,在城外楚軍,準備用盜版的投石機,摧毀漢軍城墻以及城頭上的箭樓和戰棚的時候,滎陽城內,大致估算出了彈道之后,漢軍的超大型投石車開始發威了。
砰、砰砰…
一連串的擊發聲音過后,一顆顆人頭大小的石塊,呼嘯著向遠處飛去。
這次的攻擊不比當日的偷襲項羽,投石機的目標太大,隨隨便便就能砸個正著。
嗯,楚軍的投石機,是用來攻城作戰用的,不可避免的要從軍營中,挪動到戰場前沿。
在這個沒有吊車和載重型半掛車之前,要想挪動投石機,則必然不能造的太大。
而且楚軍的工師因為只知道大致的模樣,至于固定部位是使用榫卯結構,還是鐵釘固定,他們一概不知。
唯一能夠知道的,就是使用木頭箱子裝著石頭,用重物下墜的力量,來代替人力的拖拽。
結構的改變,使得投石機造的更大,可以扔出更重的石彈,而且射擊精度也更加高。
但,也僅此而已了。
所謂一點就通,不點不通。
在沒有人給楚軍工師捅破這層窗戶紙之前,這樣最高點,也就是那個擺動的杠桿的高度,超過兩丈的投石機,就是他們能做出的極限了。
而漢軍的投石機則不同,因為不需要長距離搬運,只需要能短暫的調整下角度,方便打擊面前一百二十度這個扇區內的所有敵人。
所以這些投石機的體型,如果不是受限于滎陽城墻只有三丈多高,而又需要將之隱藏起來的話,這些3.0版本的重型守城武器,高度至少在四丈到五丈那么高!
劉盈使用的固定手段,并非是單純的榫卯結構。
嗯,這種結構并不是中國獨有。
至于原因,則是木質特性只在縱向上具備強度和韌性,橫向容易折斷,必須保證受力在木質纖維的方向上。
所以說,只要是木質材料的連接,在生產力不發達,沒有大量金屬制作釘子的年代里,榫卯結構的出現是必然的。
任何地域和種族的人都會去思考如何連接他們,榫卯就這樣,幾乎同步出現在這個星球的各個角落里。
這和不同地區的人,都有自己民族的語言是一樣的。
劉盈所采用的方法,是他后世里上古建維修課程的時候所了解的一種。
金木混合榫卯。
無論是耐久,強度,美觀,成本還是批量加工性能都遠超傳統純木榫卯,是高級木建的一種主流方式。
結構上一樣有榫頭有卯眼有楔子,傳統榫卯結構的任何優點它都有。
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
一個結構里,應力最大的地方要用強度最大的材料,但是榫卯實際上在接頭處縮細,強度比起拼接之前是下降的,需要更粗壯的木料或者斗拱類支撐結構來補強。
而金屬的體積強度比更高,用在關鍵受力部位可以避免外部加強結構的同時保證強度,同時沒有纖維朝向問題,做復雜形狀的連接構件也更為容易,可以讓節點從鉸接變成剛性連接,大大方便結構設計。
嗯,古建維修大多不用金屬,而是玻璃鋼銷釘以及碳纖增強件。
但,在這個年代里,使用金屬代替木料,無疑是一種質的飛躍。
而這種飛躍,體現在此刻的戰場上,幾乎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
當滎陽城中飛出的石彈,如同流星一般劃過天際,精準落在楚軍的投石機陣地上的時候。
頃刻間,塵土飛揚,木屑亂飛。
在楚軍士兵撕心裂肺的哭嚎聲中,被巨石接連命中的投石機,發出一陣吱吱嘎嘎的聲音,看似緩慢,但卻迅捷無比的轟然倒下!
楚軍中軍的云車上,項羽緊緊握住面前的欄桿,說不上是憤怒還是回憶起了當日的驚險,臉色一片鐵青,手指用力,幾乎要在木頭上捏出了印記。
和楚軍的愁云慘澹不同,滎陽城頭上的漢軍,頓時爆發出了山呼海嘯般的歡呼之聲。
他們的士氣,已經隨著己方投石機的一輪精準打擊,而飆升到了極點。
所謂強軍,其實就是在一場又一場的勝利中鍛煉出來的。
人一旦有了勇氣之后,即便是一個瘦弱的人,也不是不可以戰勝一個彪形大漢!
尤其是在這種殊死搏殺的戰場上,若是一方的士兵堅信自己會贏,那大概率就真的會贏!
有時候,科學的盡頭,其實是玄學。
楚軍中軍處,戰鼓之聲不斷,旌旗招展之下,項羽號令全軍上前,強攻奪城!
今天楚軍已經將架勢拉開了,若是小小的吃了一點虧,就鳴金收兵的話,他這個西楚霸王,還是早點去震澤(太湖)上捕魚捉蝦為生的好!
楚軍前軍之中,鐘離昧向遠處項羽的方向望了一下,開始驅使著他們強征到的民夫,推著用厚牛皮包裹的蝦蟆車,扛著木板和沙袋上前。
這些民夫的作用,就是在開戰的時候,用來填平滎陽城外的護城壕。
這,是一種危險性極大,可以稱得上是十死無生的任務。
所以,楚軍士兵自然不適合來完成這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