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首輔 第二百六十六章 幕僚北上
經過巢湖的時候遇到一伙湖匪打劫客商,被李鐵刀上前驅散并活捉了頭目。
結果當日傍晚這支湖匪的大頭領聽說此事上門來討人,發現對方是官家的車隊,便自縛于營外求見。
交談中李丹得知此人叫焦同,諢號鐵鞭書生,居然是個被誣偷竊,求告無門最后不得不殺人,背著老母帶著幼弟躲進湖里的秀才,于是起了惻隱之心。
其弟是個十七歲的混小子,被抓了才知道天外有天,嚇得抖成篩糠般。李丹嚴厲訓斥了這小子,然后轉身告訴焦同:
「要放你弟弟可以,得依我三件事:隊伍接受招安改編為廬江縣湖西巡檢司的巡丁,負責維護湖西治安;
我派人來給你做教官,按我青衫隊規矩訓練和改編,三年后教官撤走。」
最后一條是焦同跟著隊伍上廬江府出首,由李丹親自作保請知府減免,然后他留在李丹身邊做三年書辦。
焦同答應下來并在議定書上畫押,然后回去辭別母親成了李丹隨從的一員。
隊伍里多了個「山大王」引起定王隨從們的側目,也頻頻招來侍女們偷偷撇來的好奇目光。
當李丹去向定王和公主問安時,密云微笑著告訴他:「你收的那個山大王,據說白白凈凈一點也不嚇人啊?」
「咳,人家本來就不是個做強盜的。」
李丹將焦同家如何被當地豪族逼迫變賣祖產,他因不從被人誣以盜竊古籍之名,其父氣死,焦同越獄而出手刃仇家躲進巢湖,受眾人擁戴成了「山大王」的前后講了一遍,引起兄妹倆的唏噓感慨。
「我本以為天下歌舞升平,誰料這次出來才發現遠不是這樣。就看有多少人丟了正經生計逃去做匪人便可以知道,‘盛世這兩個字不過是在文人的嘴皮上而已!」定王說。
「但是,我身邊的嬤嬤和侍女們都說現在比以前好過了,流民也少了,尤其是北方近年來仗打得也少多了!」密云皺眉問:「難道她們說的不是事實么?」
「是事實。」李丹點頭:「臣在民間大家都說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過,殿下說的那些也的確如此。糧食多了,民心就安,民以食為天嘛。但這還不夠。」
「不夠?人心不足、得隴望蜀,他們應該和前朝比比,看是哪朝讓百姓過得更好!」定王有些不忿。
如果是別人,可能會努力駁回或當作貴公子的無知之言一笑了之,但李丹覺得有必要讓他的思想受些觸動,畢竟他是皇帝兄長,如果他不能有個比較正確的觀念,那么影響皇帝的可能就是這種無知。
「千歲可知古代圣賢有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
「嗯,這個當然知道?」
「圣人所言不僅僅指的吃飽肚子,而且還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真理:
米甕里沒有足夠糧食的話,人們必須四處為吃飽肚子而奔走,根本沒有心思去想是否應該遵守禮,禮對他們而言就是很遙遠的理想了。」定王聽了微微點頭表示同意。
李丹接著說:「上古諸王定禮,為的是讓人們依照這禮各安其分、各司其職,所謂上下尊卑即是為此。..
后來人口增殖、天時有違,不夠吃的,便產生動亂和朝代更替,直至新朝建立重新定禮、安定四方。
然而只要定禮天下便能安穩了嗎?不是,每次新朝定鼎,帶來的是生產發展、技術革新,耕地擴大、糧食產量上升,才能養活更多人;
商業發達物產流通,才能滿足這些人活著的需要;
物產與書籍流向
海外,吸引更多人才、商旅來到中華,他們將中華的文明和圣人學說傳播于四海,那么才有仰慕中華的萬邦來朝。
所以,說一千道一萬,沒有誰會餓著肚子去比較當今與前朝,百姓只會想明天、下個月孩子們的口糧如何著落?
即便是海外諸國,如果天朝沒有富余物產拿出去和他們交換,讓他們也能穿絲綢、品嘗清茗,從圣賢古籍中獲得道德與禮節的認識,那么即便儒生們做再多歌功頌德的詩篇,他們又怎會心服口服地不遠萬里來朝貢、參覲呢?
根本之處都在于:天朝的物產豐富、流通便利這八個字啊!
在一般百姓,他們希望自己家里有余糧,有富余的絲可以拿出來換錢鈔,不為鹽價的起起落落而心憂,手里有錢鈔可以送子弟去讀圣賢書。
此人之常情也,比之一擲千金修園林、買金玉古玩來說,稱不上得隴望蜀吧?」
定王臉微微發紅,拱手道:「卿真解元也,小王自愧不如!」
李丹擺擺手:「這是因為千歲常年在宮中,不似李丹從小與幫閑、混混廝打一處。不過您如果有機會多出來幾趟、多看看,想必對臣方才所言會有更深的了解。」
他說完轉向密云公主:「北方這十年休養生息,沒有與厄古人諸部發生大的戰爭其實對百姓是很好的。沒有了轉運的麻煩和損耗民力可以得到恢復。
誠如殿下所言,北方因此產生的流民少多了。南方流民卻有所增加,這也是近期婁氏、楊氏作亂的主要力量之一。
流民的產生,主因是在原土地上活不下去或難以立足,但北方和南方是有很大差異的!」
「哦?流民還有差異?」定王很驚訝,他頭一次聽到這種論調。
「當然!」李丹笑了:「北地民力更薄,地力也更薄。南方兩熟或三熟,北方只能產一季,且許多地方畝產還不如南方。
譬如南直隸和江西,每畝可產二百斤,北地達不到,甚至甘涼只有這個數字的半數。
所以北地更易產生流民,疫病、饑荒、天災、訴訟都有可能使百姓流離失所,這些人就是動亂、匪患的根源。」
「那……南方如此富庶,怎會也有流民?」密云不解地問。
「就像焦同,他還是秀才,家里的土地要供養父母、兄弟本來并無問題,但他要讀書就不能當一個勞力,而需要去聘用他人代為勞作,這樣一來家里底子就薄了。
有那富戶、惡霸來奪地他無力支應訴訟,就只能被人欺負。結果越來越窘迫,終于到了破產的境地。
江南許多流民就是由于這種土地兼并、為富不仁造成的,而部分官吏為收取好處、體現政績,對兼并不斷推波助瀾暗中鼓勵,也是造成民間矛盾激化,不少人鋌而走險的原因。
所以北地流民多是因為民力、地力薄弱,生活環境脆弱造成,而南方人禍大于天災,更多是由于貪婪、失德,行政失當造成的。」
「這么說來,要解決流民問題,朝廷難道還得分別給南、北方下旨才行么?」定王聽著有點糊涂:「若每件事都要南方一個說法、北方一個說法,豈不是反而加劇了南北的爭執?」
「那倒不一定,且根治流民也不是一道旨意那么簡單的。」李丹回答:「凡事要先通過格物找到原因,然后再決定如何入手具體操作。
比如北方土地單薄、畝產量低,那么我們就要設法改變農民廣種薄收的勞作方式,增強地力、采用輪作,選種育種、增加畝產,從海外引進新的物種,豐富食物種類。
同時,現在烏拉部來朝貢,這是個很好的契機,說明厄古人也打不動了,想要求和。
朝廷可以趁此機會與其購買牛羊,增加耕牛的數量、
繁育優質品種、推動耕畜廣泛使用,讓有限的民力憑借技術、工具和畜力做出無限的事情來!」
李丹不知道這次談話給定王留下的是什么樣的震撼和開悟,他說這些純粹只是希望能借定王來影響皇帝。
貌似一次侃侃而談,但定王聽了卻心潮澎湃,他從未想過事情還能從另外的角度去思考,更沒想過過去一貫的思路在現在看來是那么荒謬和不堪一擊。
「回去以后孤要在王田里先試試,看看李三郎說得有沒有道理!」他半開玩笑地說。
李丹哈哈大笑:「千歲要在王田里試,一定涉及兩種人:管事和佃農。
這兩種人可不是自由農,千歲恐怕還需要一套管理辦法,讓這些人提高種田積極性和采用新辦法、新工具的積極性,不是簡單的獎勤罰懶。
如果千歲有興趣,我可以在大比之后為您寫一套辦法出來,用此法管理眾人,再配合新種子、新工具、新牲畜,必有奇效!」
定王大喜:「好、好,那就這么說定了!到時孤的王田就都交給你來管!」
「千歲還是先劃出一部分,這樣與老辦法耕種的結果相比較才能體現出差異。」
「好,那就先給你五千畝!」
密云公主一聽趕緊來:「算我一個!我也給你五千畝!不過……我的封地更靠北邊,你去得了嗎?」
李丹說沒問題,他心想不就一個涿州、一個密云嘛有什么去不得。倒是很奇怪,為何皇帝喜歡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封到順天府去呢?
從九江開來的晚班輪船靠上安仁碼頭,毛仔弟下了船便跳上驛路馬車進城,然后直奔東夾城。
經過一年的修建東夾城已初具規模,它現在不單是饒州團練南分區的參謀部,而且還是顧大做總教頭的護標武校所在地,另外駐扎著董候用任營指揮使的第二營八百人。
去年開始饒州團練分為駐安仁第二營、駐鄱陽第一營(焦叢虎)、駐余干第四營(楊乙)和駐萬年第三營(秦漢)共計四個營編制,總人數定額三千七百人。
毛仔弟是來巡顧大的,他邊喝水邊斷斷續續講了這一路上的經過。「這么說你和爵爺是在舒城境內分手的?」顧大問:「他讓你來找我是為什么事?」
「兩件事,頭一個爺覺得京師需要人手,那邊情況可能比我們想得復雜。第二個是要給廬江錢家、巢湖焦家派教頭。
公子說,顧大哥你這里有全部的老兵名冊,今后老兵的動員和分配就交給你做,吾家四郎派給你做副手和書記官。這是公子的信請你過目。」說著從順帶里摸出封信遞過去。
「我明白了,還有什么要我做的沒有?」顧大問。
「信你仔細看,上面有到京城會合的日期和人員要求。然后麻煩顧大哥你找匹馬,我還得去白馬和余干遞信件,明日開城門就走!」
顧大明白李丹派他回來一定要回趟白馬的,當晚和董候用一起請他吃個飯,次日一早派了兩個兄弟護送他去白馬。
在白馬呆了一天,向太夫人(錢姨娘)、兩位夫人和一位姑娘(恍兒)匯報了路上經過,略過了李丹囑咐他先不要外傳的某些細節,不過還是讓眾人十分擔心。
「誒,這孩子真是,走在路上怎還會遇到劫匪,看來江北也不甚太平啊?」小錢氏說,不過她也知道只要到了廬江和自家父兄接上頭,后面的事情應該會容易許多。
武寧兒性子柔和,忙安慰她幾句。毛仔弟又告訴她:「太夫人放心,兩位舅老爺對公子評價都極好,大舅爺還跟了他一起上京呢!」
「什么?我那兄長屢試不中,不會被這孩子鼓動又想趕考了吧?」小錢氏吃驚地說,想想:「不管他什么打算,總之愿意出
來走動、走動便是好的。
能說服他一起上路,這孩子定是許他什么特別的是由了,不然哪來這么大吸引力叫他能放下自己那些書本哩?」引得大家笑了陣子,小錢氏又隨口問及楊大意等各人情形近況。
徐英卻一直笑著沒說話,出來后讓人將毛仔弟叫到自己窗下,問他是不是有所隱瞞。毛仔弟苦笑:「就知道瞞不過您,不過您什么也別問,這是皇上的旨意。
如今爺的隊伍里藏著貴人,由翼龍衛保護著,除此之外我可什么都不能說了。」徐英聽了知道事情沒那么簡單,嘆口氣:
「咱們這位爺呵,別人遇到事都躲,他卻是個沖鋒在前的。既是陛下有旨,我也不便問什么了,只有在家為他祈禱,祝三郎一切遂順、平安!」
次日到余干。先去曾群住處送了李丹給老師報平安的書信,然后便去城隍廟拜見梁明山和趙敬子。
他兩個看了李丹的書信,低低商議了會兒,立即派出傳令請吳茂、韓安、審杰、巴師爺、馮參、陳三文和雷吉生幾位速來議事。
幾人聽說李丹有信使到,立即趕來。李丹走時定下規矩,武事以梁明山為主,商事以韓安為主。所以梁明山一側坐的都是團練在職的人,商團的都在另一側和韓安坐在一起。
「請大家來主要是公子要我們布置三件事:首先,從這里往九江、安慶、廬江、廬州府、鳳陽府、亳州、商京一路的情報、護衛、商鋪要盡快展開;
其次桐城溫氏、廬江錢氏都已表示愿意加入商團,要我們盡快派人與這兩家接洽;
第三件,商京那邊需要人手,公子之意調吳先生、陳三郎、審大俠和雷先生盡快入京。哦,吳先生,公子還囑咐請你帶上希克斯他們那幾位泰西人,讓黑木路上做護衛。」
「公子這是遇到了什么大事么?那不如咱們多去些人?」巴師爺說。
「我知道你想去,我還想去呢!可都去了,家里這攤不能全丟掉不是?」趙敬子苦笑:
「公子也沒有說得很細,不過他說看來有可能很快會和朝廷以及上層打交道,需要有幕僚幫他打理各種事務。從這個字面來看,情形并不壞,大家不必過于擔心!」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